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新华社|每一枚古老兔子山简牍都有一个自己的“家”

2020-06-15 14:47:50 [来源:新华网] [作者:阮周围] [编辑:洪晓懿]字体:【
经过清洗、脱色、脱水、修复,将竹简按编号顺序依次放入有机玻璃瓶,此时,诞生于战国至三国时代的每一枚兔子山竹简,仿佛都有了一个自己的“家”。

经过一系列复杂保护过程后,简牍被封装进定制的有机玻璃包装盒里存档保护,用于历史研究和展览。新华社记者阮周围摄

新华社长沙6月14日电(记者 阮周围)经过清洗、脱色、脱水、修复,将竹简按编号顺序依次放入有机玻璃瓶,此时,诞生于战国至三国时代的每一枚兔子山竹简,仿佛都有了一个自己的“家”。

之后,它们将进入恒温恒湿的简牍库房保存。经过简牍整理研究、拍照扫描、文字释读和出版公布简牍资料,一枚枚从井中裹着厚重泥巴出土的兔子山简牍,得以重见天日。

2013年夏天,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益阳市兔子山铁铺岭发掘出土大量简牍,从11口井中出土有字简和无字简共计一万余枚,所跨年代从战国至三国时期,前后跨越500余年。这些简牍以地方官方文书为主,包括司法文书、人口登记、田亩、赋税、官职任免等诸多方面内容。

截至目前,发掘并清洗完成、编号的兔子山简牍有9423枚。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牍保护师刘娜说,简牍出土后,第一次粗清洗花了5年时间,包括清洗泥土、绘图、红外线扫描、拍照等。现在正在进行第二次精细清洗,对于保存程度较好的简牍,从精洗到完成脱水需要花费一个月。

简牍保护师黄仁芳和刘娜工作所在地位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铜官窑研究基地。在工作室里,她们正在进行脱水前的竹简精洗工作。精洗的工具是毛笔,只见一条透明的玻璃条斜放在清洗盆边沿,简牍置于玻璃条上,她们用毛笔轻粘、轻刷、轻点,在保证墨迹不脱落的情况下,去除简牍上的泥垢。

“一枚简牍往往要洗几天,有时候厚重的泥土裹着,并不知道内容和文字在哪,只能小心翼翼地清洗掉泥巴。等到最后字迹完整显露的那一刻,真的很兴奋。”黄仁芳说。

简牍保护师黄仁芳正在工作。新华社记者阮周围摄

兔子山简牍从井中出土后,有的像面条一样脆弱,有的碎裂得厉害,一个字破碎成六、七块。“在处理这些残简的时候,我往往更小心,就连呼吸都怕把它们吹跑。拼接或粘接时要格外细心,甚至要屏住呼吸。”黄仁芳说。

记者看到,清洗后的简牍上,墨迹清晰,文字精美。在经过一系列的复杂保护过程后,它们被封装进定制的有机玻璃包装盒里存档保护,用于历史研究和展览。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兔子山简牍整理工作人员杨先云介绍,当年,兔子山简牍被丢弃到井里,也许因逃避战乱,或者是销毁清空。现在看来,这些地方官方文书作为古代军事、民俗、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社会方方面面的第一手材料,真实准确地展示了历史,也能体现当时的国家社会变迁。出土的2万余件各类文物和简牍一起,对建立湖南地区东周至六朝时代的考古学年代序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捆捆阅尽沧桑的简牍,记录着风云激荡的历史。如今,根据每一片简牍的不同纹理、笔画,简牍保护师用手工还原和保护它们,这些简牍资料得以长期保存流传下去。

“我始终把文物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沉下心细心照顾。作为文物保护师,保护简牍直至最后亲手包装、完好送入库房保存,是最有成就感的事。”刘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