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提灯笼除夕拜年,如火龙游动山村

2021-02-07 10:34:19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周泽中]
字体:【

1975年春节,作者在窑塘子旧屋前的公路上,骑着同学的摩托车兜风。

过去灯笼大都靠自制。

腊月,天寒地冻,春节(过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回想60多年前,我的少儿时代,那时候一到过年,心里就特别高兴。因为那个年代物资很匮乏,逢年过节,家里才能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

那时候乡村的年味别有一番风味。现在的环境与60多年前相比有很大的改变。现在气候渐暖,冬天很少看到大雪纷飞,那个年代年年腊月瑞雪飘飘,冰天雪地;农家屋前的池塘结的冰近一尺厚,上面站得住人,可以在冰上玩耍;屋檐边吊挂着冰柱,像白玉质的大毛笔,摘下拿在手中可作棍舞;堂屋里烤着一堆柴火,人围着火的周边坐,伸出手烤火,老人小孩谈笑风生。个别条件好的人家,柴火灶上悬挂着腊肉、干鸡、干鱼,为年夜团圆饭备好的佳肴。

乡村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沉浸在过年的氛围中。

文、供图/周罗生

用竹条、皮纸自制灯笼上写“吉祥如意”

除夕,小孩打着灯笼(俗称亮壳子),到村里左邻右舍家拜年,主人会给花生、瓜子或糖粒子。

小孩拜年打的灯笼,如果家庭条件好的,就到街上店铺买;经济条件差的,就自己制作。我家姊妹多,父母收入少,小时候家里很贫困,我打的灯笼就是自己家制作的。

制灯笼的工艺不复杂,当然自己制的灯笼比不上街上店铺买的样式好、花样多,因为那是专业师傅制作的。我看家里制作灯笼时,父亲用破篾的刀,把一根四五十公分长的竹竿劈开,再分劈成几十根的竹条,用刀把竹条打光。然后就是在两块薄薄的圆木板周围均匀钻上小孔。再之后,将已准备好的竹条插入上下两块木板的圆孔,再用一种透光的皮纸粘糊好,四周贴上几朵花或写上“吉祥如意”几个字,灯笼就制作好了。

除夕夜,孩子们提灯笼结伴去拜年

除夕,夜幕降临,伸手不见五指。那年代,村子里没有通电,家家户户点的煤油灯。

我在家里吃了团圆饭后,将蜡烛放入灯笼里,划着火柴点燃,提着灯笼,与邀好的几个同伴去村里拜年。黑洞洞的夜里,寒风吹得灯笼左右摇曳,好像深海中的明珠晃动,特别抢眼。我与胡检哥、姚炳伢子走在阡陌的田塍上,三人你一言我一语不停地说这说那,脚步欢快地向前走。胡检哥比我们两人年长,他告诉我们,夜里走路,天晴就要走白的地方,那路是干的,黑的地方就是水氹;下雨时却相反,就要走黑的地方,白的地方就是水氹。边走边聊,我们到了旧屋冲侯化侦家拜年。

一进门,三人齐声:“拜年啦,恭喜发财!”化侦的妈妈连忙出来接待。我们跨入大门,走到堂屋里,正堂的神龛上供奉着先辈的神位,中间挂着一盏大红的灯笼,灯笼上映现出“四季平安”的隶书大字,四方八仙桌上摆放着几碟花生、小花片、葵花子……厢房里,他的祖父母、父亲和顽皮的小山弟弟在烤火守岁,欢乐的家氛,浓浓的农家年味。我们三人坐了十几分钟,喝了一杯暖融融的热茶,又去另外一家拜年。离开时,化侦的妈妈塞给我们一些糖粒子和葵花子。化侦也打着灯笼与我们一道去拜年,拜年的队伍开始扩大了。

每走一户人家,离开时就增加一个同伴,快到12点了,拜年的队伍增加到了20多人。每人手上提着一个灯笼,犹如火龙在山村的路上游动,有的讲笑话,有的吹口哨。

除夕,少年的喧闹声,打破了乡村往日的寂静。

火炉边守岁,听妈妈讲过去的事

深夜12点,家家户户开始放鞭炮,当地俗称“关财门”,预示来年财源广进,不会流失。关好财门后,家里人就坐在火炉边,不睡觉,一直到五更天明,称为“守圞岁”。我们拜年的同伴逐渐离开队伍,各自回到家里“守圞岁”。

我回到家里和家人坐在火炉边守岁,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拜年收获的花生、糖粒子、瓜子、饼干,一边听母亲讲述她童年家里的故事。

母亲的童年家住洞庭湖区,父辈是农民。有一年冬天,下着很大的雪,有的地方积雪达两尺多深。腊月初三,早晨开大门,她的父亲在门口发现一只冻得全身发抖的黄毛狗,样子显得很饿,随即把它带进了屋里。农村有句俗语,“猫来穷,狗来富”,她父亲就把黄毛狗喂养在身边,它白天守在家门口,晚上围着屋子转,发现黄鼠狼偷鸡,就追上去咬。日来月往,黄狗喂养了二十多年。至今记得母亲说,狗是有灵性的动物,要善待它。

听母亲讲故事,不感到疲倦,时间也过得快。但通宵不睡觉,大家肚子还是有点饿,满姐淑华便主动到厨房煮汤圆,一家人各吃了一碗汤圆,肚子不饿了。母亲要我们猜谜语,还定了奖励措施——猜对了就奖励花生糖,谁得奖多,初一就免做家务活。

还记得母亲说的谜语:“四四方方一块砖,里面果子数万千,谁要伸手拈一个,人要聪明手要尖(谜底打一物)。”我思考了好久,想来想去,没想出来。还是菊华姐聪明,她书比我们读得多,回答谜底是“算盘”。母亲宣布:答对了!奖励5粒花生糖,我好生羡慕。

时间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流逝。五更拂晓,母亲打开堂屋大门,放一挂鞭炮,农村俗称“开财门”。

新的一年开始了。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