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回望初心——红色档案背后的故事】黄克诚:为人民利益奋斗到底

2020-08-08 08:03:11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字体:【  
1942年,黄克诚在参加苏北军民抗战时,题词“为人民利益奋斗到底”。“底”字下面少了一点,这是黄克诚有意为之,因为在他的心里,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奋斗永无止境,没有终点。该题词复印件存于永兴县黄克诚故居。

【红色档案】

1942年,黄克诚在参加苏北军民抗战时,题词“为人民利益奋斗到底”。“底”字下面少了一点,这是黄克诚有意为之,因为在他的心里,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奋斗永无止境,没有终点。该题词复印件存于永兴县黄克诚故居。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沙兆华 通讯员 谭奕星

【档案故事】

开国大将黄克诚是党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戎马半生,参加过北伐战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湖南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纪委第二书记等职务,为全党全军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年代,他始终把“为人民利益奋斗到底”作为自己的人生信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去海患 修大堤

1940年,时任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的黄克诚千里转战,奉命率部开进华中,与陈毅率领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会合,共同开辟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部队所在的盐阜地区沿海一带经常发生大潮和海啸,百姓被迫背井离乡。1940年底,阜宁县沿海群众纷纷要求修筑海堤。

“海患耽搁不起,必须造福一方。”黄克诚报上级批准,决定以盐税作抵押,发行公债,并由部队先出人出粮,协助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围海造堤。1941年5月,黄克诚领导的新四军第三师战士和当地百姓们一起修筑工事,仅用4个月的时间,一条长45公里的坚固拦海大堤修建而成,从此任凭巨浪滔天,海堤都能抵挡住海水肆虐,沿海居民终于可以平安度日。

抗战时期,苏北军民物质条件极其艰苦,为了修筑工事,黄克诚经常要部队省一点口粮,把节省的粮食送给修堤民工。他还“一块毛巾分两半用”,认为整条毛巾洗脸太浪费,把毛巾剪为两块,一块自己用,另一块给别人用,5000条毛巾就够1万人洗脸,这样可以节省一半毛巾,留给后方百姓使用。

“为人民利益奋斗到底”。黄克诚始终惦念着百姓的劳苦,立言立行、率先垂范。他所带领的新四军第三师成为爱民部队,为日后挺进东北,在冰天雪地中稳稳站住脚根奠定了思想基础。

担重任 建家乡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后,黄克诚被任命为省委书记。他回到家乡湖南,开启了建设新社会的新征程。

刚到湖南,他就碰上全省遭受洪灾,加上粮食本就减产,许多不法商贩垄断粮食、囤积居奇。与此同时,上百万人的部队要途经湖南继续完成解放重任,一些山区还有大量土匪盘踞,压在黄克诚肩上的担子特别沉重。

黄克诚认为,清匪、支前工作都要发动农民,前提是必须做好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工作。农村搞不好,农民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因此他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建立为人民服务老老实实的态度。”

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天下,黄克诚显示出安邦治民本领和才干。至1952年7月,仅仅2年时间,他就在稳定物价、湘西剿匪、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工业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极大努力,开启了湖南百业俱兴的新局面。

为民情 心不改

1902年10月1日,黄克诚出生于湖南永兴县下青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这里,有他年少时发奋苦读的身影;在这里,有他青年时投身革命一心向党的坚定;在这里,还有他日思夜想的兄弟乡亲。

今年7月24日,记者来到下青村黄克诚故居,感受着他与故乡割舍不断的情结。故居旁边的文化长廊里,6幅版画再现了1952年黄克诚回到阔别24年故乡的一幕幕。

故居讲解员陈锦妹告诉记者,这是主政湖南2年的黄克诚唯一一次回故乡。而这次回乡之行,更集中体现了他淡泊名利、一心为民的胸怀。

那是1952年7月一个傍晚,黄克诚没有惊动任何人,只带着一名警卫员,悄悄地回到了故乡。为了不给亲人们添麻烦,他睡在黄氏宗祠阁楼上,没有床,就在席子下铺点稻草,简单地睡了3个晚上。白天他独自到处走走看看,饭就在大哥大嫂家吃。第4天一大清早,与亲人告别后,他悄然完成了故乡之行。

1959年至1977年的18年间,黄克诚渡尽劫波,但他心中对党的忠诚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不改。

据黄克诚的大女儿黄楠回忆,文化大革命中,父亲被关押在部队营房中,八九年都没见过家人,而难得一次的见面,父亲不是话亲情离别情,而是滔滔不绝说起新中国的发展变化。看到70多岁的父亲胡子拉碴的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丝毫没有把个人得失放在心上,黄楠顿时感受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和无私。

“为人民利益奋斗到底”,是黄克诚一生的光辉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