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燃!93年前,南昌起义风云际会中的湖南人

2020-08-01 12:48:17 [来源:湘伴微信公号] [编辑:夏博]
字体:【

湘 伴 导 读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也宣告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

无湘不成军。翻开厚重的历史卷宗,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战斗风云,湘伴君发现,有不少湖南人的身影活跃在南昌起义前后,他们为南昌起义的壮烈举行、为人民军队的成功创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南昌起义首倡者:李立三

李立三(1899年-1967年),湖南醴陵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兼秘书长。

1927年4月至7月,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展开大肆捕杀,轰轰烈烈的中国大革命宣告失败,中国共产党面临被消灭和分裂的危险。

7月12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改组,指定张国焘、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和周恩来五人组成中央常委,代行政治局职权,部署党组织转入地下和中央机关从江西九江撤退到上海,同时考察打回广东以图再举的可能性。

根据这一部署,党中央决定派李立三先赴九江了解情况,为中央机关转移作直接准备,以及落实武装反抗国民党的计划。

7月19日,当李立三到达九江之后,发现原本打算联合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态度犹豫不决。李立三认为,联合张发奎领导军队回粤的军事计划是幻想。

在当晚举行的第一次九江会议中,李立三敏锐地分析了临时中央“南下广东”并不可行,转而提出将一些可以争取的部队尽快集中于南昌,在南昌举行起义。这就是南昌起义的最早提议。

7月20日,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等4人在九江召开第二次会议,进一步研究形势和南昌暴动问题。

鉴于九江同志的迫切要求,中共中央临时常委召开会议,初步决定举行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总指挥:贺龙

贺龙(原名贺文常,1896年-1969年),湖南桑植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一直以来,人们都十分好奇,南昌起义时,贺龙并不是一名中共党员,为何如此坚定地拥护共产党,支持南昌起义。

其实,早在南昌起义之前,贺龙就已经对共产党十分神往。在白色恐怖前期,为了保护革命的有生力量,贺龙成立了第二十军教导团,将大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农会会员、军校和农校干部学员、黄冈县农民赤卫队员编入教导团,保护了党的大批干部,保存了党的武装力量。

在武汉同周恩来会谈之后,贺龙思想更是发生根本转变。贺龙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列主义才是救国救民的真理”。

1927年7月10日,贺龙率领第二十军东征讨蒋,将部队集结到了九江。而与此同时,汪精卫为了一举扑灭军队中的革命火种,假借张发奎的名义,通知贺龙、叶挺上庐山开会。

7月20日,得知汪精卫阴谋的贺龙、叶挺和叶剑英在鄱阳湖中的一条小划子上开会,决定不上庐山,将部队直接开往南昌。

7月26日,贺龙率领第二十军抵达南昌。

27日,周恩来和李立三等人也抵达南昌,成立中共前敌委员会。

28日,在召集前委第一次会议后,周恩来立即赶到第二十军军部,同贺龙商谈。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欢迎贺龙率部起义,并委任贺龙为起义军总指挥。

7月30日,贺龙在团以上军官会议上发表讲话:“国民党已经叛变革命,我们今天要重新树立革命的旗帜,反对反动政府,打倒蒋介石,我们今后要听从共产党的领导,绝对服从共产党的命令。”

8月1日凌晨2时,作为起义军总指挥,贺龙发出起义命令。顿时,南昌城内枪声响成一片。

经过4个小时的战斗,起义军将城内敌人全部歼灭,占领了整个南昌。

起义军中的湘籍“老革命”:

徐特立、林伯渠、邓中夏、方维夏、柳直荀、郭亮

起义军中还有一批身经百战的湘籍“老革命”,南昌起义之前,他们就曾领导和参加过多次革命活动。他们利用自己丰富的战斗经验,在起义准备和实施阶段,做了大量工作。

徐特立(又名徐立华,1877年—1968年),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长沙县人。

1927年7月下旬,根据中央指示,与方维夏、张国基等人奔赴南昌,参加起义准备工作。

时任江西省代理省主席姜济寰是徐特立的同学,两人交谊深厚。到南昌后,徐特立与林伯渠一同做争取姜济寰的工作。经过反复劝说,姜济寰毅然表示“坚决跟共产党走”,参加起义,为起义顺利进行以及起义后秩序维护、物资筹备、部队转移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1886年—1960年),湖南临澧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

南昌起义中,林伯渠在革命委员会中担任财政委员会主席一职。起义前,他与徐特立一同前往南昌劝说姜济寰。起义胜利后,他又依靠陈赓从银行取出的一批款子为基础,通过沿途筹款,基本保障了部队南下的供需,为起义军作出了重要贡献。

邓中夏(又名邓康,1894年—1933年),湖南宜章人。中共第二届、五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六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工人运动的领袖。

在两次九江会议上,大力支持李立三提出的南昌暴动方案,为南昌起义做了大量有效准备工作。

方维夏(1880年—1936年),湖南平江人,革命家、教育家。南昌起义时任革命委员会下设宣传委员会委员,起义部队第20军第1师党代表。

1927年7月下旬,根据中央指示,与徐特立等人赴南昌参加起义准备工作,任贺龙所率第20军第1师党代表。起义战斗打响后,他和师长贺锦斋带领第1师向敌第5路军总指挥部进攻,经过激战,歼灭顽敌。

柳直荀(1898年—1932年),湖南长沙县人。曾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和中央军委特派员。

1927年,“马日事变”后,柳直荀和郭亮发动数万农军赤卫队围攻长沙,最终因弹药匮乏而失败。七月底经长沙抵达汉口前往九江,随贺龙部队参加南昌起义。

郭亮(又名郭靖笳,1901年-1928年),湖南长沙人,中国工人运动领袖、中共早期活动家。

1927年5月,郭亮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不久,任中共湖南省委代理书记。

南昌起义前夕,被中共中央派到贺龙的第二十军做政治工作,参与拟订武装起义的作战方案。8月1日,随贺龙部队参加南昌起义。

起义军中的湘籍“娃娃兵”:

粟裕、陈赓、许光达

不同于上述早已赫赫有名的湖南老乡,后来成为开国大将的粟裕、陈赓和许光达等人,此时还“默默无闻”。在南昌起义爆发时,他们均不过二十岁上下。

粟裕(原名粟多珍,1907年-1984年),湖南会同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

时年二十岁。南昌起义时,担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负责警卫南昌起义总指挥部的任务。战斗打响后,他接到命令,和战友一同策应部队起义。

陈赓(原名陈庶康,1903年-1961年),湖南湘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时年二十四岁。南昌起义前夕,陈赓主要负责起义领导人的保卫工作。南昌起义打响后,与李立三等连夜在市区逮捕了一批反革命分子,镇压了他们的破坏活动,并接管了江西银行,有力地配合了起义的进行。

许光达(1908年-1969年),湖南长沙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时年十九岁。1927年8月2日,许光达奉地下党组织由九江赶往南昌参加起义,但到达南昌时起义军已经撤离。最终,在江西宁都赶上起义部队。

这群洋溢着青春气息、热血澎湃的青年,如同淬火的利剑,经过战火的洗礼,革命的信仰愈加坚定,革命的方向愈加明确。他们,在日后革命军队的成长中大放异彩。

起义军中的湘籍女英雄:

周铁忠、陈兆森、彭援华、文曼魂、陈紫

南昌起义部队中还活跃着一支30余人的女兵队伍,这是我们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中的第一批女兵。其中,湘籍女兵有5位,她们是周铁忠、陈兆森、彭援华、文曼魂、陈紫。

周铁忠(1901年-1990年),湖南南县人。参加过北伐战争。一身男性化的装扮,加上性情刚烈,特立独行,被女兵们称为“铁大姐”。

陈兆森(1903年-1928年),湖南桃源人。南昌起义时,在贺龙的第二十军军部任机要秘书。起义军撤离南昌时,贺龙发布了一个文告,该文告就是由陈兆森根据贺龙的讲话起草的。

彭援华(又名彭文,1905年-1994年),湖南岳阳人。南昌起义前夕从九江转赴南昌,到周恩来领导的前委报到后,被安排从事宣传动员和护理救治等工作。

文曼魂(1907年-1987年),湖南醴陵人。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到达流沙后,随贺龙、刘伯承等一道冲出重围。

陈紫(又名关毓华,1909年-1942年),湖南人。参加过五卅运动,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中,这些湘籍女兵英勇顽强作战,让人们看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与血性。

此外,王尔琢、汪泽楷、贺光珩、姜济寰、姜治方……还有许许多多的湖湘儿女,他们奔赴在南昌起义的战场,战斗在革命的第一线。

精忠赴国难,热血铸军魂。在那个风雨飘摇、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这些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凭借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凭借着救亡图存的家国情怀,义无反顾、前赴后继。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一起缅怀他们,向他们致敬!

(湘伴综合,欢迎转发分享至朋友圈)

参考资料:

【1】雷国珍、苏月林:《论李立三与南昌起义》。

【2】粟湘福 :《南昌起义前后的贺龙》。

【3】戴和杰、梁基桂:《参加过南昌起义的湘籍女兵》。

【4】邓建龙:《从南昌起义到湘鄂赣特委——郭亮后期的一段革命历程》。

【5】戴和杰:《徐特立、林伯渠诗颂南昌起义》。

【6】李新市:《青年粟裕的革命战斗生涯》。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