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基层社会治理经验获央视推介 “多元共治”创新社会治理

2020-09-16 09:34:01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陈正明 涂承东] [编辑:金灵]
字体:【

记者 陈正明

通讯员/涂承东

株洲日报讯 近日,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播出政论片《中国之治-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第三集“多元共治”,专题介绍株洲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做法。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在节目中接受采访。

近年来,我市立足市情、发挥优势,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之路,扎实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各项工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今年5月,中央政法委批准株洲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批试点地区之一。

党建引领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上户宣传防疫知识、给居民测量体温、帮助企业做好防疫监督……今年初,我市选派1.7万余名党员干部奔赴抗疫一线,示范带动基层党员群众、社区志愿者、网格员等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构筑起群防群治的坚强防线。

党建引领是撬动实现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加速器”。为此,市委将党建引领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点,建立由市县两级书记任组长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领导小组,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列入重要工作日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创新社会治理成效明显。

同时,连续实施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工程”,筑牢组织根基。近7年,我市组织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解决了一大批问题,和谐了社会氛围。

“多元共治”激发社会治理活力

创新社会治理重在基层基础,关键在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2014年以来,我市强力推进清水塘老工区搬迁改造。“老百姓希望呼吸更好的空气,饮用更干净的水。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坚定不移地推动搬迁改造。”毛腾飞在接受央视社会与法频道采访时,介绍了株洲推进清水塘搬迁改造、创新社会治理的有关情况。

企业关停后,原属工厂建造的住宅楼谁来管、下岗后的工人如何安置等诸多社会问题,考验着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位于清水塘腹地的沈家湾社区,按照市、区两级部署要求,推进社区网格改革,社区干部即网格管理员,将党建、环保、卫健、应急等工作集于一身,推动社区工作重心下沉。社区通过党员示范带动,积极引导居民参与自治、开展志愿服务,取得良好效果。荷塘区“大坪路13号”小区依靠业主自治,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丰富了文化活动,增进了邻里关系,小区也更名为“书香小区”。

当社会自治、自主能动的力量发挥出来时,老工业区也会变得活力四射、欣欣向荣。几年来,清水塘3万多名企业职工和3万多户征拆安置居民全部得到妥善安置,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创造了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转型发展的成功模式。毛腾飞介绍,当时还没想到有这么好的效果,后来发现,当把污染企业关了,环境变好了,投资者来的就多了。去年3个百亿级产业项目落地株洲,老百姓纷纷竖起大拇指。

此外,我市还持续开展“城乡统筹·幸福株洲”创新社会治理系列活动,大力培育社会组织,积极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构建起多元共治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德法并重”提升社会治理质效

德治是社会治理最强大的内生动力。近年来,我市深入开展“双十文明行动”,用先进文化陶冶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农村富了,村民生活好了,更需要丰富农民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改善民风。2004年,退休教授夏昭炎夫妇回到家乡攸县谭家垅村“种”文化、办乡贤馆。如今,乡贤馆越办越红火,很多大学生和社会公益机构慕名而来,夏昭炎播下的文化种子已在攸县开花结果。

与此同时,我市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切实做好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四篇文章。强化智治支撑,扎实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打造“一中心四平台”,整合社会治理资源。

壮士断腕,让老百姓呼吸更新鲜的空气,喝上更干净的水;绿色发展,让大山里的农民摘掉贫困帽,走上幸福路;乡贤治理,让书香遍布田野,民风崇德向善……这就是安居乐业,这就是碧水蓝天新株洲的治理之路。株洲将继续聚力创新,抓紧抓实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各项工作,争做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排头兵。

相关专题:湘里事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