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屠夫”改行,酿出甜蜜

2020-10-04 07:27:3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燕 刘双昀] [编辑:夏博]
字体:【

(9月26日,炎陵县垄溪乡三口龙村,养殖户张冬保(左)在检查蜂箱。他从2014年开始养蜂,去年蜂蜜年产量近500公斤。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田超 通讯员 饶志华 摄影报道)

科教新报·华声在线记者 王燕

金鹰报·华声在线记者 刘双昀

金秋,炎陵大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9月26日,记者来到炎陵县背靠大山的垄溪乡三口龙村,53岁的村民张冬保正冒着小雨在山上取蜜。

山坡上,上百个蜂箱整齐排列,无数蜜蜂在空中飞舞。张冬保小心翼翼打开蜂箱,抽出一排蜜汁饱满、晶莹剔透的蜂巢皮,用力割去蜂蜡,蜂蜜的清香飘散开来。

“尝尝,很甜!”张冬保满脸笑容。

张冬保原是一个“屠夫”,杀猪卖肉。“他诚信经营,过节时去他家买肉还要预订。”三口龙村党总支书记李冬生说。

张冬保的父亲是重度残疾人,2012年母亲又患上癌症。为了给母亲治病,张冬保欠下不少债。“那几年,村里不允许私人屠宰,杀猪要去乡镇专门的屠宰场。”李冬生说,欠债加“失业”,张冬保家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4年的一天,张冬保在山上看到野蜂在采蜜,生出了养野蜂的念头。“村里山林资源多、盛花期长,适合养蜂。”他与妻子唐金秀商量后,决定改行养蜂。

“张屠夫”的养蜂之路并不平坦。“引蜂是门技术活。”张冬保说,他花了2个多月四处寻找野蜂源,经常被蜜蜂蛰得满头包,而且蜜蜂难越冬,蜂蜜产量也不大。

通过不断学习和摸索,张冬保慢慢找到了养殖诀窍,从“门外汉”变成养蜂能手。2018年,他养的蜜蜂从最初3箱发展到了100多箱,年产蜂蜜500多公斤。

产量上去了,蜂蜜却出现滞销。好在有精准扶贫政策,给奋斗中的张冬保带来了希望。

“驻村帮扶工作队、村干部都帮我们销蜂蜜。”唐金秀笑着对记者说,在大家帮助下,去年养蜂收入5万余元。除了养蜂,家里还种了60棵黄桃树。她参加工作队组织的培训,学会了施肥、剪枝等种植技术。黄桃树今年挂果了,明年会丰产,家里收入会更多。

张冬保家脱贫了,可村里还有一些贫困村民找不到致富门路。工作队决定因地制宜,利用村里的自然资源发展产业。

去年,在工作队帮助下,三口龙村成立野生蜜蜂养殖协会,请专家提供技术培训,并免费为村民提供蜂箱、开拓销路。目前,协会吸纳会员63户,其中贫困户35户。全村养殖蜜蜂1200余箱,年产原生态土蜂蜜6000多公斤,收入可达70余万元。

47岁的村民文满红看着屋外排列整齐的蜂箱和嗡嗡飞舞的蜜蜂,脸上洋溢着笑容:“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养蜂有稳定收入,脱了贫摘了帽。”文满红正忙着筹划增加蜂箱数量。“我家的蜂蜜品质好,不愁销路。最近,又有几个外地朋友问我有没有土蜂蜜。没有啦,我本来还想留一点自己吃呢。”文满红说,他还在发展黑山羊养殖,最初引进种羊3只,现在有了26只,想再多养一些。

采得百花方成蜜,日积月累终有成。在三口龙村,村民们相信,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的路会越走越宽广,生活会越过越甜蜜。

“现在没有人喊我‘张屠夫’了,大家一见我就会问‘还有蜜吗’。”张冬保说,他期待来年村里的蜂箱再多一些,致富的门路更广一些。

■记者手记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王燕 刘双昀

三口龙村总面积34.2平方公里,背靠大山,面向平原,有村民508户2025人。无论面积还是人口,都占垄溪乡四分之一,是当地名符其实的大村。村里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4户321人,也占全乡贫困人口总数四分之一。

如何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这是一道难题。2018年,株洲市公安局、信访局作为三口龙村脱贫攻坚后盾单位,派工作队驻村帮扶。工作队从村里养蜂脱贫的张冬保等人身上得到启发,帮助村民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产业,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

在三口龙村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这里的人不怕吃苦,踏实肯干。在工作队帮助下,他们抓住机会,勤奋努力,为幸福生活打拼。

张冬保因家人患病加上自己“失业”而致贫,但他从不言弃,克服各种困难改行养蜂,终于走出困境。

文满红也是因病致贫。他跟张冬保一样,靠勤奋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养蜂养羊种果树,今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

天道酬勤,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要肯努力,一定能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获得甜蜜美好的生活。

相关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