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德绩耀千古 百姓永相传——明代辰溪知县曹行健与锦岩塔的故事

2020-06-27 08:22:2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贺佳 涂德胜 胡永昌 陈秀健] [编辑:潘华]字体:【  
近日,在风光秀美的辰阳古城沅水之滨的锦岩塔文化公园里,一座气势恢弘的七层宝塔——锦岩塔,在全县人民的期盼中恢复重建,竣工落成。这座始建于公元1611年(明万历三十九年)的宝塔,由时任辰溪知县的曹行健倡建。在锦岩塔旁边,原来还有一座“生祠”,是当地百姓为缅怀曹行健所建。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贺佳 通讯员 涂德胜 胡永昌 陈秀健

近日,在风光秀美的辰阳古城沅水之滨的锦岩塔文化公园里,一座气势恢弘的七层宝塔——锦岩塔,在全县人民的期盼中恢复重建,竣工落成。这座始建于公元1611年(明万历三十九年)的宝塔,由时任辰溪知县的曹行健倡建。在锦岩塔旁边,原来还有一座“生祠”,是当地百姓为缅怀曹行健所建。

清康熙年间县志记载“曹行健清廉仁恕,鼎建石城,创造宝塔,并撰县志,兴文教,均平粮亩,诸所兴革,焕然改观。德政甚多,不可阐述……”至今,在辰溪老城一带,“曹公”(辰溪人对曹行健的尊称)的事迹还经常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一塔一祠,成为古城辰阳的千古丰碑,承载着千百年来地方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老百姓代代铭记的历史佳话。

夜宿农家访民情

公元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南京当涂人曹行健调任辰溪知县。曹行健轻车简从,仅带两名家仆赴任。行至离县城15里的沙坪村时,曹行健询问当地百姓,得知只要半个时辰就可以赶到县衙,他决定就在当地农家住下。家仆劝告说:“现在正是五荒六月,农户缺粮,吃的都是荞、薯等杂粮,不如赶到县衙,一切都会好得多。”曹行健听后正色道:“现在农户困难,正是了解民情的时候,他们能吃杂粮,我们就不能吃吗?难道胃肠不同吗?”

曹行健就在农家住下了,并不顾农户的再三推辞交纳了食宿费用。当晚,曹行健走访了沙坪多户农家,了解了部分县情和农业生产以及农田水利情况。后来曹知县夜宿农家、吃粗粮、了解县情民情的事迹传开以后,老百姓都称赞他是一位好官。

下车伊始兴教育

曹行健十分重视文教事业,他认为只有兴文重教才能多出人才,才能开化一个地方的文明,促进一个地方的发展。下车伊始,他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修葺学宫,先后置办30多亩学田,以供儒学学宫的开支,又多方号召地方兴办社学。他还召集本县文化名流,编纂了辰溪县第一部县志,成书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尽管只有八卷,内容不多,却为后来的县志编纂提供了借鉴,标志着辰溪县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史书”,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为激励读书人努力向学,曹行健决定修建文昌阁、锦岩塔,以达到“振兴文运”的目的。由于曹行健大力倡导文教,辰溪兴学重教蔚然成风,10年后,辰溪县同年考中了米助国、余鹍翔两位进士。科举时代,这在边远荒蛮的湘西是多么显赫的成果。

多方筹资筑石城

辰溪县城辰阳地处沅江和锦江的交汇处,原无城墙,为防“蛮民盗寇劫掠县市”,明景泰二年(1451年)知县杭宗道发动百姓修筑了土城,才“民赖以安”。后因发大水,土城墙被洪水冲塌数处,一直无力再修。

曹行健到任第二年四月,洪水暴涨数十丈,多处城墙坍塌,水灌入城,舟行屋上,江边的房屋尽数损毁。曹行健在积极组织救灾后苦思良策,想一劳永逸地将土城改为石城,避免以后的水灾,但又不愿集资扰民劳民。他想了很多办法筹款,后来查到一个多次诉讼都没结果的案子:永乐年间广恩寺向民施田800余亩,时间一久被佃户据为己有,双方打官司却一直没有结果。曹行健秉公断案,将其中的一半田还给寺庙,另一半田充公,与一些被荒置的官地一起变卖,筹得大笔钱款后立即动工修建石城,第二年竣工,修了200余丈长,开城门5座,有城楼两座,其中在中南门城楼题额:云贵锁钥。辰溪县城完成了由土城到石城的蜕变。

著名作家沈从文就在《辰溪的煤》一文中写道“辰溪县的位置恰在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小小石头城临水倚山,建立在河口滩脚崖壁上。在市镇上向西望可以看见远山上一个白塔,尖尖的向透蓝天空矗着。白塔属辰溪县的风水,位置在辰溪县下边一点。”至今,辰溪明代修建石城的城墙和城基依然可见,毁于文革的锦岩塔如今也得以重建。

曹公“生祠”传千古

曹行健在辰溪任职5年间,建城修塔、建坝修井、建桥兴学、浚通河道、课农桑、均粮亩等,做了很多实事好事,凡是有利于地方与民众的事,无不大力兴办,而又绝不扰一户一民。县人感恩之心尤甚,联名写“万民信”寄往京城,高度颂扬其德绩。后曹行健被朝廷擢升雷州府同知,县人闻之,准备万人盛大欢送,以展示民心。曹行健知之,离任时为不扰民,在五更天带着两名家仆,悄悄出县衙,过河往雷州赴任。当县人发觉,曹行健已离县境,对此感慨万千,决定筹资在锦鸡山为他建造生祠(在世立的祠庙),以示尊崇。

县人修曹公生祠,选最好的画匠,画出曹公肖像;请最好的雕匠,按其肖像,雕出惟妙惟肖的曹公金身。曹公祠落成,锦鸡山鞭炮响了几天,川流不息的人群,到此礼拜曹公。这个事例说明辰溪人民对清官的崇拜,对清官有真诚的感情。曹公祠立在锦鸡山,一年四季受到县人的礼拜。不久,曹行健的女儿路过辰溪,参观曹公祠,见其父像栩栩如生,视为珍品,得到邑人的允许后将其带走,之后邑人又复塑如初。

在封建社会为健在的人立祠,实属罕见。辰溪县自西汉高祖二年肇建,到清道光年间已2000多年。而道光《辰溪县志》这样评价:“论者谓辰邑长令宋均而后,吏治当以行健为最。”可见曹行健的历史地位。如今在锦岩塔上,还有曹行健题写的塔铭:“水合两江,塔高七级,锦鸡奋羽,金垣壁立,人文兆兴,闾阎骈集,永斯万年,永奠辰邑。”锦岩塔永远奠基在辰溪大地上,而“为政廉恕,任事勤敏”的曹行健,在辰溪能有生祠,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正如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善卷坛下作》中“道为自然福,名是无穷寿”的诗句,曹行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官廉,为政勤,百姓心中有杆秤,青史留名长铭记。

(根据清康熙、雍正、道光《辰溪县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