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理学名城(上)

2020-08-10 17:12:0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朱惠芳] [编辑:刘畅畅]
字体:【

汝城,地处湘粤赣交界处,为湖南郴州所辖,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授予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县城坐落在山间盆地,人们称誉为“理学名城”。走进这座古城,让人有深邃而惊叹之感。

进入汝城有湘深、厦蓉两条纵横东西南北的高速公路,从厦蓉高速进入县城的为北出口,从湘深高速进入县城的为南出口。从南出口进入县城,一穿过收费站,便可见田畴之中,曲河之畔,突凸而起的一座石山,那就是历史所记载的耒山。收集于《四库全书》中的《衡湘稽古录》一文记载“神农氏之裔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这可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啊!相传宋代县令周敦颐感先人之伟绩,每年立春之日,亲率吏民到耒山神农庙祭祀先祖,下田扶犁,劝事农桑。他每每为村民勤耕乐作而高兴。欣悦之时,写下了《牧童》一诗,“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耒山谒神农》一文后,政府为保护遗址,赎回了耒山开采权,停止了采石。现在,常有海内外华人慕名前来寻根溯源,瞻仰谒拜。

汝城曾名桂阳。《徐霞客游记》记载:“耒水出桂阳县南五里耒山下。”这条绕城而过的浙水,过去叫耒水,承载了这么厚重的历史啊!耒山往下大拐弯处便是汝城古八景之一的长湖渔唱。顺江而下几百米,便来到耒水与九塘江交界的江口。古县志记载,宋代县令周敦颐为政之遐,曾在此吟咏诗词。后人在山壁上镌刻“周敦颐吟咏处”,还建了吟弄亭。

登上吟弄亭,走过九塘江的古石拱孔隆桥,穿过石砌古凉亭,擦肩清风凉桥和四拱古石桥,便来到离古县城二里许的神秘处——予乐湾,人称理学发源地,太极予乐湾。耒水在此S形曲线贯流,四周青山环抱,朱唐两家族村落犹阴阳两鱼眼镶嵌,恰似一幅天然太极图。宋皇祐初期,时任县令的周敦颐,常郊游于此,感天地人融为一体,幡然而悟,正与其理学思想相通,遂创《太极图》,著《太极图说》,并在予乐湾授予程颢程颐兄弟。程颢闻道而悦,触景生情,欣然作《春日偶成》。此盛事南宋县令周思诚在《濂溪祠记》中进行了描述。后《春日偶成》载《千家诗》之首。古县志记载,朱家湾亦因“时人不识予心乐”之佳句,更名予乐窝,俗名予乐湾。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外接释老,内述孔孟,将传统文化中的天人之际等问题进一步深化和思辩化,从而将中国传统文化——儒学推向了无以颠覆的高度,因而学术界称理学为“新儒学”。这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承前启后,功不可没。周敦颐被称为理学鼻祖,赐谥“元公”。

登上太极亭山上,俯瞰予乐湾,眺望潺潺耒水向东北而去,入湘江,进长江,汇大海……真有“耒水一曲圣贤悟,理学无极天下通”的感慨。

二十一世纪初期,县里安排工作队进驻予乐村,对史料进行了整理,修整了予乐湾码头,重建了予乐亭,新建了太极亭和五里亭,修建了游道,建造周子春游雕像,以及由著名书法家钟振亚手书的程颢的《春日偶成》石书,清代县令凌鱼《过予乐亭》诗文和予乐湾图景画屏,置办了游船……环湖一游,既可体验《春日偶成》所描绘的景观,更能领悟当年周敦颐挥就《太极图说》的心境和情怀,好不惬意!2012年,参加“周敦颐与汝城暨理学思想与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研讨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学部委员李景源等60多名专家学者在予乐湾为周子春游雕像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前期的修缮,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神农之农耕文化,舜帝之德文化,周敦颐之理学文化,构筑了湖湘文化之三大基石,而且发展成为中华乃至华夏文化的重要基石。

圣贤文化在汝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孔隆桥上溯几百米的金凤岭丘坡上,矗立着一座始建于宋宁宗嘉定年间,经九次修葺而绵延至今的全国唯一可见的古建濂溪书院。这是一座四合院宋式砖木结构古建筑群,马头山墙,巍然凌风,青砖黛瓦白粉壁,天然古拙。现为湖南省文保单位。书院以“爱莲守拙,正道直行”为院训,为汝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英才。申遗专家黄大维和邓妮在《湖南日报》发表文章,视汝城濂溪书院为“湖湘四大书院”之一,建议将其与长沙岳麓书院、衡阳石鼓书院、湘潭碧泉书院捆绑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理学在汝城的过化,不仅在书院,而且渗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西街、半边街、上黄门以及五经街等古城中的许多文物古迹,如绣衣坊、文塔、乾坤合德碑、义井、云头书院、范氏家庙、中丞公祠、朱氏祠堂、何氏家庙、豸史第等诸多古祠堂,均深深地打上了理学的烙印。沿寿江,也就是顺着中大街而上,走过古老的范家石拱桥,便可见建于明代,沉稳秀丽的绣衣坊,是为旌表监察御史范辂之德政所建。中国监察制度史学家王晓天在《汝城绣衣坊考》一文中言,是其所见旌表监察御史的唯一牌坊。范家对面则是津江。津江有条被人称誉的五经街。街旁有豸史第祠堂,专为纪念明代监察御史朱海所建。豸是獬豸,传说中的神兽,能辨是非善恶,发现贪赃枉法之人,就用独角指向或抵死,令奸邪者不寒而栗。朱海刚正耿直,清正为官,客死职上,竟殡殓无资。汝城古邑人为官史上,任监察御史的较多,可见受理学思想影响之深刻。

祠堂文化是汝城很有特征的文化。全县保有祠堂710余座,在县城及周边就有50多座。祠堂因族人群居而建。一个家族,随人口的繁衍延续,逐渐出现房派分支,因而出现了宗祠(家庙)、房祠、分祠、家祠几个等级。紧邻古城的津江古祠堂群可以说是汝城古祠堂群发展的一个缩影。津江朱氏家庙,又名五经世第,现名朱氏祠堂,为津江朱氏一派始祖下子孙共有的祭祀祠,即宗祠。宗祠下有克宽、克绍、克广、克纪公祠。属朱氏祠堂下各房支的房祠。黄泥汉的大夫第,虽是为纪念清朝贵州铜仁府、朝议大夫朱光荣而建,是房祠下的分祠。为纪念明朝监察御史朱海而建的豸史第,为纪念随左宗棠西征的粮草先行官朱明亮而建的官厅,当属特别意义的专祠。后来,发展到广泛意义的姓氏共建。在上黄门的古街旁的朱氏总祠,是湘粤赣三省十八县朱氏族人集资共建。其涉人之多,规模之大,全国罕见。

汝城古祠堂集木制、木刻、木雕、石制、石刻、石雕、泥塑于一体,精巧秀美,古色古香,而且饱含理学内核。万里、张京华、余日昌、肖立生、张立文、黄守愚、周建刚、徐午苗等专家学者在考证后给予了充分肯定。还有专家评价说,汝城古祠堂是古汉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条件。中科院院士姚守拙高度赞扬,欣然命笔,题写了“古祠堂之乡”。2013年,由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撰写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湖南卷》将题为“传统乡土社会的活化石——汝城古祠堂群”单列第七章第八节进行介绍。许多古祠堂先后分别列入了全国及省市文物保护单位。

理学在古祠堂的渗透,说明理学不仅仅是仕宦官德修养,而且渗透到民间化为民众的日常行为指南,变为了民众践行的准则。人们崇理诚信,仁义于人;勤耕苦读,希贤于己,从而产生了许多名宦乡贤。县城扩延后的南边有个叫上水东的古村,明末秀才朱俊成以耕读为本,希贤求圣,教育后人,所培养五子俱中举成名,代代激励,人才辈出,三百年不衰,被人称誉“五桂精神”,其家族祠堂取名为“五桂堂”。

理学在汝城发源、传承、过化……被许多专家学者所认同乐道。如刘翼平所著《周敦颐思想地图》一书,以“活在汝城”一章,“千年县令”、“千年书院”、“千年图说”、“千年莲花”四节作了生动介绍。

作者:朱惠芳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