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光明网|绘出十八洞村的暖心画面

2020-06-15 09:43:4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王奋英] [编辑:周泽中]字体:【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系着千千万万百姓的福祉。在选择扶贫题材创作的那一刻,我明白这与我的童年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也是一直深藏于自己潜意识中的愿望。

【扶贫艺话】

作者:王奋英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系着千千万万百姓的福祉。在选择扶贫题材创作的那一刻,我明白这与我的童年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也是一直深藏于自己潜意识中的愿望。我的父亲王芝强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他一生致力于脱贫攻坚与青年人才的培养,对农村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生前常常深入偏远贫困地区调研,全身心投入工作,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每当忆起往昔父亲与乡亲们一起奋战脱贫攻坚的岁月,那些画面仍历历在目。

创作扶贫题材是我内心的渴望

2017年10月,我被文化部主办的“中国美术学院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研究班”录取,我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选题进行水墨人物创作。

作为土生土长的湖湘美术工作者,我经常赴湘西写生与考察,大学时代曾由王金石老师带队到矮寨、德夯写生,深切感受到了苗族人民的淳朴、善良与勤劳。由于湘西偏远的地理位置、多灾多难的历史、积贫积弱的生活,它的脱贫之路走得格外漫长和艰难。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在这里他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随后,村里决定,先从精准识别开始,首先摸索出“七步法”标准,把困难户识别权交给同村父老乡亲,以确保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这也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了重要经验。

2018年2月初,高速路处处结冰,我驱车辗转7个多小时到达十八洞村梨子寨采风。梨子寨地处山顶,青山环抱、家家户户红灯笼高挂,身着五彩刺绣深衣的苗女三五成群,欢声笑语。我用心观察与写生,真实感受到精准扶贫后的苗寨与5年前文献图片有了很大变化。如何直面、挖掘与发现,用水墨语言来再现这片深沉热土的变化,是我创作扶贫题材的内心渴望。

党史专家刘金田老师建议我可将创作视角转向对精准扶贫实施过程的首要任务——精准识别的关注,比如再现村民代表大会现场评选、张榜公示等场景。这让我豁然开朗,找到了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导向进行创作的关键。

十八洞村由四个自然寨组成,梨子寨的108户村民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精准扶贫战略提出后的第二年春天,村支书及扶贫队长等工作人员认真组织召开了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评议会,参加的村民代表约30人。创作的难点在于如何从村民代表大会入手,突出精准扶贫主题,把抽象命题转化为具体生动的画面。然而,我前期收集的素材场景不太入画。此时,孙景刚老师提议我学习贺友直老先生的连环画《山乡巨变》。一直画水墨都市题材的我,被贺老作品中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所感染,如身临其境,深受启发。由此,我多次深入湘西采风,走村口、入农户、赶集市,以水墨写生、铅笔速写及摄影方式,捕捉生活中村民的生动形象,积累创作素材。

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中国画) 王奋英

铅笔速写之一

线形素描之一

水墨人物速写之一

水墨速写之一

水墨速写之二

走村入户绘出真情

为加强创作感受,我在花垣县文广新局懂苗语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深扎梨子寨及周边扶贫点的苗族老乡家走访。苗屋光线较暗,刷了桐油的黑木板墙结实整洁,在访谈中,石拔专和龙德成老人与我说起,家里过去都没有自来水,冬季天寒地冻只能穿着单薄衣裳从山脚下一步一步艰难担水上来,家徒四壁,木屋四处漏风漏雨,从未出山远行,总书记到来后,现在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人们眼泛泪花,脸上绽开了幸福朴实的笑容,令我深受感动。多次走访过程中,我亲眼看到了村里扶贫干部为脱贫攻坚日渐熬白的头发,见证了国家扶贫政策给乡亲们生活带来的切实改变,也感受到了村民们对扶贫工作的真心拥护和对实现小康梦的殷切期盼,从心灵深处感悟到创作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与使命感。

随后,创作构图确定以苗屋内常见的木板墙为背景,采用平放的“葫芦”形态多人物群像组合,通过人物之间高低错落、呼应顾盼与疏密形成节奏与韵律,营造一种祥和、流动的苗乡音乐意境氛围。十八洞村精准识别公示会是在春季,屋内场景如何体现季节,颇费思量。我尝试描绘窗外三两只飞燕、精美的五彩花鸟苗绣、背篓里的春笋与蘑菇、茶碗里的新茶等符号,呈现春天气息。通过基层扶贫干部与苗族父老乡亲围坐一起拉家常、淳朴谈笑,及苗屋里挂着的红辣椒、结实的玉米、吉祥凤鸟图案的蓝印花布,硕大的苗鼓、背篓里的娃儿等元素,表现湘西质朴的风土人情。通过反映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下,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让村民们自主投票评选,把真正的贫困户识别出来,帮助需要帮扶的村民,表达苗族人民对脱贫致富美好生活的憧憬,传递“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创作主题。

依据专家们的宝贵意见,我最终定格画心为2.4米×4.5米。对不同老人、小孩的五官神韵、年龄特征的把握,屋内各物件结构、质感的表现,及苗绣、蓝印花布的细节特点,我反复推敲,用心刻画。画中人物形象多取自十八洞村参加座谈的村民原型,如何生动自然地重新组合到画面?何红舟老师建议我请同学做模特,现场调整多人物组合动态关系,经过努力,终于对人物之间的透视与衣纹有了较准确的把握。原草图靠近木柱右侧的老者,我经再三斟酌,修改为一位侧过头慈目相看的苗族阿婆,使画面更显温馨,人物构图形成三组大的团块,更增强了画面人物组合大主线构图的韵律与节奏。

反复推敲中领悟“深扎”的真谛

意笔线描阶段,我尝试将多年探索的水痕描水墨语言,兼工带写,进行主题性创作实践。水痕描,是运用宿墨,中锋行笔,体悟如锥画沙、如屋漏痕的力度与拙重,以点入线、点线结合的现代线描表现形式,在提按顿挫间,追求笔断意连、气韵生动。此次巨幅创作,需将大羊毛毡覆于地面,人俯身或盘坐生宣纸上勾勒墨稿,举重若轻。同时,运用积墨法,一遍遍皴擦、点染,强调皴法笔触对画面质感、量感、空间感的塑造与表现力。

笔墨与设色,保留传统水墨为上的思想,并结合西画色彩冷暖关系的表现。十八洞村苗服,多纯黑、深灰、本白、深蓝或条纹土布制作,无论男女均包黑色头帕。男装朴素,为对襟上衣。女服是圆领右衽上衣,衣襟、袖口、裤腿处搭配五彩精美苗绣,层次分明。苗寨木屋一般涂上桐油防虫防蛀,色重沉稳。木窗开得不大,但通风透气。火塘旁,是苗族做手工活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屋内整体光线偏暗。由此,画面整体明确以水墨为主的质朴基调,辅以随类赋彩,亦结合油画色彩冷暖关系,将宿墨、玄宗墨、松烟墨、广告黑及各类矿物质、植物颜料等画材综合运用,使画面墨色呈现微妙的冷暖变化与节奏。全山石老师言,无论油画还是国画,画面黑白灰的整体关系都很重要。于是,我思考画面主体人物的肤色、苗服、银饰与环境在主色调统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冷暖、明度、纯度的对比关系,使画面层次日趋明快。同时,探索将苗鼓、辣椒、苗绣花朵、橘子等南方元素,绘成深深浅浅、大大小小的红,在画面形成跳跃呼应的节奏,烘托会议场景温暖的氛围。我反复推敲生活中孩童眼睛比例的合适大小及脸部轮廓特点,细心调整完善。画面窗口的留白处,亦降低明度,使画面整体协调。最后,探索刷涂数次骨胶的方法,进行固色,让画面黑白灰关系更为分明,整幅水墨逐渐层次丰富、沉稳厚重。

水墨人物《暖心》主题性创作历经艰辛,让我在思想上更深层次地领悟到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向人民学习的真谛。创作入选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及中国美术馆《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作为湖湘美术工作者,我愿意用手中的画笔,去记录、去再现扶贫过程中各个温暖的瞬间,呼吁更多人的关注并积极投身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来。

目前,我正延续“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下一个主题创作《精准扶贫暖苗乡》组画,已完成构思、调研、写生与初稿,主要表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过程,如“让妈妈回家”苗绣产业与猕猴桃产业扶贫等题材,通过对特困苗村扶贫攻坚的真实描绘,反映中国人民与贫困相抗争,凝心聚力脱贫攻坚的历史画卷。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14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