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了,刚刚我们度过了一个“暖冬”

2021-03-04 09:51:1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成辉 罗丹] [编辑:欧小雷]
字体:【

数据来了,刚刚我们度过了一个“暖冬”

这个冬天,我省前冷后暖:最低气温-7.1℃,高温达29℃;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5℃

华声在线3月3日讯 从去年12月到今年2月,刚刚过去的冬季让大家记忆犹新。没入冬时最冷冬天的说法甚嚣尘上,不料年后又玩起季节穿越,“一秒入夏”。这个冬天,究竟是冷冬还是暖冬?答案来了!

前冬寒冷

难阻后冬气温攀升

记者今天从省气候中心了解到,前冬寒冷难阻后冬气温攀升,2020-2021年冬季全省平均气温8.3℃,较常年同期偏高1.5℃,达到“暖冬”标准,居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5高位,也就是说,大家刚刚度过的冬天是名副其实的“暖冬”。

统计显示,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全省各县市区平均气温在6.6℃(保靖)~10.7℃(江华)之间。“季节内气温阶段性特征明显,表现为前期异常偏冷,后期异常偏暖。”省气候中心气候预测首席专家谢益军说。

“前冷”阶段(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12日)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2℃,为近30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低,全省最低气温达-7.1℃(1月9日,平江),是近30年以来同期第6低,其中12月上中旬的全省平均气温为近30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低(仅次于2001年同期)。

同一季节

气温为何前后不同

“后暖”阶段(1月13日至2月28日)全省平均气温10.6℃,较常年同期偏高4.0℃,为1961年有连续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高。2月22日龙山27.3℃、桑植28.3℃、临湘29℃,创下当地2月最高气温历史同期新高(分别打破2009年2月的26.4、27.8、28.5℃的最高纪录)。

同一个季节,前后表现为何如此不同?谢益军解释,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冷暖或者旱涝事件变得越来越频繁,同一个季节内出现冷暖或者旱涝交替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前冷”阶段是对拉尼娜事件的响应,但拉尼娜只是复杂气候系统中的影响因子之一,在极地放大效应的影响下,北极地区变暖的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区的两倍,导致大量冰川融化,海冰消融,极地涡旋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大,使之对气候的影响也变得更为复杂。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成辉 通讯员 罗丹

连线

明日“惊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3月5日16时54分将迎来“惊蛰”节气。此时节“数九寒天”结束,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式步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的仲春时节。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交“惊蛰”,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曾叫“启蛰”,因避汉景帝刘启名讳而改名“惊蛰”,说的是温暖的气息使蜇虫从冬眠中渐渐苏醒过来,开始四处活动。“惊蛰”的另一个意义是春天的真正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将迎来一派浓浓春光,桃花、杏花、蔷薇盛放一时,枝头春意闹,春色美无边。

“惊蛰”过后,气温和地温都在不断升高,土壤解冻,春风化雨,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农民就认定“惊蛰”是春耕的开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从此全国的春耕生产由南向北渐次展开,“农家无闲人,锄头不停歇”“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等农谚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个节气的重要性。

保健专家认为,“惊蛰”时节,天气虽日趋暖和,但气温起伏不定,容易造成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春捂”还是不能马虎,人们应密切注意天气预报,适时增减衣物。

“惊蛰”过后,人体肝阳之气渐升,养生也宜顺应这一规律,饮食注意顺肝益脾,令五脏和平,多吃富含植物蛋白和维生素丰富的清淡食物,如银耳、莲子、山药、水萝卜、菠菜、油菜、芹菜、苦瓜等。■据新华社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