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无恙 英雄不朽 ——又听父亲讲抗美援朝的故事

2020-11-13 10:53:4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少波] [编辑:夏博]
字体:【

杨少波

我的父亲是中国人民志愿军47军140师的一名普通战士,每当他给我们讲起70年前抗美援朝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总是神色凝重、激动不已。“我们47军可是一支优秀的攻防兼备的部队”,父亲自豪地说。

说起47军,源头可以追溯至红军独立一师、红军长征先遣队、南泥湾“又战斗来又生产”的359旅,到解放战争,更是一支经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洗礼后,南下鏖战川东、剿匪湘西的劲旅。

父亲名叫杨立登,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杆子溪村人。在老家协助湘西剿匪的47军418团土地改革中参军,紧接着由靖州北上,徒步翻越雪峰山到达长沙湘潭一带,后经武汉集结于东北丹东,1951年3月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新义州。父亲因年龄较小个子不高,上过初中,安排在47军140师部做文印员和保密员。

47军入朝第一战交由140师。6月22日上午,美骑第一师5团一个加强连、一个坦克连在十多架飞机、两个重炮群的支援下,向140师419团三营坚守的230.4高地发起进攻。美骑第一师不是骑兵,而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改为全美式机械化的部队,是美军王牌师。战斗打响后,美军先是炮轰,后是飞机扫射,又投掷凝固汽油弹,将230.4高地变成一片火海。美军认为在如此密集的炮火轰炸之下,这个小高地不可能有生命迹象了,当这些自以为是的美军爬上阵地时,战士们立马从小坑道猫耳洞中钻出,对美军予以迎头痛击,美军连爬带滚败下山去。这次战斗中,140师为抗击敌炮火轰炸发明了坑道战的雏形。7月3日,时任志愿军代总司令的陈赓将47军的经验做法推荐各军,上甘岭的“坑道战”亦由此而来。

1953年初春,在临津江西岸,47军指挥部制定了“以攻为守、反复争夺、功必克、战必胜”的作战原则。140师418团团长陈友明按照这一原则,命令第四、第五连各五个班组成夜袭队,对高望山的敌人阵地实施袭击。此时,我的父亲主动要求到一线阵地作战,师部批准他到418团部任通讯员,团长陈友明把这一“命令”交给了他。

父亲记得那是2月中旬的一天,天气乍暖还寒,四周都是残雪,他一路小跑,越过凹陷不平的原野,穿过满是泥浆的稻田,在泥泞中艰难前行,来到长满杂草的扎坑,及时把“命令”送达,并经同意留下一起参加夜袭战斗。夜幕降临,父亲跟随四连副连长杨登临率领的二排,一起摸上了高望山上的一座高峰。当敌人哨兵正要开枪时,杨登临已瞄准射击,将其击毙,他们迅速穿过铁丝网,在很短的时间内,战士刘兴敏就把红旗插在了山峰上。与此同时,其他三支部队紧紧跟上,很快,另一面红旗便飘扬在第二个山峰上……

第二天黎明,几个阵地都飘扬着鲜艳的军旗。敌人见阵地被志愿军占领,调来飞机大炮对几个阵地进行了狂轰滥炸。父亲来不及躲进坑道,被美军的炮弹弹片击中,洞穿左腿,鲜血直流。此次夜袭战斗共消灭敌人150余人,俘敌6名,缴获轻重机枪7挺,自动步枪和卡宾枪20多支。

第47军是以打防御战著称的一支英雄部队,他们往往会把防御战斗打成进攻战,把被动战斗打成主动战斗,创造了无数的奇迹,老秃山战斗,就是他们创造的一个奇迹。老秃山又名上浦防东山,被誉为汉城的门户,从1952年6月6日开始,志愿军39军和美军等多国部队进行了多次激烈战斗。阵地五次易手,直至47军141师423团担任主攻,夺取老秃山。为了扫清前行的障碍,滕明国等五名战士趴在铁丝网上当人桥,让后面的战士从自己身上踏过,除张福祥幸存外,其他四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47军军部秘书科长毛峰编剧的电影《英雄儿女》真实展示了这些情景。艰难攻上阵地后的志愿军和美军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战士滕树明拉响爆破筒与美军同归于尽,他也是英雄“王成”的原型之一。老秃山的胜利,促使美军重新坐回板门店的谈判桌前。美军总部发言人说:“老秃山战斗是继上甘岭后的又一次最激烈的争夺战。”

父亲告诉我,率领4名战士搭人桥的滕明国是湘西人。在反美军秋季攻势中,和他一起入伍的418团湘西麻阳战友陈桂桥,也在366.8阵地拿起手榴弹与10多名美军同归于尽。原47军139师政委晏福生曾说过:这些湘西兵特别能打仗。本师415团在塑宁前线和敌人同归于尽的25人,大多也是湘西兵。

1953年春季,父亲战场受伤回国治疗。伤愈后,同年九月第二次返朝,此时板门店停战协议已经签署,父亲来到140师文工团成了一名文艺兵,直至1954年9月16日按志愿军总部要求凯旋回国。

“金达莱”花开花落,七十年沧桑巨变。父亲一直自豪于自己是一名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是47军的一员。初心犹在,情怀未改!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