缅怀袁隆平丨愿人间天上,处处稻香

2021-05-28 08:44:36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潘华]
字体:【

编者按

禾下乘凉梦,不悔是初心。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一城送一人,一湘壮山河。

从湘雅医院到明阳山,长沙民众一路护送齐呼“袁爷爷,一路走好”。“国之脊梁,功在千秋,国士无双”“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留给世界一片稻香”……人们献上鲜花和稻穗,也将自己的心里话写下来,寄托对袁隆平的哀思。

人间播种子,天上洒甘霖。文字不足以承托沉痛和深情,我们依然只能用文字,缅怀稻田里永恒的守望者。愿人间天上,处处稻香。


装满天下米升的人

罗瑞花

5月22日中午,我们十几个30多年前的同学在娄底聚餐。吃得差不多了的时候,一个同学拿出手机翻看,惊慌地说,袁隆平先生走了。热闹的餐桌安静下来,十多张嘴十多双手僵在那里。过了一会,大家重新端起饭碗,默默地盛了一碗饭,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当我扒拉完最后一粒饭,眼泪再也噙不住,滚落下来。此时此刻,我多想在那个生我养我的偏僻山村,告诉母亲,告诉冬伯,告诉村落里的每一个人,袁隆平先生——我们村落的恩人走了,我想和他们一起,为袁爷爷的离去放声痛哭。

可我距离我们的山村300多里!

在眼泪的滴落里,我只能对已去世多年的父亲说,袁隆平先生走了。如果在天有灵,我的父亲一定会去恭迎袁隆平先生,因为父亲生前最大的荣耀,最大的幸福,都是袁隆平先生给的呀。

白米饭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除了过年,只有过生日才有可能吃上。如果哪天早晨母亲悄悄地将我喊进灶屋,先塞给我一个滚热的鸡蛋,再端给我一小碗白米饭,嘱我到后门外的阶基上吃了,我就知道那天是我的生日。

一个月光朗照的晚上,队长在院落里传达了“田土承包到户”的精神,整个院落都沸腾了,一连几天,村民兴奋地聚集在院落里,把田、土、山以及猪、牛、农具,还有公家仓库里的稻谷,坪里的草垛,按人口,用抽签的方式分到了各家,每个人眼里都闪着亮光。

我们村落前的田凼,因为水利条件好,平整肥沃,四面皆山便于隔离,被定为“袁隆平杂交水稻种子培植基地”,培植出1斤种子可以换10斤中稻,这是非常诱人的,当时中稻亩产只有五六百斤。村民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精心培植着父本和母本,一根杂草都除干净。可当父本扬花吐蕊时,母本却还含苞不放。村民急了,担心父本花期已过,就将母本的稻穗从禾苞里剥出来接受花粉。父亲不剥穗,认为剥出来的稻穗就像不足月的孩子,难以成活。母亲看到别人剥出来的稻穗仿佛插在米升子里的香,齐齐整整,而自家的母本没见几根稻穗,就认为父亲怕吃苦,两人天天在田头吵嘴,但终究犟不过父亲。父亲只是把田里的水排干晒田,促使母本抽穗,并在清晨用竹竿赶掉母本上的露水,轻微振动苞体促其吐穗。

艰苦的人工授粉开始了,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1点左右,要持续十多天。夏日骄阳似火,禾田里热得像一个蒸笼。每人拿着自制的木耙,一耙一耙地摇动父本给母本授粉,锋利的禾叶划在手上腿上甚至脸上生疼生疼的,授完粉,都是一身泥巴、汗渍和疲惫。一个月后,一年的期待呈现在大家眼前:父本倒是粒粒饱满,母本几乎是黑麻空瘪的,亩产种子不足50斤。父亲培植的种子虽然结实率不高,但种子金黄饱满,竟然创下了亩产120斤的记录。

父亲科学培植杂交水稻种子的方法在村里得到了推广,种子产量逐年提升,后来出现了可以调节花期的植物生长激素“九二〇”,培植种子的产量达到亩产300斤,我们村落率先解决了吃饭问题,村里人对袁隆平充满了敬意,说他真是个“好农民”,一粒种子使万千人告别了饥饿。父亲把自己精心培育出来的杂交稻种卖到怀化卖到贵州,然后在村里开了第一家小卖部。1982年,父亲作为“勤劳致富”的先进代表去县城参加“万元户”表彰大会,乡里领导率锣鼓队送戴着大红花的父亲回来,我们家木屋一派喜气。父亲把“科学种田、勤劳致富”的奖状用镜框裱好挂在堂屋里,感慨万千,喜不自禁,对母亲说:“没想到我们还能碰上这样的好时代,田土承包到户,又有了这么好的稻种,餐餐吃白米饭的日子不远啦。孩子们正长身体,你打米煮饭的时候,把米升子装满些……”

把米升子装满,从来都是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升盈则天下足,升歉则庶民哀”,父亲让母亲做到了,袁隆平先生让天下人做到了。

米升满满,思念绵绵。


为天下忧乐者功在千秋

向敬之

一次因文字结缘,我认识了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谢长江研究员,蒙其看重,视为忘年交。谢老师几次赠书:《袁隆平传》《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近10本,都是谢长江所著的关于袁隆平的著作。谢长江是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学生,曾长期担任县级主要领导职务,出于对老师的追慕,毅然去职来到袁隆平身边做助手,用文字记录他不平凡的杂交水稻人生。

往事犹可追,可天意不留人。袁老走了。但人类依然会持久地怀念这位穿梭于绿色高原上的福星。

袁隆平是一个大爱者,半个多世纪的选择与坚持,使得他坚定地“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世界的福音和人类的福星。翻开谢长江《人类福星袁隆平——绿色高原觅师踪》,我们可以读到许多平常媒体报道所不曾涉及的袁隆平故事。我们还能看到许多关于袁隆平执教安江农校、赴美国洽谈两系杂交水稻技术转让、向多国友人传授杂交水稻技术经验,和领导人倾心交谈农业发展前景等多方面的珍贵图影。

谢长江不论是写袁老师致力水稻应用科学研究造福人类,还是写国家领导、普通民众与袁老师的日常交往,都尽可能地做到专注勤恳,且眼光独到。他写袁隆平为了一种崇高的事业不畏艰辛的韧性与痴情,也写其与时俱进攀登农科高峰的创新精神,还写他偷得一时半刻的闲情与家人、学生、朋友怡乐的开心和幽默。

虽只十章篇幅,近百张图影,但所撷取的33个片段,对于反映袁隆平的科技事业,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是以一种寻根究底的精神,观照袁老师成功之源,话及其幼时受过母亲的英语教学,童年进过外国人主讲的教会学校,考大学选农学受到父母尊重与支持。有了那么好的早期教育,也无怪乎,后来的袁隆平无论是为外籍专家授课,还是登上国际论坛开讲,或和异国企业高层、政府领袖或农业大亨交谈,都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

早在20多年前的1989年4月,谢长江就开始研究袁隆平的动荡童年、学生时代、教学生涯、选择世界难题、艰难历程、突破难关、新的起点、走向世界等八大板块的人生和科研轨迹,并重中之重放在他科研前沿的闪光点——“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以及由此引出来的“禾下乘凉梦”和成功的秘诀等关键问题。

1987年,袁隆平认真总结了近百年来农作物育种的历史,和“三系杂交稻”研究应用20多年来的经验,一个新的科学思想泉涌了出来。他把他的新思想用论文形式,科学、系统地展现出来,取名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把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再到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袁隆平说,1989年2月的一个夜晚,他做了一个美好的梦。梦见自己的“战略设想”变成了现实:在一个仲夏的傍晚,他习惯性地又一次漫步在安江农校的稻田边,发现田里的稻子长得比高粱还高,谷穗比扫帚还长,谷粒像花生米那样大。因为天气炎热,他还躺在谷穗下乘凉!

袁隆平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全身心地投入超级杂交水稻科研与推广。在他“禾下乘凉梦”步步成真的每一个节点上,他都在向新的高度攀登。

在谢长江看来,素为天下忧乐的袁隆平,必然功在千秋,如此识见,也为我辈说出了心里话。


您永远活在金色的谷穗里

曾祥彪

天下着雨,那仿佛是人们落下的泪,那一声惊雷,滚过天际。一颗巨星轰然陨落了。自发云集的男女老少,哭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目送袁老的灵车慢慢离去。

惊闻袁老与世长辞的噩耗,泪水不由自主地涌出了眼眶!从悲恸的泪水里,我与袁老的一段交往,像影视一样浮现在眼前:记得那一年冬天,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发出“共和国的脊梁”大型报告文学征文的通知,我即萌生了写袁老的念头。但马上遭到几位知名作家的劝阻:袁老有知名作家写过,有知名记者写过,你能写出新意吗?我觉得也有道理,但我又想,同样的素材,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只要倾心投入,也有可能写出特色。

循着这个思路,几经周折,终于走进了袁老的心灵深处。他工作很忙,要见的人很多,却专门腾出两个下午跟我聊人生,聊工作,聊生活,聊爱情……把他一些最细微、最动人、最鲜为人知的闪着人性光辉的故事都说给我听。比如说,他家养了一只波斯猫,猫生病了,他抱着它去医院看病,他说,动物的生命也是命,一样要珍惜。袁老告诉我,他在苦闷或受挫折时,喜欢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去拉一曲小提琴:《我的祖国》,以驱赶心中的苦闷和烦恼。我问袁老,是否喜欢国粹——麻将?他笑着说,空闲时偶尔也摸几把。我说,要是输了怎么办?他说,输了一样钻桌子。我仿佛悟到了巨匠和平民的生活格局:喜怒哀乐,人皆共有,琴棋书画,遣性怡然……

于是,我梳理记录,抽丝剥茧,找到了“以小见大”的视角,创作出了《绿色王国的脊梁》的报告文学作品,荣获全国大型报告文学征文特等奖。此时,袁老告诫我,获奖了不要骄傲,要更加虚心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写出人民喜欢的作品以回报社会。

袁老的教诲犹在我耳边回响。他会永远激励我为人民写作,为弘扬民族精神写作。

袁老,您放心走吧,三湘四水的人民忘不了你,祖国人民忘不了你,世界人民同样忘不了你!

一粒种子,能救活一个世界!

您永远活在金色的谷穗里!


先生,一路走好

刘鸿伏

一座城追着你跑

袁爷爷,一路走好!

天上下着微雨

人们眼含泪水

袁爷爷一路走好!

养育你的大地一声痛叫

带着禾下乘凉的梦

带着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

袁爷爷一路走好!

所有的种子都在喊:

袁爷爷,一路走好!

所有的田野都在喊:

一路走好!

湘资沅澧和洞庭湖

在喊:

一路走好!

每一朵花每一块泥土

每一条田埂

在喊:一路走好!

一个普通的老头走了

一个人类的赤子走了

一个当代神农氏走了

他是天天怕大家挨饿的老头

他是担心着全人类吃不饱的赤子

他是和土地关系最亲密的神农

无数座城,还有无尽的村落

都在心里痛了一下

痛到只有泪水

一路走好!袁爷爷!

苍茫大地上少了一个老人的身影

也少了一个为粮食安全担忧的人

吃不饱或能吃饱

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

他离去的时候

把这个主题交给了世界

他的理想像一颗金种子

埋进肤色各异的人心里

相信梦想成真

相信人人能吃饱饭

相信人间和天堂很近很近

先生一路走好!

我是经过饥荒的孩子

受惠于您的恩赐

碗里天天盛着珍珠白米

先生一路走好

我们从此

会更加珍惜每一粒粮食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外一首)

法卡山

人活着,就应如一株野生稻

骨节里

要有阳光、雨露,以及

冷暖自知的悲悯

旷野的风不由自主地赞颂

你勾着头,谦逊如白纸

在祖国的大地上

耕耘春华秋实的梦

你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在遍布谎言的时代

要守护一株野生稻的纯真,以及

稻穗上嘎吱作响的阳光

谁不活在泥土之上?

每日吃饭,劳作,爱值得爱的人

像一粒大米

抱紧自己洁白无瑕的灵魂

芬芳四溢

衡南县清竹村

双季稻亩产1530.76公斤记

清竹村的秋天有点迷人,沉甸甸的谷穗

被新闻媒体的镜头压弯

收割机轰鸣着,推开山村的鸡鸣犬吠

秋风在书写一段真实的历史:

因遭受长期低温阴雨的困扰

晚稻亩产仍达到911.7公斤

这是直播镜头下赤裸裸的数据

不是浮夸的“大跃进”

这一天,我们记住这个叫袁隆平的老爷子

他喜欢蹲在荒野与一株野生稻交谈

喜欢与田野交流风霜雨雪的秘密

喜欢看着我们饭碗里白花花的米饭

长成白胖胖的日子


一粒种子

张沐兴

他只是把自己播撒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一个我们未知的

一个我们有无穷想象,无尽赞美的世界

那里也许没有饥饿

但那里也需要热忱、赤诚、爱的种子

他留下的,是无数哀伤的杂交水稻

它们还要以袁隆平这个名字

与人世的饥饿继续搏斗


永远的种子

陈惠芳

一颗种子,播下去。

两颗种子,播下去。

千万颗种子,播下去。

世界的大地,秧苗茂盛,

移植,长成金黄的稻谷,

喂养世界。

一位老人,一辈子穿行在稻田之间。

一个父亲,一辈子穿行在子孙之间。

一个人的仁爱与悲悯,

像阳光与雨露,又像阳光与雨露下的谷粒。

饱满而犀利。

袁隆平!永远的种子!

今天,将自己播下去了。

在泥土的深处,

在爱的深处,

只是短暂的安眠,

只是短暂的告别。

风吹苗圃。

风吹稻浪。

风吹金黄的时节。

一位老人,在大地的怀抱中,

正在醒来。


一颗稻谷,回到了大地

刘丙坤

小满刚过,夏雨尤浓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人走了

身后,是天空巨大而辽阔的阴影

从南优2号,到叁优1号

从91年前的北平,到91年后的长沙

雨水从未缺席

每一个陈旧或新鲜的农忙时节

饱满的雨水里,蓄满了金黄的品质

沉甸甸的稻谷里,盛满了雨水的剔透与晶莹

一滴雨水,回到了稻谷

一颗稻谷,回到了大地

我相信,每一年秋天

你都会在每一颗稻谷的明媚里醒来

农家的晒谷坪上

每一颗稻谷,都是雨滴复活的身影


谷穗比花好看

陈夏雨

谷穗比花好看

稻谷的叶子也比花好看

他的目光

在一颗种子上停留了一生的时间

雨用了心

风也用了心

配合着这个老人

田野上到处都是美好

他走过之后

天下的稻浪,像花一样盛开

树站在我的头顶

树感受我的悲伤

树枝摇摆,空气到处游走

它们今天突然流动,给一个老人搭桥铺路

送他回家

风在树叶、水面、尘土上行走,护送

让老人回家的路尽量平稳

今天每条路都弹着空弦

让一个老人经过


送别袁隆平先生

蔡建和

生离死别本寻常,星陨长空叹国殇。

泪雨倾盆千巷恸,哀思遍野万人伤。

穷搜粱稻求仁术,普济黎民免岁荒。

一日三餐天下事,神农功德永留芳。


送别袁隆平先生

任国瑞

轰然噩耗似雷霆,痛悼袁公雨欲倾。

少有擎天驱饿志,晚无倚德废初心。

光阴锻造功勋奖,血泪凝成稻父名。

百里长沙哀满地,万人扶柩送英灵。


悼袁爹

邱光劲

无数人的祈愿

没有留住你的生命

湖南大地正逢雨季

无数笼翠原野的云

汹涌悲戚 化作一片滂沱

雨还是落下来了

雨落在稻田里

雨落在咕咕喝水的稻叶上

它的根 正在分蘖

它的苞茎 正饱含乳桨

那是一粒米最荣光的成长

那是一株植物的赤子光合

那些心存惊雷薅稻的人

都仰望天空 看一道天光

徐徐落幕 随一只白鹭远逝山水

没有一个季节

比你在五月逝去更合适

南风不燥 蛙鼓甜蜜

那群陪着你下田的蜻蜓

正亲吻着田水 还有燕子

用掬泥的轻喃 告诉我

你的那么多弯腰拱背的日子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