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滨
一个曾经出山只能翻山越岭、肩挑手提的偏远山村;一个昌江河穿村而过却喝不上放心水的地方;一块曾靠卖柴贩碳补贴家用的贫瘠土地。近年却似涅槃重生,从过去的信访村到现在的基层治理先进;从过去的象征贫困的“烂岭”到现在的美丽如画的“雁影”。在平江县梅仙镇雁影村的村民眼中,究竟发生了哪些蝶变呢?
(大山深处的雁影村)
老村干部眼里的山乡巨变
四月的平江,处处散发着清幽的草木芳香,沿着一条依山蜿蜒的水泥路,记者来到了群山簇拥的雁影村,在白墙蓝瓦飞檐翘角的村部,见到了60多岁的老村干部老张。
雁影村以前叫烂岭,地形偏僻,山多田少,交通闭塞,“一洞又一坳,十问九不要”“一尖搭二岩,神仙请不来”。这是从前在雁影村老百姓中流传的口头禅。
“以前我们村是真的苦,老百姓说的很贴切:前抵山,后抵磡,餐餐一只茴丝罐。”一见面,老张就跟记者聊了起来,“那时到南江镇上买个东西,都得翻山越岭,靠肩挑手提。一到下雨,到处都是泥一脚水一脚的,烂岭就是这样叫出来的。”
老张在村上干了十几年,讲起现在的变化如数家珍,“现在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水泥路通了,自来水有了,路灯亮了,夜里串门不需要电筒,到处是雪白的灯,雪亮的路。”老人的声音很高亢,“特别是贫困户得到了政策的照顾,都有了住房,有的兜底,有的拿低保,生病也有保障,基本都吃穿不愁了。”
他说变化更大的是,拿掉贫困帽子后,村民的精神面貌都变了。“一到晚上,路灯下都会聚着一群群跳舞的人,生活改善了,没有了后顾之忧,不再像以前愁眉苦脸,大家都把日子过得欢天喜地。”
“以前的路只有拖拉机才勉勉强强可以走,现在到处通了水泥路,老百姓买车的也多了,光去年全村就新增了15辆小汽车。”老张觉得,小汽车这种现代化的东西都进村了,雁影还蕴藏着更大的生机。
记者了解到,自2017年扶贫队进驻以后,雁影村迎来蜕变:水渠、堰坝、山塘、水库等农田水利建设已全面修复;山羊、土猪、鸡等产业扶持逐步见效;自来水入户、安置点建设等十多项民生实事相继落地,村民获得感增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修复完好的水库)
张一峰的十年新居梦
张一峰的照相馆位于梅仙集镇街上,照相馆不大,陈列显得比较拥挤,但对从小就有摄影梦想的他来说,这已经足够了,“照相馆虽然不大,但解决了我一家的生活问题,如果不是中华保险公司李文胜等支持我拿到扶贫贷款,根本开不起。”
与摄影梦一并伴随着张一峰的,是他充满了心酸记忆的住房梦。
10年前,张一峰在《新浪网》“我向总理说句话”的栏目里曾留言道:“我想有间房”。10年后,他梦想成真了——2018年年底,他抽到了梅仙镇钟家安置小区C栋一套房。“我感觉一家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60年代出生的张一峰曾当过代课老师,做过乡办企业化验员,1989年在车间不慎将胸部锁骨打碎,无法负重,从此,张一峰无奈开始了他的漂泊人生。
“1992年下岗后,租住在梅仙花地坪的一个农户家里,开了一个小店。那时候,市场并不景气,加上资金不足,店面又小,赚取的收入仅能糊口。1995年10月,由于房东要房,我们又租了原梅仙林业站铺面,在公路边摆了个地摊。”
2004年,林业站铺面出售,张一峰一家又被迫搬离,租住在林业站对面的私人铺面。这是一个仅有25个平方米的铺面。“我们仍然开个小店,赚取微薄的利润养家糊口。我们一家四口挤在这25个平方中,狭窄的场所,挤满了日常便当,辛酸无以言表。”
他说,因为没有房子,在2004年到2018年这十几年间,是他人生最为低落的时候。
“有很多次,只要有人来串门,孩子们就只能坐在椅子上打瞌睡,等客人走了才搭个临时铺给他们睡,再在地上铺张尼龙纸,搭个地铺我们夫妻睡。有时房东逼着我们搬走,甚至冷嘲热讽,我们说尽好话,硬着头皮不搬,这些委屈,只有我们这些没房的人才知道。”
张一峰回忆,搬家那一夜夫妇俩一宿未眠,50多岁的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尽管只有70平方米,但对我们来说,这已是一个宽敞明亮的幸福新世界。”
在雁影村,有61户像张一峰一样的家庭通过易地搬迁或修缮加固住进了新家,至此,全村实现安居梦。
(整洁规范的安置房)
贫困村里的大学生们
沈美莲的家建在昌江河畔,这位看起来有点腼腆的姑娘目前在湖南外贸职业学院读大二。6岁时,她父亲因癌症去世,母亲随后改嫁,十多年来,沈美莲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沈美莲说,小时候,她想当演员,对文艺非常感兴趣,尤其喜欢追青春剧。“以前只能去别人家看,那时信号不好,图像也不清晰,频道只有十几个。”
2019年寒假,沈美莲放假回家,突然发现家里摆了一个很大的高清电视机,爷爷告诉她,这都是扶贫政策带来的好处,“当时我打心里开心,终于可以在家追剧了。”说起这事,她笑得很灿烂。
记者心里有些苦涩,尽管她一家3口仍然拿低保,生活并不宽裕,但年轻的她,依然追求着青春该有的样子。“如果没有精准扶贫政策,我可能读完初中就外出打工了,靠爷爷奶奶,根本不可能读大学,”沈美莲告诉记者,“爷爷告诉我,县畜牧水产农机事务中心的朱主任常来我家走访,说读书能改变命运,一定会齐心把我送出来。”她还很感谢当地一些社会公益组织对她的援助,“我会传递这种爱心的,将来我也会是他们中的一员。”
在雁影村5组,记者见到了在湖南工学院读大四的王欣欣,她一头短发,显得很干练。过两天,她就要去县城一家企业实习。
王欣欣说以前读书很苦。“大约7岁左右,我去走亲戚,看到亲戚家跟我一样的孩子在看《鲁宾逊漂流记》,我感觉很新奇,又特别羡慕,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课外书这个东西,家里苦,有书读就不错了,家里怎么会买这种书给我啊?”王欣欣回忆,“读初一的时候,我还用着读小学剩的本子,是那种纸质特别不好的本子,没写几页就坏掉的,但是没写完总舍不得扔。”
王欣欣清楚的记得,扶贫队进驻那年她读大一,贷款交完学费后,她每天得为生活费担忧。一天,她突然接到一条短信——她的银行卡里汇入了一万元钱,当时她很诧异,赶紧给家里打电话,父亲告诉她,应该是艾县长给筹的助学金。
“艾县长就是平江县副县长艾志军,他是我们村的县级联点干部,经常到村里来,村民们都叫他艾县长。”陪同采访的扶贫队队长余称兴向记者解释。
“每次艾县长来我家,就会鼓励爸爸勇敢面对困难,要对未来有信心,并分析说我们是一个有希望的家庭。”王欣欣说,“现在我快毕业了,有能力改变家庭生活状况了。”
有人统计,2017年前,雁影村仅有6位大学生走出大山,而就在仅几年,全村就有31人考上大学,其中14名已就业,开始反哺家乡。
这个变化源于扶贫助学的力度加大,村民的送读热情也随之高涨。据了解,仅2019年秋季,全村发放的精准助学金额达66499元,惠及158名贫困学子。
一条泥泞的山路,不仅仅阻碍着人们的脚步,也禁锢了人们的心灵。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雁影的明天,就如眼前那郁郁葱葱的树林,正焕发着盎然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