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亲爱的孩子:你的拔节生长,春天听见了

2020-03-13 07:39:2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肖欣 李婷婷] [编辑:潘华]字体:【  
精神拔节,心灵成长。对于家有医者的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积蓄热量、向上生长的人生之春。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肖欣 李婷婷

3月8日晚,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大学生罗博涵没能和父亲罗征通上视频。罗征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神经外科专家,也是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这天他上晚班,抽不出时间与儿子视频。他和130名队友在武汉战“疫”正好“满月”。上一次视频时看到父亲出发前剪的头发、剃的胡子都长出来了,博涵有点心痛——父亲是这一拨北上医疗队队员里年纪最大的“老兵”。

3月5日,惊蛰。爱画画的13岁少女王雅馨,给老爸王立志和他的同事们画了一幅春天的图画。王立志是岳阳市二人民医院胸心乳甲外科副主任,是首批赴君山定点医院抗疫医疗队的队员。春天到了,窗前的玉兰都开花了,但老爸还没有回过家。

庚子年的春天,城市寂静、街道空荡……这是孩子们从未想到、不曾遇见的春天。以往在校园琅琅书声中放飞春光的读书郎,此刻正度着一个漫长而特别的假期。

但一堂他们人生中不可忘却的生命大课,正在天地人间开讲。

责任,担当,家国,传承……不再是孩子们书本上的“大词”。从逆行出征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们的身影里,孩子们读懂了许多……

精神拔节,心灵成长。对于家有医者的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积蓄热量、向上生长的人生之春。

父亲给我上了“22个春秋里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

大一时的罗博涵在做医学实验。

1

“爸爸要去武汉了,预计明天下午出发。”

2月7日晚上8点多,正在看书的罗博涵听到父亲这句话,差点跳起来。明天?!危险吗?父亲曾说,他在武汉当医生的几位同学都感染了……

从未有过的紧张感攫住了博涵的心。

“别担心,等我回来。”罗征笑着安慰儿子,又轻声说:“希望看到一个更好的你。”

博涵懂父亲的意思。前几天因为玩电游,父亲“凶”了他。虽然已是大四,但他每天学习的弦还是绷得紧紧的,好不容易假期里玩了几次电游,父亲却总念叨“要在别人玩的时候努力”。那天看到自己又在玩游戏,父亲朝他吼:“你不是笨鸟,但只有不断飞才能进步!”

博涵真想说,爸,放心!我不会给罗家人丢脸!

“是有什么话要跟我说吗?”父亲问。但博涵只是默默坐着。当着父亲的面,博涵说不出这些。

深夜,博涵辗转反侧,脑子里都是父亲的身影。

从小,父亲就是他心目中最神气的人,他常穿着父亲的白大褂,给家里的玩具“做手术”。别人问他将来干什么,他总是说:医生。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他唯一填的志愿就是湘雅医学院。现在他已是精神病学专业的医学生,但不知不觉中父亲已“老”了。有天早上他和父亲一起走路去医院,父亲第一次跟他说:“走慢点,我都赶不上你的趟了。”

博涵没想到,疫情一暴发,父亲大年二十九就交了请战书。其中的一个理由让自己差点泪目:“我儿子也是学医的,我要用实际行动教会他比任何专业课更重要的东西——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博涵再也睡不着,白天没有说出来的话一股脑涌上心头。他急匆匆地写着,敬佩、担心、焦虑……各种情绪挤压过来,凌晨3点多,他再也写不下去。第二天一大早,他接着写完信,发了朋友圈,又拿着列好的物品单子冲到小区门口的超市,扫了一堆饼干、巧克力、纸巾……

回到家,博涵把家里备着的所有纱布、棉签、抗病毒药甚至创可贴、输液贴,全翻了出来,塞进父亲的行李箱。想起同学提醒要带吸汗的T恤衫穿在防护服里面,可父亲平时上班都是穿衬衣,他又急忙拿了几件自己的T恤塞进了箱子。

上午,罗征到医院进行集中培训,忙碌的间隙,他看到了儿子在朋友圈发的信,点了一个赞,也来不及多想。没想到,不少同事跟他说:“罗老师,看到你儿子写的家书了,好感动。”罗征这才细看了好几遍,心里热热的:哎,这小子,还有点觉悟。交了请战书后,他也曾问过儿子:“不久的将来你也是医生,你愿意奔赴武汉吗?”儿子毫不犹豫大声答道:“愿意!”这也让他颇为欣慰。

直到快出发,罗征才抽空给83岁的母亲打了一个电话。母亲曾任湖南中医附属医院的护士长,要他注意自我防护,又说了一声:一定要去吗?罗征说:“当年防治血吸虫,您也是医疗队的一员呢。我的选择,也是向您和父亲学的。我也要为我的学生和儿子做个榜样,为他们留下一点精神财富。”

罗征的父亲是湘雅医学院教人体解剖学的老师。他记得3岁时,有天晚上母亲在医院值班,父亲要去上课,只好把他一个人放在解剖教室外面玩。那时,父亲要跑到偏远的地方去寻找合适的遗体,还要自己动手制作标本。当时普遍使用福尔马林,后来才发现是一级致癌物。罗征的父亲,因肺癌去世。

什么是医者的责任与担当?罗征的父母给儿子上了第一堂课。

现在,轮到罗征给儿子上课了。

2

2月8日下午,正在医院见习的博涵穿着白大褂去送父亲。临走时,博涵紧紧地拥抱父亲。罗征轻声说:“随着时间慢慢过去,你就成了我。”

罗征所在的医疗队,负责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8栋8楼西区。这是父亲的“战场”,也是博涵的“课堂”。紧张的工作空隙里,罗征不时给儿子发回战报,取名叫《武汉故事——“B8西”人物剪影》,全是身边战友、患者和平凡人的细节:“一个大男人,却擎着一枝玫瑰在护士站泣不成声,话语期间数度哽咽,因为——今天,他出院了”……

每天晚上,博涵都要和父亲视频聊上几句才安心。“注意防护好自己”,视频最后,博涵都会这样说。每一篇父亲发来的文章,他都细心地收藏在电脑里。这是从医30多年的父亲,恪守当年医学生誓言的实际行动。

博涵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握拳宣誓的情景。新生军训的典礼上,全校8800多名新生整齐地在操场上坐着,医学院在最中间的位置。宣誓时,医学院的学生全体起立,庄严地举起右拳,其他学院学生的目光齐刷刷投向他们,博涵感到自己的声音激动到有些颤抖: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

博涵也没想到自己写给父亲的家书传播这么广,还成了一所小学的网课教学内容。

3月6日,博涵收到了湖南文艺出版社寄来的《你信大爱我信你·潇湘家书抗疫篇》一书。他写给父亲的信收录在其中。这本书他准备慢慢读,怕自己一次性读完情感会“脱水”。“我会好好珍藏它。”博涵说,“这不仅是我的家庭回忆,也是中国医疗界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更是整个中国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最好见证。父亲奔赴武汉的故事,这背后的职业精神、时代精神定然影响后代一生的轨迹。”

在书中,他读到了几封中学生写给医生父母的家书。博涵深为立志学医的小弟小妹们感动,也给他们写下了一封特别的书信:“欢迎这样的你,加入医学的行列,并肩作战。”(见本期湘江周刊“悦读”版)

2月24日,学校开始上网课。从早8点到晚上近10点,课后消化到凌晨近2点,博涵又进入了医学生日常的“苦逼模式”。书桌旁摆了用来提神的咖啡,还有一大壶泡得浓浓的茶。只是眼睛太累,有时上完一天课,看手机屏幕的小字会有点模糊。

博涵身后的书柜里,几十本他背过的医学教材书占满了三格。书柜上方,是《笑傲江湖》《天龙八部》等父亲喜爱的金庸小说。博涵想,有空他也要读读金庸,以后和父亲聊天就有新话题了。以往除了医学,父子俩不太聊其他,“对病人要负责任”,则是父亲的口头禅。

博涵没有问过父亲的归期。他默默地等着那一天。他要再给父亲一个紧紧的拥抱,还要斟一壶老酒,和父亲一起喝它个“天地颠倒”,敬他们敬重的职业,敬他们敬畏的生命,敬父亲给他上了“22个春秋里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

“姐姐放心,我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小舅舅’了”

3月10日,益阳赫山万源学校1503班的曹宸宇,收到了一份2月21日的湖南日报。他写给姐姐的家书,刊发在这一期的《湘江·湘韵》。

1

2月11日上午,10岁的曹宸宇听见妈妈接通表姐李芳电话那一刻,隐隐感觉,即将发生的事情,似乎与以往有些不同。

妈妈告诉他,表姐接到医院护士长的通知,要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出征武汉,即刻出发。“你姐夫在长沙工作,家里两个小孩没人照看,宸宇,这段时间,我们一起照顾两个小外甥好不好?”

很多天来,妈妈不允许自己出门,说外面有病毒。宸宇知道,武汉更严重,作为益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一名主管护师,姐姐去一线作战会不会有危险?他想起妈妈曾经跟他说,他出生那年,姐姐刚参加工作,他即将出生时,是姐姐一直在医院帮忙照顾、护理,迎接他的新生。“你和芳芳表姐有着很特别的姐弟缘分呢!”妈妈总是这样说。他突然有点害怕起来。妈妈安慰他:“别怕,姐姐肯定会做好防护,不会有事的。”宸宇点点头:“姐姐去照顾病人,我们帮她照顾小孩。”

他跑进房间,把玩具箱拖出来,挑出一些他平常最喜欢的玩具,小手枪、电动车、电动飞机、变形金刚等,还有一套益智拼装玩具;又跑到书架前,精心挑选了几本小人书。“他们应该喜欢这些,妈妈,我们现在就过去吧。”

小外甥一个5岁半,一个即将4岁。姐姐在武汉的日子,宸宇想充当起“小小男子汉”的角色,虽然自己比他们大不了多少,两个小宝贝也总是改不了口爱喊他“哥哥”,但他觉得,此刻比以往任何时候,自己都应该做好一名合格的“小舅舅”。

一个星期过去,宸宇格外想念在武汉的表姐。2月18日,他提起笔,给姐姐写了一封信。“我已为两个小外甥带来了我最爱的玩具和小人书,姐姐,你放心吧,家里一切有我们。”

“灾难突然来临,目睹这么多的白衣战士舍小家顾大家,毫不犹豫地出征湖北抗疫一线,那些生死誓言,那些鲜红手印,那些光头,那些逆行的背影……让年少的我更能悟到什么是责任担当,什么是家国情怀!此时的我在家更应该好好学习。”他在信中这样写。

2

妈妈把他写的信,拍给了远在武汉的李芳。她正好准备去医院上班,看见弟弟手写的家书:“看得出来,他是一笔写下的,没有打草稿,上面还有修改涂抹的地方……我当时就流泪了。”从医院回来,她给弟弟回了一封短信:“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此次在一线抗疫,姐姐也有一些体会想分享给你——要有一颗梦想的心,要有一颗感恩的心,遇到逆境能迎难而上,要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希望在你往后的学习和生活里,能锻造、拥有这‘三心’。”

通过电视上的新闻,宸宇知道疫情在武汉有多严重,他跟两个小外甥说:“你们的妈妈真了不起。”在他的印象中,姐姐无论做什么事,都特别用功。“她没有驾照,每天都坐公交去上班,但她每天都会在包里放一本书,在公交车上看,不浪费一点时间。”宸宇说,姐姐还特别会做笔记,字也写得好。她看过的那些书里,笔记做得密密麻麻,又工工整整。

与小外甥相处的日子,宸宇确实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个真正的“小舅舅”了。4、5岁,正是男孩子最调皮的时候,两个小宝贝也一样。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宸宇每天陪他们玩玩具、滑冰车,在家里搭建了临时“篮球场”——把小篮筐架在客厅里,教他们打球、投篮。除此之外,他还要“以身作则”,想起那么爱读书的姐姐,他对妈妈说:“妈妈,我希望将来长大后,也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一定要向姐姐学习。”

他带两个“小捣蛋”读小人书,自己也在出不了门的日子里疯狂读书,《呼兰河传》《海底两万里》《少年读史记》……“两个月里,我读了20多本书。”

疫情期间,学校开不了课,他通过网络直播课自学“大师英语”。他还在家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学着朗诵,并要妈妈录成视频,拍给姐姐看。

2月24日,小外甥过4岁生日,宸宇又挑选了一些玩具和小人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并亲自为小外甥挑选卡通蛋糕。收到礼物、吃着蛋糕的小外甥兴奋地喊:“谢谢哥哥!”宸宇心里想:我可是小舅舅呢!

吹蜡烛前,小外甥许下了生日愿望。此刻,宸宇也有他的愿望:“希望这场疫情快点过去,姐姐平安回家,我也想早日回到久违的校园。”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他长大了!

“老爸,你喜欢我画的画吗?我做的蛋糕好吃吗?”

3月11日,岳阳市弘毅新华中学学生王雅馨,完成了送给父亲和他同事们的画作《龙猫》。

1

铺上纸,备好水彩,无数个画面在王雅馨的脑子里频闪:专注研究手术视频的老爸,买到最新医学书籍激动不已的老爸,埋头冷静分析解剖图的老爸,偶尔下厨手忙脚乱的老爸……最后,这些闪动不定的镜头,定格在了老爸走进手术室时坚毅的背影上。

很快,她脑子里的这帧画面,在白纸上显形。如果不是肩背上那行还透着稚气的字——“逆行者”,你不会想到这幅画出自一个13岁小姑娘的手。

“画着画着,我就更想念老爸了。”她请妈妈将画拍成照片,发给正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爸爸——岳阳市二人民医院胸心乳甲外科副主任王立志。她期待看到老爸惊喜的表情,期待听到他的夸奖。但那天晚上,她没有等到老爸的回复。第二天一早,妈妈告诉她,老爸很晚才发来消息,这会儿又给新冠肺炎病人做手术去了。

王雅馨的期待变成了担心。既担心病人的安危,又担心老爸被感染。妈妈安慰她:“放心,医生们的防护很严密,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可她细心地发现,老妈的眼角也红红的……

想起半个月前,她也这样安慰过妈妈。1月26日,大年初二,老爸突然对母女俩说,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医院新冠肺炎救治预备队,只要一来通知,他就要上“战场”,很可能要出征武汉。

她心里一惊,没完全缓过神来,出征意味着什么?如果老爸去武汉会怎样?她听到妈妈“嗖”地一声站起来,说:“这么大的事怎么不跟我们商量一下就做了决定?”妈妈有点生气,但她知道,更多的是担心。

老爸没有多说什么,只说了“放心吧,我们是医生,知道怎么做好防护”。王雅馨也没有说什么。等妈妈起身离开后,她对父亲说:“老爸,我理解你,现在是病人最需要你们的时候,我支持你的决定。”接下来,她还说了一句深入到父亲心里的话:“我会去跟老妈好好说说的。老爸,我为你骄傲。”

2月4日,作为首批医疗队员,王立志奔赴岳阳新冠肺炎防控的最前沿阵地——定点救治的君山医院。一到“战场”,就进入了紧张的“作战”状态,每天轮岗后才能抽出一点时间和妻子、女儿发微信、通电话,报个平安。

第一天,完成高度紧张的工作,脱下防护服,换好衣服,已是深夜了。打开手机,他看见妻子的对话框里有一幅画。画面上,是他穿着绿色防护服、戴着防护帽,走进手术室的背影,背上还有一行字——“逆行者”,左上角是女儿的签名。

他想马上给女儿打电话,但他知道,这个时候女儿已进入梦乡了。他把画发到了朋友圈。“这幅画我觉得是有深意的。她画我的背影,代表她站在我的身后支持我,而我面对的却是病魔。”王立志说,“它也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

不能及时跟父亲交流的日子,王雅馨只能通过平日里几乎不会用到的方式,去表达她对父亲的情感。比如写信。2月8日,她又给父亲写了封短信。她说:

“亲爱的爸爸,今天是元宵节。作为医生的女儿,我早习惯没有你和我们一起过节。但是今天我和妈妈特别想念你,你是否也想我们呢?”

“爸爸,请一定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等你平安归来,我们再一起去王家河跑步,一起去千亩湖骑行。说好了今年要带我去云南,要说话算话哦!”

王立志没忍住眼泪。在他眼里,女儿一直是那个长不大的小宝贝,是做事有点拖拉、时常犯点小毛病的小小姑娘,是他捧在手心怕化了的掌上明珠。“我从来没有想到,女儿会对我说这样的话。我只是做了医生该做的事。让我欣慰的是,我家小姑娘长大了。”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王立志平日里跟女儿相处的时间并不多。“都是妈妈照顾她的生活,辅导她的学习。我们其实很少交流。但我没想到她竟然这样理解我,让我真的很感慨。”王立志说。

2

13岁之前,小雅馨有过诸多梦想。但她心里最闪光的两个,一是画家,一是牙医。她爱画画,心里的想法、情绪可以用线条和颜色表达。但为什么想当牙医呢?“老爸是医生,我也常想以后是不是可以当医生。有一次看见一个牙医的工作,我觉得特别有趣。”

13岁,是刚刚跨入“小小少年”的年龄,也是性格、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没法时时守护在女儿身边,王立志想用更加“身体力行”的方式教育女儿。“我对女儿从来没有过多的要求,也从不对她说以后一定要考清华、北大之类。我觉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最重要的。”他一直相信,身教大于言传,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给女儿最好的榜样。

“爸爸在一线抗疫的这段日子,我也感受到了什么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想,他是在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要尽责,要有大局观。爸爸一直是这样做的,我为他骄傲。”雅馨说。

一个多月里,让雅馨最期待的,就是吃晚饭的时间。“因为一般吃晚饭的时候,老爸就会发个视频问候一下我们。”妈妈邓玉昆说,一开始有点生气他没跟我们商量就要去“前线”,但现在更多的是嫉妒呀,父亲在她心目中的形象这么高大呀!没想到她是那样仰望着她的父亲。

从未下过厨的王雅馨,在老爸抗疫的一个多月里学着做了几次点心。可口的蛋糕,香脆的小饼,通过王立志的同事,送至他在医院的休息室。吃着蛋糕,他觉得心里也甜腻腻的:“家有贴心小棉袄,真的很开心。”

惊蛰那天,窗外的玉兰、樱花都开了。可是,爸爸和他的同事们,到现在没有回过家,没有出门看看这些美丽的花朵。雅馨拿起画笔,脑子里闪出的,是动画片《龙猫》里的场景:小女孩穿越树洞,跌进花鸟的“天堂”,代表自然之力的龙猫,正从梦乡中醒来……她将这个记忆里的美好画面画了下来,想献给爸爸和所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希望他们能尽快走出病房,拥抱这个温暖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