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村中看样板】看花瑶新景——村级样本30例之隆回县白水洞村

2021-02-13 08:19:5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蒋剑平 肖霄] [编辑:洪晓懿]
字体:【

看花瑶新景

——村级样本30例之隆回县白水洞村

2020年4月28日,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白水洞村湖南大学“花瑶花”文化创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加工展示基地,绣娘在制作挑花文创工艺品。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田超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蒋剑平 肖霄

从隆回县城出发,往北行驶100多公里,一路翻山越岭,进入茫茫雪峰山脉深处。在平均海拔1400米的大山上,沿着路陡弯急的公路急速下降600多米,便来到被大山环抱的虎形山瑶族乡白水洞村。

这个全县最偏远的村,在湖南大学的帮扶下,成为声名鹊起的明星村。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列入首批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2020年被评为全省文化和旅游扶贫示范村。

已是隆冬,山区旅游季已过,游客寥寥。但那一幅幅美丽的扶贫风景未曾褪色,一如那鲜艳明丽的花瑶服饰,摄人心魄。

硒米价5倍,硒茶价更高

1月15日,白水洞村富硒水稻种植合作社办公区,一袋袋包装好的“富硒大米”堆放在大厅。正在忙碌的合作社理事长李修祥告诉记者,合作社这几天要调集2.5万公斤大米,送到湖南大学去卖。

“我们的富硒大米,在湖南大学,在长沙,都是俏货呢!”李修祥的口气中充满了骄傲。

2015年,湖南大学帮扶工作队进驻白水洞村后,把高校严谨的科学精神用到扶贫事业上,邀请本校专家学者和国内权威检测机构对村里土壤、水质进行化验,发现该地硒元素含量十分丰富,决定种植高档水稻,打响产业扶贫第一枪。

如何调动村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工作队想出了一条“众筹+订制”的妙计。他们到长沙邀来10位投资人,加上2位工作队员,众筹24万元,请村民按照生态有机的要求种植富硒优质水稻,种苗、肥料、农药和技术培训全免费,产品全部高价收购。

当年,33户村民种植的70亩定制水稻获得丰收,价格由过去的每公斤4元飙升至20元,每亩田增收1000多元!

村子里热闹起来,其他村民纷纷要求加入。工作队顺势成立了富硒水稻种植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有社员87户260多人,种植富硒水稻205亩,加工出来的大米基本上由湖南大学包销。

高山云雾出好茶。白水洞村一年有200多天被云雾笼罩,有种茶的历史,但没有规模和品牌,唯有茶农谭德友苦苦支撑着一个手工制茶作坊。制成的茶,用蛇皮袋散装着,去县城叫卖,每斤才赚几元钱。

“这么好的茶叶,不推出去可惜了!”继富硒大米成功后,工作队又瞄准了富硒茶叶。

工作队为村里制定了发展有机富硒茶计划。成立了富硒茶叶种植合作社;免费发放茶树新品种;帮助谭德友建茶厂;打造“虎久雾语”富硒茶叶品牌。

不出2年,茶叶新秀“虎久雾语”在大湘西中高端茶叶中脱颖而出,得到市场认可。谭德友做梦也想不到,“茶厂效益,是过去作坊的上千倍!”

如今,白水洞村茶叶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100多亩发展到1200亩,平均每户2亩茶园。村民李远学4年前开辟了1亩新茶园,去年仅春茶就卖了1万多元。他激动地说:“种茶叶划得来,万元一亩不是梦!”

大米、茶叶发展势头强劲,传统的金银花产业效益也逐年提升,白水洞人在脱贫致富路上加速跑。2020年,全村贫困综合发生率下降至0%,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了10万元。

醉人的云上花瑶、梯田民宿

在白水洞村的半山腰上,“梯田农家”农庄引人注目。这是白水洞村第一家农家乐,主人就是富硒水稻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修祥。置身在花瑶特色农庄里,或俯瞰村庄和梯田,或眺望山顶石瀑,闲适又惬意。

据悉,李修祥的农庄现有18个房间29个床位,高峰期每天接待100多人,2019年毛收入达到40多万元。

“没想到昔日的穷山沟,会成为网红旅游打卡地。我这个打工人、庄稼汉,也能在家吃上旅游饭。”李修祥感叹道。

2015年,湖南大学帮扶工作队来到白水洞村后,看好这里的良好生态、壮美风光和独特的花瑶风情,确定了“定制农业+生态旅游”的扶贫思路,在众筹试种富硒水稻的同时,要求投资人每周轮流带一批游客前来观光。当地旅游业,就此启动。

在工作队的指导下,李修祥率先开办民宿。从3个房间6个床位起步,渐成规模。

湖南大学帮扶工作队结合白水洞村的特色,帮助修复了清代水碾磨坊,设计打造了梯田、石瀑、茶亭等10多处景点,启动厨厕示范改造、民宿设计、村容村貌整治等项目。

文旅相融。为了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推向市场,湖南大学帮扶工作队先后邀请7个国家的100多位设计师,组建“花瑶花”文创设计团队,开发服饰、背包、包装盒、手袋等文创产品200余款,年销售额500万元左右。

绚丽多姿的“花瑶花”文创产品和花瑶风情,还被湖南大学带到了国外,在米兰世博会、巴黎博览会等多个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文化活了,旅游旺了。白水洞村如盛装的花瑶少女,风情摇曳,魅力迷人。民宿一家接一家,旅游协会和旅游公司也办了起来,村里的姑娘小伙、媳妇汉子当上了导游、绣工、店主和民俗表演演员。目前全村民宿达21家,有300个房间600多个床位,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

最美的村级小学,教学排头兵

下午3点半,村小放学了。孩子们从簇新明亮的教室蜂拥而出,嬉笑声不绝于耳,给山村带来活力。

位于山坡上的小学小巧精致,有2栋色彩明亮、民族风格浓郁的楼房,还有操场和跑道。乡驻村干部奉族实介绍:“这是我们县最美村小之一!”

学校门口,醒目地挂着“白水洞村赫曦小学”的匾牌。这校名,暗含了与湖南大学的密切关系。工作队现任队长康添慧介绍,其“赫曦”二字,取自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赫曦台”,即辉煌明亮的阳光,有朝阳上升的美好寓意。

康添慧说,原来的村小很破旧,下雨时得打伞上课。学生纷纷外出读书,老师也不安心,濒临关闭。为此,湖南大学投资700多万元对学校进行改扩建,完善多媒体教室、音乐室等教学场所,捐赠教学仪器设备。

为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每年选派多名研究生、本科生支教;筹措10余万元设立奖(助)学金;组织附属小学结对帮扶;开展语言扶贫,提升师生普通话水平。

在村小,记者见到了3名支教老师——湖南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王钰霞、陈薇羽和王怡静。3名妙龄女孩,在偏远闭塞的大瑶山深居简出、心无旁骛地工作,令人顿生敬意。她们教授语数英音体美等多科课程,有2人还担任班主任,上课最多的1人每周有21节课。

乡驻村干部奉族实介绍,受传统习惯影响,以前村里孩子学习意愿不强,考试只得几分、十几分也无所谓。经过湖南大学帮扶,学校会考成绩在全乡由过去的后进跃升到前二;学生人数由100多人增加到230人。本村孩子回流了,甚至邻村孩子也来了。

离开白水洞村时,已是家家灯火,一片安宁。从高处回望这个花瑶村寨,我们期待春夏时节再来,在金银花、稻花的芬芳里,在拦门酒、呜哇山歌的热情里,在瑶汉同胞的欢声笑语里,感受她蝶变的活力与别样的美丽!

■采访手记

见证真扶贫

在白水洞村采访,记者为瑶寨的巨变而惊喜,也为扶贫单位的真抓实干而感动。

2015年,在确定湖南大学的帮扶村时,带队扶贫的李飞龙向县里提出要求:“在最偏远的乡里选最偏远的村。”于是,白水洞村幸运地与湖南大学结缘。

真心扶贫扶真贫,湖南大学苦下真功夫。从强产业到兴文化,从搞旅游到办教育,从改善基础设施到美化人居环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步履铿锵,步步为“赢”。从贫困户到普通村民,从农庄主人到茶厂老板,无不受益于精准扶贫,无不发自肺腑感谢湖南大学的努力和付出。

如今,大山深处的瑶寨脱胎换骨,充满了生机,成为隆回脱贫攻坚的一张靓丽名片。

相关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村中看样板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