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旗帜——我身边老共产党员的青春年华】修韶山灌区那年,父亲33岁

2021-02-19 09:12:3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汤江峰] [编辑:潘华]
字体:【

汤江峰

春节,我回乡下看望86岁的娘。娘说:“你回的正是时候,把你爸留给你们的传家宝好好擦拭一下。”

娘说的“传家宝”,是父亲修建韶山灌区时办公用过的木箱子,原是盛雷管炸药的外包装。父亲废物利用,稍作改造,就成了存放文件、账本和票据的文件箱。

睹物思人,勾起我的回忆。1997年5月,父亲因病逝世。离世前两个月,父亲念叨着要回韶山看看,瞻仰毛主席故居,再看一眼自己曾参与修建的韶山灌区。我和妹妹租了一台车,陪同父亲了却他生前最后的心愿。

那天,父亲领着我和妹妹来到他曾战天斗地的杉山村工段和樟树塘,但见树木葱茏,鸟儿啁啾,一泓清波蜿蜒山林中,流淌成一幅画。在渠边,父亲抚摸着一株枝繁叶茂的樟树,喃喃地说:“32年了,当年的心血没有白费!”父亲离开时,一步一回头,眼里噙满泪水……

父亲一生引为自豪的是,参与修建了韶山灌区水利工程,亲身经历了那个“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火红年代。他带领荆洲民工连在杉山工地树立了灌区建设“第一个整废造田的样板”,成为兴修水利的一项创举。

1965年6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修建湖南省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韶山灌区,牵引涟水进入灌渠,灌溉双峰、湘乡、湘潭、宁乡、韶山等7个县100万亩农田,兼具供水、发电、防洪排涝等综合功能。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兼韶山灌区工程总指挥长华国锋一声令下,全省各条战线10万劳动大军“立下愚公移山志”,奔赴灌区建设工地。

“能参加修建韶山灌区,建设好毛主席家乡,我感到无上光荣!”身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父亲第一个报名。以区、公社和大队为单位组成民工团、民工营和民工连,严格按照军事化管理,一切行动听指挥,老百姓称“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父亲被任命为湘潭县荆洲民工连长。那一年,父亲33岁。他对娘说:估计要去一年左右,家里的事全拜托你了!娘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泪珠在眼里打滚,只是叮嘱:去吧,建设好主席家乡,为村里争光!

7月,父亲率领荆洲民工连118名好汉,扛起锄头、铁钎、箢箕、扁担,开赴灌区工程古城乡白龙村杉山段。他们驻扎在当地一位叫王先初的村民家。王家腾出最好的房间,空出最好床铺给民工住,自己一家人则搬到潮湿、阴暗的杂屋里。最让父亲感动的是,工程为抢时间,赶进度,把王家的祖坟也平了,王家却毫无怨言。

工程指挥部先期分给荆洲民工连500多米长,宽20米,深13米土方任务。没有掘土机,民工们用血肉之躯开山凿石。他们顶酷暑、冒严寒,一锄一铲,肩挑背扛,劈开山头,填埋泥塘,修筑渠堤。父亲边喊号子,边挖土方;连队上下,你追我赶,热火朝天。那年月,民工白天劳动,晚上还要在油灯下学习。尽管又累又苦,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劲。

1965年9月的一天,华国锋率领一帮干部,沿北干渠视察工程进度,检查工程质量。他们见父亲所在的杉山段民工连将取土场整成二十多丘小梯田,将废土场整理成七八丘大梯田,同时利用废土废石填埋低洼的水塘,整理成菜地,垒成梯田,既开挖了水渠,又开发了新田地。华国锋非常高兴,拍了拍父亲肩膀,说:“好好干!继续修理平整好,争取成为灌区第一个整废造田的样板工程。”

一个月后,华国锋带领检查团和施工单位代表,再次来到工地,主持召开整废造田现场经验交流会,向各工地推广介绍荆洲民工连“把抛弃的废土全部利用”的具体做法。会上,华国锋将一面绣有“开河弃土成梯田,治山治水好榜样”的锦旗授给父亲和指导员赵咏秋。后来,父亲带领民工连转战梨树塘、樟树港和方上桥等多个险工难段,都得心应手做出了“整废造田”样板,同步绿化荒山秃岭,种得风光处处春。

由于整废造田可操作性强,易被仿效。各路民工团效法荆洲民工团,兴起“比、学、赶、帮、超”热潮。据当年工程报表显示,全渠区不但没有减少耕地农田,而且整废造田6800多亩,除去修渠占用5300多亩外,增加耕地1500多亩。

那么,韶山灌区没建成前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从父亲遗存的工作笔记本上找到答案。

“娘啊娘,有女莫嫁涟河旁。天干三日田开坼,大雨一夜成汪洋。”这是父亲笔记本上记载的一首民谣,生动地描述了涟水两岸从前水旱交织、土地贫瘠的情景。如今,灌区庇荫湘中七县市,旱涝保收,水患无忧。更难得的是,韶山灌区所蕴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众志成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业精神,并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淡化,必将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更加闪耀。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