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藏千秋史料 收百家之说——百年湖南图书馆故事记述

2020-08-21 08:34:3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佑平] [编辑:潘华]字体:【  
在湖湘文化坐标上,湖南图书馆以其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云、不凡的典籍史料图书收藏和服务社会的辉煌成就,成为无可比拟的公共文化“公器”。

湖南图书馆老照片。

刘佑平

1. 中国近代第一个省立公共图书馆

在湖湘文化坐标上,湖南图书馆以其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云、不凡的典籍史料图书收藏和服务社会的辉煌成就,成为无可比拟的公共文化“公器”。

1904年3月15日,《湖南官报》刊登一则由当时社会贤达联署的启事《创设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募捐启》,大声疾呼“信乎图书馆之不可一日缓也”,一时从官府到社会激发募捐暖流。当时清廷湖南巡抚赵尔巽准令魏肇文等在长沙定王台创立图书馆。巡府为图书馆筹备开办费银一万两,并定常年经费每月一百两。之后庞皮锡接任湖南巡抚,以定王台馆舍狭隘,添拨开办经费白银五千两,购买定王台一侧民房扩建藏书楼等。巡府奏报朝廷《湘抚咨送奏设图书暂定章程》共四十四条,规定“本馆以保存国粹,输入文明、开通智识,学校教员、学生得所考证为主义”,并明确年满十二岁以上者皆可入内。

1911年,湖南图书馆改名为“省立湖南图书馆”。在清末,湖南图书馆的创立与杭州的浙江藏书楼、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湖北图书馆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地方公共图书馆之先河。

湖南图书馆最初的规模“设馆三所,曰图书、曰教育、曰博物”,为经营建设好这座公共社会文化设施,所捐资和官府拨款主要用于购置中外图书及人体动植物标本、光化等学仪器。提倡凡有志于学者,都可以按规定入馆参阅。这种馆藏架构与服务模式,与过去的藏书楼不一样,反映了维新变法后社会新的时代特点,真正体现出了公共文化的民生意义。

2.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与图书馆情缘

1912年,青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第一中学,因学校开设的课程限制很严,规则也一无足取,他深感厌恶,便退学寄居长沙新安巷湘乡会馆,编排了一个自学课程表,每天到定王台的图书馆去读书。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接见美国记者斯诺时,深情地回忆起这段经历,“在这种方法之下所耗去的半年,我认为对我是极有价值的。每天早晨当图书馆开门的时候,我就进去。在正午的时候,我仅仅休息片刻,去买两个糕饼吃,这是我每天的午餐。”毛泽东在湖南图书馆的半年自学拓展了视野,他与斯诺说在湖南图书馆“读了许多的书,读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第一次看见了世界地图”。

1926年8月20日,国民党湖南省第二次湖南党代会做出决定,湖南教育会图书馆与湖南图书馆合并,更名省立中山图书馆。这一时期,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阶段,党的一大代表何叔衡以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公开身份出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监察委员,会上议决何叔衡任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何叔衡于1926年冬到1927年春,担任了半年的馆长,到职即提出整顿发展图书馆计划,修建员工食堂、寝室及阅报处;添置有关党化教育及一切新出版物,供群众研究;筹建分馆二处。

3. 图书馆迭罹战乱,仍为图书古籍的避难所

抗日战争爆发,日军首次对长沙轰炸是1937年11月24日,第二次轰炸是1938年4月10日,湖南大学图书馆全部焚毁,中山图书馆也处于危机之中了。10月19日,日机第三次轰炸长沙时,定王台馆舍收藏的思贤书局的三十多种版片和一批图书、设备都被毁。接着藏于营盘街一私宅的一些珍贵复本和报刊什物器具也因“文夕大火”化为焦土。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图书馆把藏在教育会坪的六千余部珍贵图书装箱运往辰溪天王庙保存起来。一直到1946年3月才迁回长沙,完整地存放在乐古道巷原省立第一职业学校里。

由于战争频仍,民生凋敝,图书馆迭罹战乱,难以为继。图书馆靠出租馆属空地给难民使用聊以贴补度日。就在生死存亡之际,湖南和平解放,图书馆绝处逢生。

4.人民政府接管图书馆,枯木逢春

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省立中山图书馆即被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部接管。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湖南省人民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投资建设公共文化事业。1954年5月,图书馆从乐古道巷迁至中山西路原中苏友协,并由省政府拨款新建阅览大楼。1956年5月,全国人民代表田汉、翦伯赞、李任仁等人来湘检查工作,视察了湖南省中山图书馆,他们看到古籍线装书存放在湖南烈士公园内一幢破败不堪的校舍中,房屋漏雨,书刊霉变,防火防盗等安全措施不力,当即向湖南省文化局提出意见,认为改善图书馆古籍线装书的保管刻不容缓。在他们的促进下,1957年省政府拨款近30万元,建成五层楼3322平方米的书库,大大改善了书库的条件。

1978年,省委、省政府考虑到新时期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决定在长沙市韶山路当时还叫周家湾的地方建新馆,总投资1100万元,占地66亩,主楼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新馆的落成,不仅是全省、也是全国图书馆事业史上一件划时代的盛事,为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建设带了一个好头。

5.馆藏珍贵图书和文献“重器”

宋刻是指宋代刻印的古籍,又称为宋版。自明代中后期以来,宋刻一直受到学者、藏书家的特别重视,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寸纸寸金”之说。湖南图书馆馆藏古籍图书80余万册,其中宋元递修刻本《说文解字》15卷、别集4卷可谓是“镇馆之宝”。现湖南图书馆收藏的《说文解字》15卷为宋刻元修本,是现存《说文解字》最早的刻本。该书传世完整者仅4部,国内存3部,即国家图书馆藏两部,湖南图书馆藏一部(北大图书馆藏有残本),另国外一部为日本静嘉堂文库藏。

湖南省文管会于1952年春发出保护旧籍的布告,当时长沙近代以来的先贤如长沙杨绍任、许月川、李肖聃、叶定侯、唐成之、肖荣爵,湘潭肖怡丰、湘乡曾国藩、王佩初,沅陵冯星槎、益阳胡林翼、衡阳常大淳,湘阴左宗棠、任凯南等人的藏书,其后人或捐赠,或由国家价购,收藏于湖南图书馆。1994年文化部对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进行评估,湖南图书馆排名第四,仅次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1998年第二次评估检查,被定为一级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在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中百年不衰,影响至今的地位,与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有着血脉般的“亲情”。

6.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从最初筹办定址定王台“纵横面积四十丈”,到1984年12月位于韶山路的现馆舍落成开放,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馆藏实体文献460余万册(件),电子图书330万余种,见证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公共文化事业的成就。随着社会的发展,湖南图书馆现址已服役30余年,阅读环境、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水平等方面日趋落后,馆舍容量与公众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与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省委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从文化强省的战略布局决策,决定在湘江新区中心区域建设湖南图书馆新馆,项目总用地面积约84亩,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

建成后的湖南图书馆新馆,将是湘江新区的文化地标,新馆将打造“一馆四中心”,即国内一流的省级图书馆,全省数字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心,全省古籍文献和地方文献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服务中心,全省图书馆学术交流和研讨中心,湘江新区与邻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在湖南图书馆馆长贺美华心中,未来的新馆将是什么样子?他借用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一首诗中的诗句来描绘他心中的向往:“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未来的湖南图书馆将是藏千秋史料、收百家之说的历史文化艺术典籍图书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