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地摊的春凤

2020-07-10 09:44:44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邓文慧

几年前,我在宁乡沩山精准扶贫,工作忙碌时,十天半月甚至个把月不回家。为了填补愧疚感,我习惯买些沩山土菜,接桶山泉水,作为回家给家人的“见面礼”。

沩山平均海拔700多米,典型的高山盆地。集镇就在盆底,熙熙攘攘,颇为热闹。记得那是9月底的一天,我准备带点土家伙回城。秋天的苦瓜、南瓜、丝瓜、茄子、辣椒、豆角等看上去没有夏季的个头大,但风味也更见厚道。我蹲下身子想买南瓜,左顾右盼,却不见摊主。

旁边一个蹲在地上的女摊主,却主动地招呼我了:你买南瓜?你到对面那里去买呢!她快言快语,矮墩墩的身材看上去结实健康。原来是我们村老高的堂客春凤。我朝她会心一笑,还没有等我开口,春凤就挥着右手,指着对面女摊主,大声说:喂!喂!喂!他是我家恩人,卖南瓜给他优惠点。

粗犷的嗓门,夹杂豪爽的笑声,引得对面的女摊主咯咯地笑,倒让我这个大男人有些不好意思了,赶紧挑了一个大南瓜。转身回来,又在春凤的摊位上买了两条丝瓜、几个茄子、一把豆角。末了,她还硬塞给我一把小菜,说是自己家种的,城里买不到,只管放心吃。我连声说着“多谢!多谢!”,赶紧开车跑了。

回家的路上,我边开车边嘀咕着:我怎么就成了她家的“恩人”了?我只是尽职而已,称我为恩人,受之有愧。

回忆起来,这个特殊家庭,我还是去过几次,印象很深。

记得那是几年前春节后的一个雪夜,几个村民反映说老高快不行了,躺在家里,没钱看病,担心死亡,已备后事,甚为悲凉。村民介绍说,老高才50岁,堂客春凤30岁,儿子10岁,夫妇都是文盲,十几年来在长沙郊外租地种菜,勉强度日。春凤17岁时,被父亲捆绑着,蒙住双眼,从外省“嫁”给了老高。

乡村干部约我一起带着新被子和慰问品,来到这个房屋破旧、家徒四壁的家庭。我见到了胡子拉碴的老高。他患酒痨,几近瘫痪,做不了事,独自在家。他说自己老了,身体不好,锄头挥不动,种菜困难,看不起病;堂客不识字,个子又矮,卖菜不能摆地摊,只能“打游击”挑着叫卖,赚不到几个钱;儿子在附近村级小学读书,学费太贵,负担不起,想把堂客和儿子接回来。

不久,老高一家都回来了,乡村两级依程序拟将他们列入新增贫困户进行帮扶,我们到他家现场核实。老高背一梱柴赶了回来。春凤给每位客人端来一碗茶,告诉我们,自己是少数民族,家里很穷,没上过学,只会写自己名字,现在老家的详细地址也搞不清了,十几年没有回过娘家,也不想回。临走时,春凤一家三口整整齐齐站立在一起送我们,眼神满是期待。

不久后,政府将老高一家纳入易地搬迁户,搬到集镇的爱心大屋。乡村干部带他们去看新房,办理手续。“拎包”入住后,我和乡村干部提着礼品上门贺喜。接下来几个月,我经常能看到老高背锄头、挑尿桶、提篮子的劳动情景。村干部说,现在老高心情好,戒了酒,身体也好转了,很勤快,种了几亩蔬菜,还要我们帮他销售呢。那次买菜,偶遇春凤,既是意外,亦是惊喜,表明这一家子的生活走向了正轨。

扶贫归来转眼两年多,生活早已回归往常,我习惯在周末到市区一家较大的农贸市场采购一周的食材。不久前一天清晨6点多,我往市场门口路边一处人多的摊位走去。只见三米多长的地摊上摆满了西瓜、子南瓜、辣椒、黄瓜、苦瓜……一堆堆,一筐筐,五颜六色,人见人爱。七八个顾客有的埋头挑选,有的刷微信。女摊主嘴里不停在回答问题或告知货款,耳朵在收听微信收款的语音提示,在忙碌和谐的言与行之间,完成一宗宗小买卖。

我听声音好熟悉啊!待她抬头,巧了,这不是沩山的春凤吗!她看到我也笑了,问了一句,你家住附近?就忙去了。等忙过一阵子,我提了好几样菜,准备叫春凤称重。她把我选的子南瓜按了一按,再把地摊上的十几个子南瓜逐个按一按,有好几个被她扔到箩筐里。她说软的里面已经坏了,但外面看不出,她不能骗人。

春凤告诉我,她和老高去年就返回了长沙,这里每天有好几百元收入,现在又转到了这个大市场,只是远了些,老高每天早上3点就要起床,没想到才来这里几天就碰到了我。说话间,有顾客拿了几根香葱,要称重买单。春凤回答说,你们自己拿几根就是了。

我扫微信付款,显示春凤的微信名是“向幸福出发”。

看来春凤一家人,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春凤一家的变化,正是我们农村变化的一个侧面、一个缩影。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