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历史上长沙河东为何比河西富

2020-08-02 09:37:35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刘建勇] [编辑:印奕帆]字体:【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是河与人共同的流动,所创造的奇迹。例如,北去的湘江,在它流经的衡阳、株洲、湘潭和长沙,从古到今,河两岸就有不少这样的奇迹。

河流其实远没有像看起来的那么安分。谁知道它的平静之下,流动着怎样的心思。河流两边的人,大多数也是那样,看似平淡如常日复一日的生活,不定哪一天就有了不一样的追求。这就是作为河流,作为人的魅力所在吧。

河两岸的人们喝着同一条河里面的水,各自的境况却很难一样。好在,这境况并非一成不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是河与人共同的流动,所创造的奇迹。例如,北去的湘江,在它流经的衡阳、株洲、湘潭和长沙,从古到今,河两岸就有不少这样的奇迹。

(2008 年 9 月,后湖那时有很多养鱼的池塘,常有市民来钓鱼。)

历史上河东比河西富的地理原因

从历史上看,河西一直就是河东的小弟。尽管有西文东市的说法,反而坐实了河西发展不如河东的看法。

不过,在炸药和现代工程机械还未出现的年代,河西想要超越河东,其先天不足,是无法逾越的一道坎。

沿历史上溯,湘江河东区域,实际上一直在扩大。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原总工程师、湖湘地理地质地理顾问童潜明认为,大约 20 万年前,湘江东岸在今石马铺附近,它的东岸西移是因为更新世末期,古湘江东岸沿水流的方向隆起,迫使湘江河床西移。

2011 年万达广场的工地发现了宋代的城墙。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从该古城墙脚下的淤泥堆积推测,当年古城墙的脚下即是湘江,千年来,湘江的东岸又西移了 100 米左右。

就在湘江东岸一直慢慢西移时,湘江长沙段的西岸因为沿线山体的存在,基本没有发生什么位移。我们今天仍可以看到的湘江西岸从南到北的一线山体,在中生代末期的造山运动时即已形成基本骨架。中生代末期,至少是 6600 万年前的事了。

至少从 6600 万年前开始,湘江西岸的河谷就相对较浅,而东岸因为西移——也就是往原先的河中间移,河谷就相对深一些。湘江长沙综合枢纽 2012 年蓄水之前,每年枯水期,湘江西边的河床就会显露出来。

湘江东岸西移后,增加了河东长沙盆地的面积,而且增加的是非常肥沃的土地。" 长沙,楚之粟也 ",战国时的长沙,是楚国重要的粮仓之一。

因为要保障长沙这个粮仓的安全,长沙河东开始筑城了。为让粮食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往楚国的大本营,码头港口的修建也选择了更适合船只停泊和货物装卸的河东。2000 多年来,长沙城址一直没有变化,集中在河东的狭小空间里。而河西在历史上除了偶尔露出峥嵘,大部分时间都默默无闻地矗立在湘江的西岸。

(2011 年,河西观沙岭附近。一个老工厂正在拆迁中。)

在漫长的历史中,河西似乎只被盗墓的土夫子惦记

1938 年 11 月中旬," 文夕大火 " 之后,田汉返回长沙城参与救灾。长沙河东一片废墟,在河东找不到食物的他只好去河西觅食。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了这段经历:" 那时满城都不易找到食物,我和沫若渡过水陆洲直达溁湾市,才在一家老兵开的小食店吃了一碗面。走到麓山下的刘 × 家,托他家仆人买鸡买肉都不可得,幸而得了两个鸡子,摘了几棵白菜,这已经是难得的美味了。"

河西在 1938 年 11 月的文夕之夜,除湖南第一纱厂着火外,其他地方都得以幸存——河西的落后状况,让它逃过了一场浩劫。

长期以来,河西仅靠读书人的圣地岳麓书院和长沙人春游秋游必爬的岳麓山刷刷存在感——即使河西还有长沙国的王陵,但在漫长的历史中,似乎只被盗墓的土夫子惦记。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提到的北津城似乎是值得河西骄傲的一笔,今三汊矶大桥西附近也立有 " 北津城遗址 " 的碑,只是这北津城究竟是在河西还是河东,还是个疑问。

有学者认为今被广泛认为是北津城遗址的地方,实际上很可能是三石戍遗址,在今西长街一带。

三石戍存在的时代,是三国时吴蜀激烈摩擦的时代。一度,吴蜀两国曾以湘江为界,各守一方。但从河东今天还存在的多处与关羽有关的地名可知,河东的长沙城头曾多次变换大王旗。你争我夺中,吴蜀两国河东河西或有多次拉锯式的失和得。而三石戍便是吴国某次把蜀军赶往更西的地方后,建的一个军事据点。

长沙河西高光地进入历史记载,是 1167 年的秋天。这个秋天,朱熹大老远从福建赶来,和张栻在岳麓书院会讲。据说,他们会讲的其中一个回合,两人竟然讲了三天三夜。可惜的是,开风气之先的朱张会讲,虽然影响深远,但并没给河西的发展带来什么利好。他们的会讲,更像是一颗流星,从长沙河西的天空划过之后,仍把河西交给了漫漫长夜。

(2007 年 10 月,岳麓天露无公害鲜食葡萄基地。后来这里建起了梅溪湖片区。)

开阔的腹地,给了 " 在河西再造一个长沙 " 的底气

河东河西长期以来的不平衡发展,让长沙存在一个歧视链。这个歧视链在上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尤为明显。现在某房地产公司担任副总裁的谢栋一直生活在河西。他记得,背地里,河东的市民把河西的工人、大学老师和菜农全都称为 " 乡里别 ";而河西人则称河东的 " 街道上打流滴 "," 河西除了菜农外,要么是大的工厂的,要么是高校的或机关单位的,都是铁饭碗;河东的很多是街道小工厂的,他们哪里比得了?"

(2020 年 6 月,后湖经改造后,成了文化参与、科普展览、浏览休闲的景区。组图 / 记者谢长贵李林冬)

河西最早的大工厂建于 1912 年。这年,因为 " 痛外货之充斥,生民之穷困 ",老同盟会员、湖南都督府参议吴作霖经都督谭延闿批准,向省财政司借款 60 万银元,在河西银盆岭购地 256.93 亩,设置纺纱机 4 万锭,创建了经华纱厂。这是长沙河西第一家 " 现代化 " 且大规模的工厂。它的选址在银盆岭,就是因为资金有限,如果选址河东就买不到 250 多亩地,纱厂的规模就会小很多。

这家后来多次更名的纱厂,是河西的骄傲之一。它赖以骄傲的,除了它的生产规模、除了它让很多长沙妹子靠自己的劳动吃饭外,还给长沙贡献了第一任市长—— 1933 年,长沙设市,首任市长即是担任过这家大厂厂长的何元文。

这家大厂,后来更名为今天广为人知的裕湘纱厂。它的部分建筑,至今还作为景观和文物立在湘江西岸。

经华纱厂在银盆岭的开拓,拉开了河西向河东看齐的帷幕。只是,这帷幕的拉开动作太慢、费时太久。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整个河西就两趟公交车。一趟是往南边今中南大学方向的 5 路车,一辆是往银盆岭的 18 路车。

现在河东某出版社工作的何学雷记得,上世纪 80 年代末,18 路车终点站在他就读的长沙二十中学附近,18 路车从溁湾镇开出,一过刚建好的望月湖小区,便是 " 田啊,山啊 "," 没有宽的马路了 ",他的同学,要么是渔民的子女,要么是裕湘纱厂职工的子女。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在湖南商业管理干部学院(湖南工商大学的前身)任教的柳思维,当选了长沙西区的人大代表。当时,长沙西区主要是指河东五一广场以西的区域,河西仅只银盆岭到今中南大学狭小一带属于西区范围," 就连西区的区政府也在河东 "。

(2020 年 6 月,梅溪湖,湖光山色、高楼林立。)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湖南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就已经在现在是二环内的望城坡。只不过,在那时,周边还到处是稻田和山塘、水沟,他和他的同事节假日还经常像当地农民一样去山塘和水沟钓鱼抓鱼。彼时,柳思维有时会感觉到他也和别的河西市民一样被河东市民当 " 乡里别 " 看。

柳思维对此很看得开。他觉得在购物、娱乐、医疗、政务和基础教育等多方面,河西需要 " 仰仗 " 河东的年代,河东市民难免会不分区别地把整个河西都当作乡下,把几乎所有河西的市民当作 " 乡里别 "。

让河西 " 乡里别 " 们集体翻身的,是脚下相对便宜的土地以及其开阔的腹地——河西数千年来的缓慢发展,带来的唯一好处,就是地价的便宜和拆迁成本的低廉。

(清嘉庆《长沙县志》载大西门、水陆洲、溁湾市图。)

1995 年长沙决定市委市政府大院迁址时,让河西咸嘉村野鸡坡最终从多个备选地址中胜出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它的地价的便宜。

2007 年,柳思维作为专家参加了刚成立的大河西先导区组织的一次会议。他在会议上听到了 " 在河西再造一个长沙 " 的口号。他认为这个口号的提出,是因为河西有着开阔的腹地,有底气," 长沙的东边是长沙县和浏阳,浏阳再往东便是江西;南边,雨花区和天心区抵着的是株洲和湘潭;北边,开福区过去便是岳阳的湘阴;湘江以西,岳麓区过去是望城区,望城区过去是宁乡。只有河西给了长沙发展的足够广阔的腹地 "。

这个腹地,生长了麓谷、望城和宁乡三个国家级经开区,生长了长沙房价很高的梅溪湖片区,原先被河西 " 乡里别 " 认为是 " 街道上打流滴 " 的河东市民在旧城改造后也有不少搬到了河西。曾经有过的互相歧视,从长沙市政府搬到河西后就开始减弱,现在,柳思维和谢栋已经多年没听到来自河东的歧视声音。只是,他们偶尔搭网约车,会听到司机对河东的歧视:" 做好事,最不喜欢河东了,堵得要死!"

(2008 年 6 月,长沙河西裕湘纱厂大门及纱厂建筑正在实施保护性改造中。)

[ 衡阳 ]

衡阳为什么只有 " 江东 " 没有 " 江西 "

2014 年,衡阳人许丰华给他创立的读书会取名字时,思考再三,最终确定叫 " 大河读书会 "。

大河,即从南到北贯穿衡阳的湘江。颇为奇怪的是,同被湘江贯穿,长沙、湘潭和株洲的河两岸,称河东和河西,在衡阳,却只有 " 江东 " 一个称呼。

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以衡阳命名的行政区域时,其治所就在湘江的东岸,也即江东。彼时是隋开皇七年,也即 589 年。

衡阳治所在江东存在了 32 年。唐武德四年,也即 621 年起,衡阳的治所迁到湘江西岸。

" 你知道的,我们国家从古到今,很多地方都是政府设在哪里,哪里的经济就发展比较快。" 许丰华说。

对于衡阳为什么只有 " 江东 ",而从没有人相对应地称湘江另一岸为 " 江西 ",许丰华认为这和江东片区长时间未发展及发展缓慢、发展受限有关," 像长沙,河东河西现在的发展都差不多,所以称为河东河西。我们衡阳,城区主要是湘江西边这一块,所以,衡阳只存在衡阳城和江东这个区分 "。

许丰华认为江东在进入近代以后,未能像衡阳主城区那样快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 " 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把江东分割开了,这就导致当时原本在江东的人和财富都流向了衡阳主城区 "。

在许丰华看来,现在发展相对较慢的江东地区,在粤汉铁路还未到来之前," 可好了 "," 很多官员和贵族都住那边,陶、李、杨、常等四大家族都在江东有公馆和花园 "。

许丰华和四大家族中杨氏家族的后人有交往,那个杨氏后人告诉他,他的祖先杨江给彭玉麟的湘军捐了两万两银子。太平天国灭亡后,彭玉麟回到衡阳,在江东建了个退省庵。退省庵原有三栋,至今还有一栋保留了下来,成为衡阳的一个景点。

(地铁 4 号线湖南大学站。图 / 记者张云峰)

曾经是贵族聚集区的江东在粤汉铁路的铁轨铺进来后,风光不再。虽然衡阳主城区的市民对江东片区的市民不存在歧视或看轻,但言及江东时,有种不可言说的意味。而这意味,许丰华认为和歧视类似。许丰华举例:" 一个人问另一个人‘你的衣服哪里买的呀?’‘江东。’‘哦哦。’ " 许丰华解释,这 " 哦哦 " 里,就有认为那衣服不够高档," 江东的衣服啊,房子啊,总觉得不够高档 "。

" 江东的衣服 ",指的是从江东综合批发市场买的衣服。这个 1984 年建于衡阳火车站附近的批发市场,比常德的桥南市场,株洲的芦淞服装批发市场,长沙的马王堆,高桥批发市场都要早。

80 后的全职家庭主妇周婷住在湘江西岸的湘江公铁大桥附近。在她看来,现在衡阳主城区的人去江东,基本就三件事。一件事是去搭火车或高铁:一件事是去江东综合批发市场买东西," 衣服、零食、日常用品都去那里买,那里很多东西比淘宝上的最低价还便宜 ",在周婷看来,衡阳人都是砍价的高手,而这砍价的本领就是在江东练出来的," 都是开价两三百,可以还到三四十的那种 ";还一件事是去江东觅食," 倒闭的工厂周边的餐馆,价格便宜,口味地道 "。

作为地道衡阳人的许丰华和周婷,另一个共识,是觉得江东那边的人和衡阳主城区的人曾有些格格不入。让他们有这样感觉的是,江东的大企业如衡阳冶金机械厂、衡阳建湘柴油机厂、272 厂等大型企业及衡阳铁路局等,都有自己的学校和医院、电影院等," 他们有自己的圈子,不用过到江这边来 ",而且,他们的口音也有不同," 他们有点工厂口音或铁路口音 "。

许丰华回忆,江东那些大工厂还处于鼎盛时候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学生的他感受到了大企业子弟的优越感," 冶金子弟一个个感觉好牛逼、好骄傲的。那个时候,冶金厂有 3 万员工 "。这些优越感,在这些大企业破产后荡然无存。

(湖南美术馆。图 / 胡滔滔)

[ 株洲 ]

新城市,河东河西都没有太长的历史

湘江沿线的城市中,株洲最为年轻。1953 年才设为省辖市的株洲,当时只有两个区,一个郊东区,一个郊北区。株洲的河西,并不在株洲城区的考虑范围。

1997 年株洲在湘江西岸设立天元区之前,株洲城区也只有东区、北区、南区,河西区域属于当时范围较大的郊区。

1952 年出生的张力平,是 1953 年 3 月随父母从山东到的株洲,当时,他还只有几个月大。他记得,他最初的家在河东的上月塘。他小时候,株洲最繁华的地方是徐家桥头。徐家桥离湘江东岸只有两百米左右,桥下有条小港直通湘江。株洲市便是围绕着徐家桥慢慢发展起来的。

年轻时候的张力平是火车司机,开着火车到处跑。株洲在河西设立天元区的前一年,他在河西买了一套商品房,所在小区是株洲较早的一批商品房小区。2000 年,他把家搬到了河西。

" 可能因为株洲是个新城市吧,河东河西都没有太长的历史,所以,这么多年,我没觉得株洲的河东河西有互相看不起的。"

(湖南大学毕业生,长沙河西是高校密集的地方。)

[ 湘潭 ]

河东河西相互不成威胁,威胁来自下游的长沙

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今株洲城区属于湘潭。因为湘江在湘潭境内的那个大弯,湘潭的湘江西岸有多个优良港口和码头,这让湘潭的经济甚至曾超越省城长沙,成为 " 天下第一壮县 "。

" 湘潭的那个大河弯,西南端有个红砂岩的壶山。壶山不高,但湘江水绕弯前行的时候,被它挡住,水就自然往对岸跑,这就使得靠山的这边不会受泥沙水流的冲击,水流相对比较平缓;再就是湘江在这里是从西南往东北方向走,壶山把北风给挡住了,这就让河西这边很好停船,是个很好的港湾。所以,湘潭的城市建设就从这个港湾开始。" 对湘潭地方文化颇有研究的何歌劲分析。他在《湘潭赋》中有写到湘潭城和这个大河湾的关系:" 湘水南来,过株洲,西指而北折,下赴长沙,此间留一河套,涟涓双流纳焉,俯天而视,乃成篆书爪字,字头处有一城,曰湘潭。"

出生于湘潭乡下、进城有半个世纪了的何歌劲并未感觉到湘潭存在河东河西地域性的歧视。他认为不存在地域歧视有两个原因。

原因之一,是不管河东还是河西,城区都和周边的农村联系非常紧密。原因之二,是因为湘潭的河东在民国时候,即有多个大型重工业企业布局。

1936 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贯彻 " 发展重工业,巩固国防 " 方针,考虑到华北和华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来到湖南物色办厂的场地。他们最终选择了湘潭河东下摄司附近的一块近万亩的地,准备兴办中央电工器材厂、中央钢铁厂、中央机器厂。

" 像这种重工业,一般都会非常依托河流的。它的用水、排污、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都需要靠近河流。加上当时湖南又不是那种偏远的内地,而且湘潭的谭家山煤矿已经开采,在上世纪 30 年代是国内比较有名的煤矿。"

(昔日废弃的矿坑,现在已是湘江欢乐城。)

虽然,后来因为战争的迫近,计划中的几个大型重工业工厂就只建成了电工器材厂,但当时选定的那片区域,在 1949 年后,湘潭电机厂、湘潭钢铁厂、湘潭纺织印染厂等相继建成,河东成为重工业的基地。

何歌劲认为,这些企业的建成和投入使用,让河东很快就与河西形成了平衡," 河东这些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湘潭钢铁厂最盛的时候有 10 万人,自然在那里形成了一个城市体 "。

2004 年,湘潭市政府东迁至湘潭电机厂附近。原本没有区域歧视的湘潭,有房地产商喊出了 " 宁买河东一片瓦,不买河西一套房 " 的口号。只是,这样的口号并未产生很大的效果。在房地产商们喊出 " 河东不愧是新城区,高大上,现代感强 " 时,河西的湘潭人满足于生活的方便,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便利。

在 2006 年即从湘潭到长沙做平面设计的曹方军对湘潭房地产商的这些炒作一直嗤之以鼻,他认为近些年处在长沙虹吸效应下的湘潭,不管是河东还是河西,即使其中有一方有歧视另一方的资本,但都没空去歧视," 其实大家都知道,对湘潭河东河西威胁最大的,不是河对岸的那个,而是下游的长沙。湘江北去,下游的诱惑太大了 "。

撰文 / 潇湘晨报记者刘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