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铜官

2020-08-21 08:53:2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骆志平] [编辑:潘华]
字体:【

骆志平

“是不是崎岖的山路,将这里连成了片?那么多的红砖瓦片房,要么吊在山脚边,要么砌在陡坡上。瓦片连瓦片,檐廊挤檐廊,隔壁的鼾声也串房,如果不是拱臂的兄弟搭了肩,又如何能稳得了神,扎得住根……”这是10年前我在铜官云母山上写下的一段文字。

在我的意象中,铜官是一首厚重的歌谣,是从唐朝李群玉的诗句中走出来的唐窑汉子。随你一驻脚,到处都是陶瓷瓦罐的印痕。踩着碎瓦碎瓷垒积的崎岖山路,抚摸着陡坎上用陶瓷瓦罐堆砌的护坡,这就是家乡铜官的模样,质朴而粗犷。但这堆积的碎片中藏有多厚的岁月、多少古歌谣,却无从考究。

依着窑火长大,记忆中的家乡是个很热闹的地方。老街上店铺如织,人流熙熙,理发店、面馆、锁厂、棉纺厂、东山寺戏台、百货店、邮政所、老戏院……样样都有。由于走过的人太多、岁月太久远,已坑洼锃亮的青石板阅尽了市井的繁华,留足了岁月的烟火。

从唐末至今已1000多年的历史,岁月如同翻阅书本一样过去了,可远处的烟囱没有因岁月的久远而显老显瘦,倒是在越来越多新发现的窑口中,把古龙窑的悠悠岁月勾勒得越来越清晰了。

小时候,经常在江滩的瓦砾堆中翻找童年的快乐,只是那时候并不知道,泥沙中翻出的印花瓷片和脚底踩着的就是唐风古韵。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和儿时感觉不一样。再看老街、老厂、老民居、老龙窑,心目中的铜官俨然也成了古人绘过的感旧图,厚重而又温暖,悄然而生的喜悦似乎也穿过岁月的长廊和前人相知相聚了。

循着前人留下的脚步,我在多个龙窑遗址中寻找过窑膛中残留的记忆,那古拙的泥土红,已鎏金般镶嵌成岁月中最美的画;也顺着十里陶城的江岸堤,从吴楚桥、义渡亭、躲风亭、觉华塔,梳理过老铜官的古往今来。连着内心舒展的画面,一部铜官感旧的兴衰史伴着江风细浪若隐若现地浮腾在眼前。

铜官的先人了不起,用双手打造了成百上千的老龙窑,从唐朝起产品就出口到29个国家。也要感谢“黑石号”沉船留下的历史,佐证了铜官窑昔日的辉煌,成就了铜官窑在陶瓷史上的多个丰碑。

我的老家就在云母山上,成堆的红砖瓦片房像拥挤的云母一样,好看又有味。云母山依着江岸堤,江岸堤连着老街坊。从江上看云母山是一幅铜官感旧图,从云母山上看湘江,云母山上的老房子栋栋都是江景房。老街沿着云母山山脚一伸展,云母山的市井烟火就热火朝天地汇聚到了一块。

不知道小时候经常在窑背上逗我玩耍的喇叭爷爷已是多高的年岁,但喇叭爷爷的手艺真是绝,拿起一个小泥团随手一捏,活泼可爱的小鸟、小生肖就蹦跶而出,丢到窑子中烧制后便能吹出好听的声音,现在再回味,还是儿时最美的记忆。以至于早些年在铜官窑遗址公园举行的一场活动上,我特地策划了周子雷的陶笛演奏,那悠扬的旋律,经江风吟诵,似乎携带着这里千年的繁华穿过77座古龙窑的胸膛,飘向更加遥远的故乡。

曾经在收藏界掀起热议的铜官感旧图不知已流落何处,清人章寿麟手绘的册页,能有左宗棠作序、两百多位政商名流作诗题跋,煌煌巨制的湖湘文库将其纳入甲编,足见其文化影响之深远,学术价值之深厚。虽不知感旧图中蕴藏的是非恩怨是否已经解开心结,但在我的心愿中,还是期待铜官感旧图能早日回归源头故地,叙聊往事,以资后人。

湖南人傅军了不起,斥巨资打造了长沙铜官窑旅游度假区,从此让来铜官感旧的人有了歇脚处,也让爱讲客气的铜官人有了更足的体面感,昨夜再入景区草市,想不到这里已是人流如织,热闹非凡。

或许这就是铜官窑文化复兴的开始吧。一厢是大唐盛世图;一厢是铜官感旧图。如果你是顺着唐诗宋词依江而来,你依然能够找到古人诗中的厚重千年;如果你是依着举起的斗拱飞檐而来,在这里你会找到文字记载中大唐的恢弘气派;如果你是漂泊万里的游子带着故乡的记忆而来,你会惊喜得合不拢嘴,找回儿时的路。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