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棉被》:主旋律电影的新收获

2020-09-11 10:03:15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编者按

从1934年发生到1984年首次公开,这是一个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故事,直至在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生动讲述,“半条棉被”的故事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这个真实的故事如今被搬上了大银幕。

好的电影故事,好的故事演绎,观众的反响也一定是好的。由潇影集团出品的《半条棉被》,因取材真实事件,叙述跌宕起伏,饱含军民之情,颇富时代意义,为主旋律历史题材电影的新拓展,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该片的纪实性、时代感和开放式结局,也给大众带来了深刻的印象,在互联网短视频横扫眼球的当下,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一送红军下了山、二送红军大路旁、三送红军到拿山……十送红军望月亭。”9月4日,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歌曲《十送红军》在电影《半条棉被》湖南首映式现场响起。作为这部电影的主题曲,其所饱含的军民鱼水深情,此刻更加动人心魄,参加首映式的观众沉醉在剧情和动人旋律中,久久不愿退场。

参加首映式的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电影进行赏析和评介。本报选取部分专家和学者的影评,以馈读者。希望这些文章能为大家观影带来有益的引导和帮助。

近期,筹备已久的湖南省影评学会即将成立。我们以这个影评专版,迎接人们期盼已久的湖南电影和影评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到来。

张春

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既具史料性,更具冲击力。电影其实从一开始就具有纪录的强大功能。因此,我们能在影像世界里见证一百多年前的风云,亦能用影像手段复原时代进程中的一切。《半条棉被》即是如此。影片取材于真实事件,既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也让观众在故事演绎中领会军民鱼水深情,获得了审美需求和精神熏陶的双重感受。

影片所具有的时代感,既有典型性,又具号召力。其实,电影从一开始就担负着宣教的重大使命,具有“载道”的功能。《半条棉被》选择卫生员董秀云和瑶嫂徐解秀之间的军民鱼水情,围绕半条棉被进行故事演绎,具有时代典型性,放置在新时代语境下亦具有极大的号召力。所以,该片的时代感,也就是所蕴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叙事手段的多样变化,既有挑战性,更具创造力。中外电影的比较,常会将叙事手段的变化作为考核关键。从第五代导演开始,中国电影的叙事手段开始多样化。但作为大众来说,烧脑的电影未必就是好电影。所以,近年来的高票房电影诸如《战狼2》《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等,叙事手段的表现上是比较普通的。尤其是《战狼2》《红海行动》等类型电影,多选择了大众最喜欢的线性叙述结构。《半条棉被》虽然整体上选择了线性叙述的方式,但其中有较多的插叙、倒叙等错置次序,即3位女红军回忆丈夫、回忆师长、回忆战斗的场景等,影片结尾也采取了开放式结局和寓言式表达。这样的结构,在主旋律电影中出现得并不多。影片围绕一床小小的棉被、女红军们的回忆,反映出战争的残酷、长征的艰辛和老百姓的不易,尤其是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红军的共产主义信念不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改,主旋律的精神气韵得以升华。

什么是共产党?80多年前,三名女红军用半条棉被作出了回答:“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一条棉被剪成两半,记录着红军与百姓间的亲密情感,也象征着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须臾不可分离。《半条棉被》的故事既是复述历史,更是激励当代。无论是从历史事件中选材,还是进一步凸显新长征的寓意,甚至在叙事方式上的变化,《半条棉被》都具有新的特质,为后疫情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标杆。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