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寻找生命的火种

2020-07-03 08:38:3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曼斯 孙意谋] [编辑:欧小雷]字体:【  
王定国最后一次回乡,是2010年的秋天。临走时,天色已近黄昏。她拖来一把旧板凳,坐在丈夫谢觉哉的宁乡沙田老屋前,看着路口的老樟树,久久不愿离开。年近百岁,王定国深知跋涉艰难。此次携儿女同回家乡,心中萌发永别之意。

2020年6月9日,108岁的女红军王定国在北京离世。消息传回千里之外的宁乡沙田兰馥冲,这处僻静的山村里弥漫起沉重的气息——

寻找生命的火种

王定国(资料图片)

1960年,谢觉哉(前排左二)与夫人王定国(后排左三)在湖南宁乡考察时,与宁乡县委的同志合影。(资料图片)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曼斯 通讯员 孙意谋

王定国最后一次回乡,是2010年的秋天。

临走时,天色已近黄昏。她拖来一把旧板凳,坐在丈夫谢觉哉的宁乡沙田老屋前,看着路口的老樟树,久久不愿离开。年近百岁,王定国深知跋涉艰难。此次携儿女同回家乡,心中萌发永别之意。

10年后的6月9日,108岁的王定国在北京因病离世。消息传回千里之外的沙田兰馥冲,这处僻静的山村里弥漫起沉重的气息——

“王老回老屋的时候,还和我打了招呼,看上去就是个亲切的阿婆。”住在故居隔壁的虎伢子经过屋前的小坡时,忍不住放慢脚步回忆。

“谢老爱树,王老回乡看到后山那片透绿的树,笑得格外开心。”已过花甲的廖家大哥见过王定国两次,在他的印象里,王老总是一副精神矍铄的模样,好似永远不会老去。

“这下王老真的再也不会回来了。”守着谢家老屋的龙柏莲最近时常靠着老樟树乘凉,她知道,这老屋已等不来它最年长的主人。

百岁不辍,难断火种

“我清楚地记得在漆黑的夜晚,在蜿蜒曲折的路上,我们点燃了火把,长长的队伍像火龙一样,把天地照得通红……我一直在寻找这生命的火种。”1935年,22岁的王定国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火光冲天的那一晚,令她终生难忘。

“五过雪山、三过草地”,众人皆知长征苦。但对出生贫苦、受尽欺辱的王定国而言,这是一段崭新而光明的未来。行军路上,她与剧团的战友们载歌载舞,来回穿梭在各个部队之间,为艰难而单调的长征添上一道色彩。

回忆起那段往事,王定国总是轻描淡写。雪山途中,冻断脚趾,在她口中不过一句:“一摸,趾头就断了。”甘肃遇敌,她右腿中枪,鲜血淌下来冻结成冰。她草草包扎,继续前行。

正是在长征途中,王定国认识了自己的终生伴侣——“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

1935年6月的一天,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王定国在河边洗衣服,一位留着花白胡子的老同志对她说:“小同志,请你帮我把两件单衣合起来,中间加些羊毛,缝成一件羊毛衣。”

王定国爽快答应,次日便将缝好的衣服送了回去。老同志称赞不已,并嘱咐她多备些辣椒,“爬雪山可嚼辣椒御寒”。这位老同志就是跟着大部队长征到延安的谢觉哉。

1937年10月,经彭加伦介绍,毛泽东批准,王定国与谢觉哉结婚。此后,王定国与谢觉哉一起生活了34年。

1971年,谢觉哉离世。7年后,王定国整理、出版完谢觉哉的日记、传记,对着满堂儿女交待:“多年来,我一直照顾你们和你们的父亲,从现在开始,我要去做我应该做的事了。”

几十年前,长征路上冲天火光总在王定国脑中闪烁,她终决定以己之力“寻找这生命的火种”。

耄耋之年的她每年去外地考察的时间超过100天,时常辗转于各大机场,成了“空中飞人”。

她的足迹出现在历史古迹——当时,长城周边的部分居民拆下长城砖盖房子、盖猪圈。王定国看了痛心不已,组织人烧砖,换回长城砖。此后,她借此推动长城的保护工作,且促成了《国家文物保护法》的颁布。

她的足迹出现在山野江河——90岁后的王定国,关注起了国家的林业生态建设。她不顾年老多病,到多个省市了解林业生态建设情况。2010年,98岁的她在长江边亲手拿起铁锹,植下树苗。

她的足迹再一次出现在了长征路上——在102岁之前,王定国每年都要走出北京,走进长征沿线的老区群众家里调研,把自己的见闻写成报告呈给中央,为老区发展奔走呼吁。

妇女儿童事业、老龄工作、挽救失足青少年活动……她一刻不停,在寻找火种的道路上,走到了百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六次返湘,难却乡愁

“谢老,自从我们在一起,不觉已近二十年,互相勉励共患难,喜今共享胜利年,今逢你七旬大寿,我无限的欢欣,正当可爱的春天,正值祖国的建设年,花长好,月长圆,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祝你万寿无疆,祝你青春长远。”时过57年,这封王定国赠予谢觉哉的绣品,仍保存完好,挂在王定国老人的家中。

在与谢觉哉相识以前,王定国不识一字。两人相濡以沫的岁月里,谢觉哉亦夫亦师,教会她识字读书,写诗行文。

王定国对爱人充满敬佩与感激,心中情意深重。因此,1913年2月生于四川营山的她,将谢觉哉的家乡宁乡视作故土,将那儿的人民视作自己的乡亲。

初至宁乡沙田,是1960年的正月,王定国跟随谢觉哉回到婆家。因谢老不满受到特殊接待,一行人只在兰馥冲“站了两个钟头就跑了”。

1961年12月6日至8日,王定国与谢觉哉第二次回到宁乡。离乡前,谢觉哉向家乡人提出3个要求:“一不要包围我,二要家乡处处有肉买,三要家乡满目青山,绿树成荫。”随行在侧的王定国记在心里,这成了她的心愿。

谢觉哉去世后,王定国仍把宁乡视作家乡。她曾在多个场合说:“我是宁乡媳妇,宁乡是我的婆家。”

1988年11月,因参加纪念刘少奇同志系列活动,王定国再次来到宁乡。活动过后,王定国重回沙田兰馥冲。

时值秋深,风起树叶簌簌,满山翠竹摇曳,王定国看着欢喜得拍手:“要是谢老还能看到这景象,他就能开心了。”

沿着小坡走向老屋,王定国停在一棵老樟树下,忽地念起词来:“家乡好,屋小入山深,河里水清堪洗脚,门前树大好遮荫。”

这首《望江南》是谢觉哉于1937年写予发妻何敦秀的家书。门前大树,是谢老牵挂已久的记忆。当地人告诉王定国,词中大树指的是谢觉哉出生地肖家湾老家门前的一棵槐树,而今已不复存在。王定国听后,颇为惋惜。

在故居停留半天后,她还特意赶到何叔衡的家乡杓子冲里,看望了何叔衡的侄媳妇“五嫂”——当时仍在世的、与何老最亲的家人。她在“五嫂”家中和她谈起往事,嘱托她要管好何叔衡故居,传承当年的革命精神。

时光荏苒,王定国再回宁乡已是1998年11月。看着家乡不断变化,乡亲热情洋溢,她提笔写下诗歌:“宁乡是深深的山巷,永远飘荡着淡淡的芳香。宁乡有圆圆的月亮,永远普照着新修的瓦房。宁乡有纯朴的人民,永远盼着甜蜜的理想。宁乡留有谢老往年耕耘的学堂,我爱宁乡,更望宁乡富强!”

时隔8年,2006年11月,王定国再次来到沙田。当时,谢觉哉故居刚刚修缮一新,还新增了肖像、雕塑、展墙。王定国步入堂屋,抚摸着半身雕塑,凝视良久。

走进卧室,她看着发灰的旧床,回忆泛上心头。谢觉哉在家乡时,正是睡在这张床上。如今,这张农村旧式床铺已成为珍贵的文物。在儿女的搀扶下,她跨上床踏,坐在床沿,与后人在床前留下合影。

最后一次回乡,是2010年9月。此时的王定国已是98岁高龄,她特地赶到宁乡一中、金砺小学看望孩子,要亲自传递革命的火种。在一中的学校操坪,王定国两次谢绝了校方提供的轮椅,执意步行前往教学楼,步履依然稳健。

这次回乡,她带上了未曾到过沙田的儿女:“这是我们老家,一起去看看吧。”

故人和煦,难忘音容

2020年6月9日,王定国去世的消息还未经媒体公布。身处长沙的易凤葵,已通过老人的儿女知晓噩耗。当天,他立即赶赴北京,与这位深受尊敬的老者诀别。

1979年,易凤葵曾作为谢觉哉家乡的基层干部,借调至全国政协“谢觉哉文集办公室”,参与谢觉哉文集、日记和传记的编辑、撰写工作。近3年的时间里,他深受时任副组长的王定国赏识,成了王老最为信任的“婆家人”。

“你来自基层,知晓家乡的故事。要有更多付出,来写好谢老的一生。”易凤葵初至北京,便被王定国叫到办公室。当时的易凤葵是籍籍无名的年轻人,王老此举既是嘱托,也是鼓励。

当时,与谢觉哉共过事的老同志大多年事已高,因此对这段史料的挖掘已刻不容缓。王定国夜以继日,为寻找生命的火种,亲自登门拜访老同志,在交谈中将历史抽丝剥茧,精心整理。

王定国虽未上过学,但学识却不浅。易凤葵回忆,当时共有4名成员参与传记撰写,每写成一个部分都要经王定国审定。初稿中,哪处出现错漏、哪处过于繁冗,王老都能精准指出并更正。易凤葵负责的部分,一稿定音,王定国也由此对这位年轻人刮目相看。

几年间,王定国先后整理、出版了《谢觉哉传》《谢觉哉日记》《谢觉哉诗集》《谢觉哉文集》等近500万字,将谢觉哉一生心血的结晶奉献给了党和国家。

在北京工作的3年间,易凤葵得以跟随王定国,学习待人处世之道。据他回忆,王定国的住处几乎称得上是“门庭若市”,不少群众千里迢迢赶到北京,找王老求助。其中,来自宁乡的乡亲,王定国从不拒绝。

“不论来者的诉求是什么,王老都会耐心听完。如果有理有据,她会致信给当地领导,请他们重视解决。如果确无道理,她会好言劝说,没有半点不耐烦。”易凤葵告诉记者,那几年,曾有一位宁乡老粮仓的秦姓男子多次拜访,请求平反恢复名誉。来得多了,王定国像待老朋友一样对他。

“辛苦你又这么远过来,不要着急,吃了饭走吧。”她亲自在小院里张罗碗筷,招呼他和一家人同桌用餐。知晓对方囊中羞涩,还自己掏钱给他安排宾馆,打发他返乡的路费。后来,在王定国的多番了解与周旋下,这名秦姓男子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王定国对宁乡有着深厚而独特的感情,2014年,102岁的王定国特地打电话叫易凤葵赶到北京,协助她起草文件,请求相关部门将何叔衡故居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以扶持偏远乡村的红色旅游发展。

2017年,时年105岁的王定国手书“沙田包子”4字,希望沙田乡亲能将这个品牌做大做强。

“她非常重视宁乡的发展,也很看重这里的乡亲。每次回来,都会给我们和乡邻带一些被缎、特产之类的纪念品。”谢觉哉的曾孙女谢佩玲回忆,2010年回乡时,不少乡亲请求王老题字,她来者不拒,不顾随行人员的阻拦,坚持书写了一个多小时。

谢佩玲的爱人易汉池曾多次为王定国拍摄合影,他说起一个细节:“王老每次回家乡与乡亲拍照都不愿坐着。为了配合照片效果,个子不高的她甚至会踮起脚尖,直到看见我放下相机。”

“见过王老的人,无不感到惋惜与怀念。即便已是高寿,仍不舍她离去。”易凤葵回忆着往事,不时紧闭双眼,几度哽咽。他说,不久前,王定国还曾问途经沙田的一条红色旅游公路。2006年,王定国回到宁乡市时,发现往来沙田极为不便,便向湖南省交通厅提出请求,修建了这条水泥路。

如今,昔日弯弯曲曲的水泥小道再次拓宽,变得笔直平整。两侧绿树繁盛,大小车辆往来自如。若有知情者途经此处,当会回想起故人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