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壶瓶山当地居民一起探索鼓锣洞

2020-09-21 08:58:48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易思含] [编辑:洪晓懿]
字体:【

走近特色文旅小镇

更多隐秘美景等待被世人发现

跟随壶瓶山当地居民一起探索鼓锣洞

壶瓶山镇,对于户外热爱者来说,是一座探险庄园,等待被开发和记录的溶洞颇多。鼓锣洞是颇受当地人偏爱的溶洞。从洞口望去,鼓锣洞是一个壮丽的洞穴,几乎垂直的坡度,入洞需要沿着裸露的岩石,混合着泥土和水流的痕迹摸索下行百余米。若是第一次下行,必须依靠有经验的当地人帮助前行,依赖周边人的头灯照明。

潇湘晨报记者 易思含常德报道

在石门,无论是自然的悬崖、溶洞或是河流,都气势磅礴,摄人心魄。

9月17日,壶瓶山政府旅游专干覃事良,随身携带了十多斤重的物资,里面有头灯、彩灯套、衣物、水瓶和拍摄器材等等,前往鼓锣洞。还没被开发的壶瓶山溶洞,在他心里格外神秘。

对他来说,在这里,有各种特色的山,攀完一座想另一座;有各种特色的溶洞,下完一个想下另一个。

跟当地人探索原始溶洞

9月17日,这是壶瓶山镇连续雨天后见晴的第一天。而此时,村里的村民互相约定,相继前往鼓锣洞。

事实上,他们并不是一时兴起的探险。鼓锣洞和当地其他一些洞穴,已经被当地人走访了无数次。旱季时,会有专业人员带领着他们探索洞穴内部、领略洞内的美景。

鼓锣洞离壶瓶山集镇约13公里。这些人里,大多是鼓锣洞周边山脚下的村民,还有着专业溯溪鞋、身穿速干衣全程参与探洞行动的经验丰富人员。在通往洞口路上,需要沿途进行镰刀开路,道路一侧就是悬崖。走在雨后的泥巴路上,每一步都需要小心仔细。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带上了一定的补给物资。壶瓶山政府旅游专干覃事良随身携带了十多斤重的物资,里面有头灯、彩灯套、衣物、水瓶和拍摄器材等等。在入洞口时,他给村民分发头灯,由于女性较多,也有第一次入洞的人员,大家决定,头灯大多都照射在女性周边,互相照顾,一起下行百余米的陡坡。

从洞口望去,鼓锣洞是一个壮丽的洞穴,几乎垂直的坡度,入洞需要沿着裸露的岩石,混合着泥土和水流的痕迹摸索下行百余米。本来已经沾满泥土的鞋子,在混合着流水的裸露石头上前行,给下洞增加了一定难度。

由于完全没有被人为开发,纯粹自然的鼓锣洞显得野性,深幽险峻。当地人设想,如若经过一番设计与修整,自然之功与人文之力浑然一体,将更加震撼。

洞名来历与一则故事有关

覃事良说,在石门,有各种特色的山,攀完一座想另一座;有各种特色的溶洞,下完一个想下另一个。为此,他最近购买了照相机和多个头灯。

这是他第四次下鼓锣洞,在他的规划里,鼓锣洞应该有更多特色的钟乳石,更多探究的空间。

鼓锣洞之所以受到偏爱,是由于传说中,鼓锣洞里面有48个大洞和48个小洞。目前还没有人能把这个洞走全。

覃事良介绍,鼓锣洞洞名来历与一则故事有关,相传以前洞口有个天生的石香炉,如果当地人家里要办喜事,头天晚上只要在石香炉上装香,次日清晨就自有鼓锣等办喜事的乐器放在洞口,用完还在洞口即可,因此得名鼓锣洞。

下洞后,路面变得平坦开阔,随着逐渐深入探行,洞穴逐渐变窄,最窄处,逐渐收缩变成一条相对狭窄的泥道,猫着腰才能毫无阻碍地通行,每次只能允许一个人通过,直到前方几个相连接的洞室才开阔起来。

洞中潮湿,水滴不时掉落,白色的钟乳石从洞顶垂下,在光线的照射下晶莹剔透。覃事良说,“我们是不能摸的,否则就会变黄”。

同行的几位女性,高举佩戴彩灯套的头灯,为洞中钟乳石一一辨名。在暖色灯和冷色调灯光互相协调下,她们辨认出瘦瘦高高的抱桃仙猴、园主迎宾者、倚在角落的睡美人等等。洞穴最深处还有一处“戏台”,周边的台柱子及台前的观众也一应俱全地呈现其中。

对于面前所呈现的自然景观,他们用一个词语总结:“鬼斧神工”,用一句古诗形容:“造化钟神秀”。

但是在溶洞内不能待过长的时间,洞内的低温和潮湿让人感到不适。原路返回,是当地人最矛盾的体验,“比下来容易,但是更加费体力。”覃事良说,上洞比下洞更需要细致,不能求快。当一个精疲力竭的人在一片漆黑的岩石上徒手攀岩时,他不能太害怕,不能大意,每一步都十分关键,一旦失手,后果不能想象。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