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运筹帷幄⑦丨吴克坚:明争暗战创奇迹

2021-04-19 06:50:33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字体:【  
“无一位同志被捕,数部秘密电台无一被敌特侦破。”这是1949年5月,中共中央情报部致吴克坚情报系统嘉奖电报的电文。在异常严酷的地下战场,这样的“神迹”是怎么创造的?

文丨虢安仁

“无一位同志被捕,数部秘密电台无一被敌特侦破。”这是1949年5月,中共中央情报部致吴克坚情报系统嘉奖电报的电文。在异常严酷的地下战场,这样的“神迹”是怎么创造的?

巧妙突破封锁

吴克坚,湖南平江人,1924年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4月,吴克坚受党委派,赴法国巴黎协助吴玉章筹办《救国时报》,并担任总经理。

《救国时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从事抗日宣传的机关报,1935年12月9日创刊,前身是《救国报》。报社编辑部设在莫斯科,由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领导。印刷所和发行部设在巴黎,先后由吴玉章、吴克坚等负责。它以海外华侨为主要宣传对象,着重宣传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经常刊载中共中央文件和毛泽东等人的著作,报道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况等。在吴玉章和吴克坚的努力下,《救国时报》“成为当时国内外同胞特别是进步青年很喜读的报刊之一”。

△青年时代的吴克坚

然而,一切进步的报纸、杂志都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压范围之内,扣押、查封之类的手段屡见不鲜。要完成在国内发行的任务,就必须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新闻封锁。这个重任落在了吴克坚的身上。

吴克坚着手构筑了一条输送报纸的完整线路。首先,递送报纸的目标选择在有代表性的单位和有名望的人物身上,通过电话簿找到他们的联系方式,使国民党反动派有所顾忌;其次,将报纸夹在法国出版的报纸、书籍、画报中间,向国内邮递,利用外国合法刊物掩护,减少被国民党特务翻查的几率。在吴克坚的谨慎设计下,《救国时报》一度在国内发行1万余份之多。

《救国时报》的成效得到了党的认可。1937年,中国共产党通过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负责人王稼祥向吴克坚发出最新指示,准备将他派往美国,带领《救国时报》工作人员与北美当地的《先锋报》合并,合办一张影响力较大的华侨报纸。此时,吴克坚向党组织提出,在“七七事变”硝烟未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紧要关头,立即回国投身抗战。

对此,王稼祥再度致电:“在纽约《先锋报》比较难找到一个中文编辑,而你比较合适胜任的。看问题要从全局观点着想。”而吴克坚的第二次回答只有短短10个字——“宁为战死鬼,不做老华侨。”

扼住敌人咽喉

吴克坚的要求最终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1938年2月,经由香港中转,吴克坚回归故土,又一次站到了革命斗争的最前沿。

此前,他已经与国民党反动派面对面地较量过。20世纪20年代末,吴克坚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秘密情报工作,在中央特科先后任交通员、第三科红队队员、秘书。1931年顾顺章叛变后,他协助周恩来和其他中央领导迅速转移,为掩护和营救同志作出重要贡献。

这次,党组织交给他的重任是:与打入国民党中央党部机要处的沈安娜、打入军委会参事室与CC系特种经济调查处的史永进行单线联系。这两名情报员都身居国民党反动派“核心要害”的位置,沈安娜更是在国民党中央党、政、军、特的高层会议上担任速记。凡是蒋介石主持的会议,沈安娜是速记的不二人选。

△吴克坚故居:平江城关镇三等街(现北街犁头咀)17号。

通过何以端进行联络,吴克坚指示沈安娜、华明之夫妇重点搜集军事情报和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情报,尤其是各派系主要头目的政治态度和主张,以便能够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集中力量打击顽固派。

沈安娜从各种高层会议中,搜集到了蒋介石的内部讲话和何应钦、白崇禧、陈诚等军政要人的军事报告以及内部派系的情报,陆续送交党组织。通过沈安娜、郭春涛以及打入国民党海军系统的胡征庆等,吴克坚系统搜集的军事情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如果说沈安娜是抵在国民党反动派咽喉上的一柄匕首,那么吴克坚就是握着这柄匕首的执剑人。这名执剑人不但在暗中战斗,还在明面上同敌人寸土不让地交锋——因为1938至1945年期间,吴克坚的公开身份是《新华日报》总编辑。

排版也是武器

在担任《新华日报》总编辑期间,吴克坚以《新华日报》为主阵地,利用手中的笔为全民族抗战发出了强有力的呐喊。据统计,从1938年到1943年,吴克坚在《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共发表各类社论、评论、理论文章近100篇。

以笔为刀,吴克坚在公开舆论场上将国民党反动派打得节节败退,于是国民党反动派捡起了搜查这一“传统技能”。然而,作为新闻出版的行家里手,吴克坚又岂能让他们占到半点便宜?!

1941年1月17日,皖南事变后,蒋介石反诬新四军是“叛军”,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声称要将叶挺交付“军法审判”。而《新华日报》已经写好的反击报道和评论,全部被早有准备的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检扣。平时坐等报社送稿上门的新闻检查官,这天一反常态地带了一班人赶到报社坐等,一定要审查了第二天出版的报纸大样才走。

△吴克坚(右一)1938年在重庆《新华日报》任总编辑。

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吴克坚和报社先把被检扣后空出的两块地方用别的消息补上,印好几张报纸送检。在送走新闻检查官之后,吴克坚立刻将周恩来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和“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的报道填补在预留好的空白处,并将这一版真正的发行报纸安排制版,大量印发;同时组织发行人员,抢在次日各大报发行之前送到广大读者手中。

第二天,当国民党当局发觉市面上出现印有周恩来亲笔题词的《新华日报》时,大量《新华日报》已冲破国民党军警宪特的封锁,传遍了山城大街小巷。周恩来的题词和挽诗,与同天重庆各种报纸上刊登的国民政府军委会发布的所谓“通令”及发言人“谈话”,形成鲜明对照,就连毛泽东在延安看到《新华日报》后,也致电周恩来称,“报纸题字亦看到,为之神往。”

1945年10月,在党的指示下,吴克坚结束了《新华日报》的“明争”使命,重回“暗战”的舞台,担任南方局情报部副部长,准备前往上海。但是,在这个日伪蒋反动派力量极为猖狂、革命进步力量相对薄弱的大城市,除了沈、华、史等几名已有的情报员,其他一切架构都需要吴克坚“白手起家”。

天空在我掌中

1946年夏,吴克坚抵达上海,在外滩租了一个写字间,在沪西常德路恒德里148号租了一幢一楼一底的石库门房屋,以此为落脚点开展工作。“白手起家”的吴克坚毫不松懈,于1946年至1949年在上海、南京、长沙、福州建立了9部秘密电台,其中上海地区就有4部,代号分别为岭台、崎台、昆台、岚台。从1947年1月到1949年6月,仅上海4部秘密电台就发出电报977份之多。

在设立秘密电台的基础上,吴克坚广泛而深入地建立并发展了工作关系和工作据点,组建了覆盖当时整个南京、上海、杭州地区的情报通讯网,发展情报关系最多时达1500余人。此期间,以上海为圆心,在一片广阔的天空上,每分每秒都穿梭着红色的电波。红色电波再也不会消逝,而国民党反动派被笼罩在这张红色天网之下,等待着随时到来的审判。

吴克坚并不止步于此,因为党中央和人民需要他彻底将天空掌握在手中——空中航线,事关国家领空安全和人民的经济利益,决不可任由国民党反动派在撤离大陆前将其摧毁。因此,“两航”,即“中国航空公司”(简称“中航”)和“中央航空公司”(简称“央航”)必须完整回到人民手中。

“中航”和“央航”是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仅有的两家航空公司,共有飞机近百架。1949年春、秋两季,“两航”的大量资金设备、技术人员已转移至香港。

△部分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在解放后的合影,前排左起:王尧山、沙文汉、刘长胜、刘晓、潘汉年、刘少文、吴克坚;后排左起:赵先、张毅、刘人寿、张承宗、王清、黄景荷。

此前,吴克坚已与“央航”副总经理查夷平建立联系。 1949年3月、4月间,查夷平介绍“央航”总经理陈卓林、业务主任邓士章与吴克坚见面。6月,潘汉年情报系统在香港的负责人张唯一派情报人员朱汉明带着署名徐大可(吴克坚情报系统人员)的一张字条,与“中航”内的3位中共地下党员取得联系。在“两航”起义的关键时刻,吴克坚还向周恩来推荐了秘密党员吕明,以加强对起义工作的领导。吕明曾在美国空军实习,“中航”总经理刘敬宜是他实习时的教官。

1949年8月24日,吕明、查夷平到达香港后,与港澳工委和香港地下党的有关部门取得联系。起义工作核心小组在“中航”对刘敬宜做争取工作的同时,开展做中层人员的工作,通过中层骨干所掌握的业务部门和系统,以行政渠道的合法形式推动执行。经过多方谨慎细致的工作,1949年11月9日,“两航”员工在香港宣布起义,参与北飞起义的12架飞机(“中航”10架、“央航”2架)运载着100多名爱国员工,从香港返回祖国大陆。

“两航”起义归来的大批技术业务人员,成为新中国民航事业建设中一支主要技术业务骨干力量,在1950年8月1日的八一开航,1956年5月试航拉萨成功,盲降设备试制,改建天津张贵庄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兴建首都机场,撑起了新中国民航的天空。

主要参考资料:

《隐蔽战线传奇英雄吴克坚》,姚华飞著,学林出版社

《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沈安娜口述,李效忠、华克放整理,中共党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