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重访阁楼里的革命火种:中共韶山特别支部

2021-01-19 09:13:4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成辉] [编辑:夏博]字体:【  
1月11日,韶山,毛泽东广场。青松翠柏前,毛泽东铜像沐浴着朝阳,迎风屹立。

重访阁楼里的革命火种:中共韶山特别支部

红色基因薪火传,韶山村里焕新彩

1月18日,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此展出。

1月18日,韶山村村部的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阁楼建特支”群雕生动展示特支成立时的场景。李成辉 摄

1月11日,韶山,毛泽东广场。青松翠柏前,毛泽东铜像沐浴着朝阳,迎风屹立。

众所周知,这里是伟人诞生地,南来北往的游客每天在此瞻仰、献花;这里还是一片红色、壮烈、光荣的土地,但这段岁月,或许很少被人熟知。它可以从一颗革命火种说起,火种名为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最初的参与者可能不会意识到,这颗当时并不起眼的火种,却让农民运动有了主心骨,并为之焕然一新,很快就焕发出巨大的革命能量,推动了韶山乃至湖南农民运动的发展,在中国革命史乃至在现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与意义。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成辉

阁楼上成立特别支部

在位于韶山村村部的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里,有一座群雕引人注目。一间阁楼上,4人围坐在桌前,青年毛泽东则站在桌子旁,向他们讲述着什么。这间阁楼的墙上,还挂着一幅鲜艳的党旗。

这座群雕描述的就是毛泽东阁楼建特支的故事。1925年2月,毛泽东回到韶山,创办了农民夜校,开展农民运动,也将社会主义带到了家乡。

同年6月的一个晚上,毛泽东在自家的阁楼上主持了毛新梅、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侃4人的入党仪式。同时与老党员毛福轩组成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党支部代号“庞德甫”,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由此诞生!

这个特别支部虽然只有5人,但却在其后的农民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韶山市党史办主任龙亚力说:“党支部成立以后,抢夺了学校教委会、学委会反动派的领导权,农民运动得到了轰轰烈烈的发展,广大农民得到了教育,同时也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这一年夏天,韶山遭遇大旱,农民颗粒无收,而当地的反动派大地主却趁机囤积粮食,转运到外地高价销售。党支部收到大地主成胥生准备转运粮食的消息后,连夜带领农民到码头拦截,为农民争取生计。“大地主尽管带了10多个枪兵,但是在我们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最终把粮食平分给农民,农民的基本生活才得到保证。”龙亚力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5年8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后,中共韶山特别支部领导韶山人民继续开展革命斗争,一浪高过一浪,并迅速辐射到邻近县市及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

到1925年底,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的党员发展到110多人,建立了7个支部,特别支部随之升格为中共韶山总支。

在历次革命斗争中,韶山支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孕育了毛新梅、毛福轩等韶山五杰,1700多韶山儿女用生命铸就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

1928年,就义之前,“韶山五杰”之一的钟志申烈士在遗书中这样写道:“当我入党之时,就抱定视死如归的意志。我认定,共产党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成功。我牺牲生命,把一切贡献于革命,是为了寻找自由,为了全国人民求得解放。”

这一幕幕,都被浓缩进了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一座座生动雕像,一张张珍贵史料,一个个英雄事迹,无声地叙说着当年的悲壮与惨烈、爱国与激情,无时无刻提醒着后来人。

韶山精神,薪火相传

时光荏苒,这个由毛泽东亲手创立的特别支部尽管经历了几多变迁,但其精神却一直传承了下来。韶山村党总支的前身,就是中共韶山特别支部。

今年76岁的毛雨时,曾任韶山村村主任、韶山村党总支书记。他回忆说:“以前的韶山村,真穷。路是黄泥路,房是土房子,温饱都谈不上。用‘十户人家九户穷,红薯柴棍养一生’形容并不为过。”

韶山村的转机是红色旅游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韶山村党委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他们从摆小摊起步,开起了餐馆,办起了民宿,生活日新月异。

毛雨时认为,民宿也好,农家乐也罢,要质量上来,服务上来,还是需要党员在其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在他看来,无论生活怎样富裕,韶山精神都不能丢。为此,退居二线的他穿上志愿者红马甲,做起“红色宣讲员”,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

韶山村党委书记毛春山介绍,近几年,韶山村在党委、党员的带领下,将集体经济收入用之于民,对毛泽东铜像广场周边提质改造,不仅让当地村民人均收入突破3万,也使道路干净、建筑风格统一,经营进一步规范,村容村貌有了大幅提升。

如今,毛春山琢磨最多的是如何提升村民素质,激励向上向善的精气神。如,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可以领600元红包,这是要在村里弘扬敬老之风;再如,村里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村里会有数千元不等的奖励,这是要让村民养成学习的风气;还有,推动村民把垃圾进行分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