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块湖南文化的品牌擦得更亮——省会文艺家《湖南日报·湘江周刊》提质创新座谈会综述

2020-07-04 09:03:0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龙文泱 陈薇 李婷婷] [编辑:印奕帆]
字体:【

7月3日,省会文艺家《湖南日报·湘江周刊》提质创新座谈会在新湖南大厦召开。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龙文泱 陈薇 李婷婷

深情的回忆,热情的鼓励,深切的思考,剀切的建言……7月3日,新湖南大厦会议室,清风习习,湖南日报盛邀的省会15位文艺界专家汇聚一团,为湖南一方重要的文艺阵地——《湘江周刊》如何提质创新,建言献策,普渡真针。3个半小时的座谈会,情真意切,话锋新锐,让人如坐春风,获益良多。

湖南日报文艺副刊:文学爱好者的出发地

王跃文

“我的文学梦是从湖南日报文艺副刊起步的。”省作协主席王跃文说,1989年8月8日,他在《湖南日报·湘江》发表了散文《书房小记》,这是他最早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从那时算起,他从事文学创作31年了。

“以前我没想过能当作家。第一篇文学作品发表后,我收到《湖南日报》的10元稿费,很受鼓舞,产生了有没有可能把稿费攒到500元的想法,于是抓紧学习、写作。如果没有这篇文章的发表,我很可能不会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王跃文说,《湖南日报》在发掘文学新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谭谈

“我离开湖南日报37年了,这次是回娘家,她一直温暖着我的心。”中国作协副主席谭谈曾经是湖南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在报社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一直鲜活地涌动在他的心里。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风雨山中路》和中篇小说《山道弯弯》都是在这里工作时写成的。

“与文艺期刊比,报纸的文艺副刊与现实连接更紧密。”谭谈建议,每年编写一本优秀副刊作品集。

刘克邦

“《湘江周刊》的每一期,我都会看。现在每周五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新湖南客户端阅读《湘江周刊》电子版。”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刘克邦说,20世纪80年代初,刚刚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的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第一次投稿《湖南日报》,没想到就见报了。从此,他与《湖南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7年4月27日,《湖南日报》刊登他的散文《再进雅安村》,文章受到时任省文联主席谭谈的青睐,他由此成为了省作协的一员。刘克邦认为,《湘江周刊》的每期都很精彩,4个版面各有特色。建议多召开座谈会,多与作者读者交流。每年出精选文集。

纪红建

“2012年,我的报告文学《夜宿雪峰山》就在《湖南日报》上以将近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青年作家纪红建说,《湘江周刊》是培养作家的摇篮,更是温暖的家园。

紧跟时代,聚焦重大事件,打造文艺高地

《湘江周刊》每周五在《湖南日报》出刊,5年来,全省广大文艺家和文艺爱好者阅读、讨论《湘江周刊》已成为一种文艺现象。

祝平良

“《湘江周刊》作为省级党报的文艺副刊,是我省最重要的文艺阵地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祝平良认为,《湘江周刊》有4个特点:立足权威,全面反映湖南文艺的历史与现状;紧跟时代,努力让办刊更加贴近生活;体现多样,涵盖了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注重品质,始终让办刊质量在高位运行。

他提出,要紧跟湖南文艺的重点工程和重要大事,打造综合性文艺平台,继续发挥在推介文艺新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适合新时代和当下特色的采编队伍,进一步探讨融合发展的方式方法,打造文艺高地。

夏义生

“《湘江周刊》要站在湖南文学史的角度推广本土名家。”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夏义生表示,《湘江周刊》要与省文联、省作协以及各个专业研究机构合作,从研究的角度,成系统、成体系地推广名家,覆盖文学和艺术的各个门类。

他还提出,现有文艺栏目要向网络文艺靠近,“当下,网络文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类别,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青少年更多地通过手机终端进行阅读,网络文学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湘江周刊》作为主流媒体,不能放弃这一重要阵地,应该主动出击,以网络思维研究思考,引导青少年形成高雅的文学审美趣味。同时,加强对深度报道的策划。”

倪文华

省文旅厅艺术处处长倪文华认为,《湘江周刊》风格清新,版面时尚。他建议,增加戏曲、书法等中国传统人文方面的内容,注重中国当代前沿的生活现象和重大事件;增加重大主题的专题性策划;加强对各艺术门类的代表性人物的报道。

打造精品:贴近人民,发掘新人

新闻性、社会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以及内容形式上的综合性,构成了《湘江周刊》的独特性。

吴友云

新闻性是报纸副刊的独特性之一。省演艺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吴友云认为,《湘江周刊》可以更多关注我省文艺界的新人、新事、新潮流,解读当代文艺的新潮流、新趋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梁尔源

省诗歌学会会长梁尔源强调,《湘江周刊》要放开眼界,不能局限于湖南,应适当引进全国优秀文学作品,好的文章会给人们以知识和享受,对于陶冶人的性格,培养人的情操,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彭国元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副总编辑彭国元透露,他曾做过多年的副刊编辑,对副刊有极深的感情。他强调“精品”概念,认为《湘江周刊》今后要多做重点策划、深度报道。在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当今时代,人们的视野变得广阔,思维也变得活跃,因此,副刊也要做到多元化定位,雅俗共赏。

报纸副刊是培育文学新人的重要园地。《湖南日报》曾以将近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纪红建的报告文学作品《夜宿雪峰山》,当时给予了这位青年作家莫大的鼓舞与温暖。如今纪红建已在报告文学领域闯出一番天地,担任了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

王跃文寄语《湘江周刊》,继续在发掘文学新人的方向上多使力,争取推出更多的名家大家,把文学湘军声势造得更大。纪红建则认为,《湘江周刊》培养了很多文艺家,有许多粉丝和拥护者,今后可以组织更多规模化的策划,刊发更多沁润心灵的佳作。

谢宗玉

省作协副主席、毛泽东文学院管理处主任谢宗玉坦言,自己喜欢网络文学,也非常关注网络文学写得好的作家。在他看来,这些网络作家的视野很开阔,他建议《湘江周刊》能够敞开胸怀,海纳百川,接纳更多新人,发表更多新题材的文章。

融合创新:应加强互动和引流

5年来,新湖南客户端“湘江”频道和“新湘江”公众号,作为新媒体与《湘江周刊》互为补充、融合发展。“三个湘江”形成的文艺矩阵,是湖南日报在内容生产上一块重要的改革试验田,是党报在新传媒业态下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新举措、新开拓。新媒体产品拓展了《湘江周刊》文化报道的“维度”,打通“从纸上到指尖”的融合传播,建立“线上艺文馆”,用更贴近新时代和年轻人的语言,解码湖湘文化,讲好湖南故事,描绘时代精神图谱。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断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湘江周刊》如何更加充分地发挥新媒体的联动效应?如何加强与省文联、省作协、各文艺学会和协会等单位的合作与互动?如何更好地开门办刊、开拓创新,形成更多新的内容产品和线上线下活动机制?

“文艺作品的深度和可留存性,与新闻产品的即时性要求有很大区别。”夏义生说,文艺反对快餐消费,是超越时空、超越当下的,当文艺作品面临新媒体包装的时候,要与新闻作品的做法有所区别,“比如新媒体的文艺作品可以往网络文艺作品靠。网络阅读的特点决定了作品的题材,它之所以能从传统文学中独立出来,证明了新时代语境下人们对它的强烈需求和呼唤。我们不能放弃这块阵地,它将吸引一大批年轻的读者。”

魏怀亮

湖南省美协副主席、湖南美术馆馆长魏怀亮则表示,希望未来湖南美术馆能与《湘江周刊》达成更深入的战略合作,“湖南美术馆自开馆以来,除了大型的重要展览,还一直大力打造大众美育平台。此外,我们还在酝酿湖南著名美术家推介工程。以前我们在媒体上大都是美术家及其作品的简要推介,但对其更深入的研究还不够,希望未来能与《湘江周刊》、尤其是湘江新媒体有更多形式的合作。”

欧阳翀

潇湘电影集团副总经理欧阳翀说,湖南电影一年有5000多万人次的观众。“这么多观众,实际上也是《湘江周刊》的潜在读者,我们能不能通过我们的纸媒、尤其是新媒体,跟我们的院线进行合作,互相引流和导流,我觉得未来可以作为一个课题来进行深入的探讨。比如通过影院,你能购买电影票,同时可以下载‘新湘江’公众号;通过新媒体策划组织观影活动,可以享受一些什么样的优惠,这些方面完全是有合作空间的。”另外,他认为,现在观众对电影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豆瓣、猫眼等网络媒介,“作为主流媒体,《湘江周刊》如果能掌握这块阵地,比如开辟影评专栏,发出官方的声音,可能能做一些很好的拓展。当然,影评要符合新时代的风格和语境。”

胡述斌

“据大数据统计,我国现在的网络作家、写手有1750多万,每年生产的作品超过2000万部,这其中不乏非常好的作品,而且他们每个人背后都有成千上万的粉丝。” 长沙市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诗人、词作家胡述斌认为,大力推介网络作家是当今媒体人的责任,同时,他们的参与和入驻也能为我们的媒体带来流量,“我们湖南即将拥有一个‘网络文学小镇’,我觉得《湘江周刊》可以在网络文艺特别是网络文学湘军的推介上发力。另外,我认为可以在推动文艺产业化上再多做一些探索和文章。”

唐樱 本版图片均为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张京明 摄

“今年以来,我们《创作》杂志与‘新湘江’公众号合作打造了一个栏目——‘露珠计划’。通过展示贫困山村孩子们的摄影作品,引导他们看见更细微、更广阔的世界,也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眼中的世界。”长沙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长沙市作协主席,《创作》杂志社社长、主编唐樱说,“同时,‘露珠计划’栏目也是文化扶贫的一个窗口,通过杂志和公众号不同呈现形式的联合发力,让大山里孩子有了更丰富的展示平台,也让美育进乡村更加深入地落地。”她希望,未来在文化扶贫、传统普及、经典传承等多个项目和栏目上,杂志能与《湘江周刊》展开更多合作,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加强互动和引流,让报道和内容产品深深地走进读者心里。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