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宗街:还可以记住原本的样子多久

2020-01-19 09:40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溪客] [编辑:洪晓懿]
字体:【

老街的时尚涂鸦,融合了国际与现代气质。

街上巷子里的石头契约,见证着往昔岁月的归属。

群胜里16号,老街的居民,依然在这里悠闲生活。

曾经有一位非常严格与挑剔的摄影老师,他建议我去拍那些即将消逝的老街,我于是选了长沙仅存的三大麻石路之一的潮宗街。他说,现在才去拍,对于一条拆迁有些日子的老街来说,已经不是最好的时候。但我觉得,还不是最坏的时候。能去努力行动,就不是最晚的时候和最坏的时机。躺在硬盘里的那些照片,几年来一直在发出声音,我觉得潮宗街一直在略带忧伤却十分平静地问我:“你还可以记得我多久?”我很欣慰,我当时没有因为遗憾没有见到和记录它最美的样子就放弃了,我努力了,我拍下和拥有了我所能拥有的它那时的样子。

街的名字由麻石路上的脚夫改写

当我走在潮宗街街头时,我总在想象这条原来叫“朝宗街”的马路上,那麻石路上奔走扛着米的人和挑水的人,他们忙着生计时,会用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怎样的话相互打招呼。在这条出潮宗门达湘江河运码头的必经之道上,曾是米业、堆栈业的集中之地,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德安、怡华、勤业、利隆、大中等是曾经有名的老字号,而如今永丰米厂、恒丰粮栈等仍旧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除了米业,挑河水也是居住在这条街的市民最早的营生之一。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公贵族权倾一时试图万事景仰的江山,也会被民众的日常生活印象逐渐叠加以至改变。有一说朝宗门是朝拜祖宗之意,城门最初朝向,极有可能就是如今在湘江对岸的西汉长沙王的陵墓。那些日常挑水沿街售卖的脚夫,和米店米厂粮栈的伙计一起,用勤奋的脚步把脚下每一块麻石的边缘磨得圆润而光滑,而且让临城门朝宗门而得名的“朝宗街”浸满了应该掺杂了不少汗水的挑洒的水,变成了“潮宗街”。

是写满故事的长沙老街

走在潮宗街上,看见韩国人远比其他街道更频繁,而且他们都带着朝圣的虔诚目光。大概是这里有一栋深藏在街巷围栏中的三层小楼,是韩国开国元勋金九先生的居所。但我去的时候,它是关着门的。而这些韩国人,就成了街道上不需要门票即可欣赏的风景。

潮宗街老建筑为数不算少,还有早已悄无声息的民国旅社戏楼,仿佛一部无声的默片电影,告诉你,潮宗街原来应该是有着无比灿烂的故事。

我拐进了一栋据说曾经是金融家的老房子,房子空着,里面还有烟火气,却始终未见人。那草丛里考究的瓦当残存,那旋转而上、抬脚高度十分适宜、在荏苒的光阴里依旧结实的木楼板,和安装了金属齿轮的制动门装置的木门,显示了曾经的主人非凡的品位和殷实的经济基础。

街上还有一座叫“玫瑰人生”的庄园。据说从前住着一户姓庄的人家,有一位庄家少年曾和一个来长沙的法国姑娘相识。庄氏教她说中文,她教庄氏种玫瑰。文夕大火后,庄氏投笔从戎去抗日,而姑娘回法国了。在法国待了不到一年,姑娘又回来长沙找庄氏,等了几个月还没有消息,父亲病重只得回国。她回去后不久战争结束,庄氏回来了,听说姑娘等了他好几个月,十分感动,便把庄园交给他的亲戚,去了法国。“你还可以记住我多久?”他们给了一个自己的回答。

我在潮宗街的巷子溜达,看见一个女人正从屋子里做完饭菜走出来;一名家中的男子,正在巷子里伸脚歇凉;街边小面包车里,一名男子也在午后的驾驶室里伸脚睡觉;一名走累了的穿凉鞋的女人,也在街边借水管冲脚去热。这一条街,我遇到了这些脚,正是这样的脚,曾经由那些挑水的脚夫,改变了这条街的名字。

我曾经听见了潮宗街的呼唤,我曾经也去了,我一次又一次用我的零碎时间拍下了我所见的模样,尽管已经不是它最好的模样。我希望不止长沙仓储业遗址、防空设施遗址、潮宗街麻石路面永远不可移动,也希望不止以下这些门牌号所代表的建筑永远不要消逝。来,跟我咀嚼一下这些带故事感的名字和数字吧,尽管,你一时未必知道它那么多故事,但,请保持你的好奇和关注,它们是:福庆街118号、福庆街70号、连升街60号、连升街18号、群胜里12号、楠木厅18号、潮宗里2号、梓园巷13号、连升街2号、连升街35号、中山西路352号、培元桥4号。

文、图/溪客(专栏作者,插画师,摄影师)

责编:洪晓懿

来源:潇湘晨报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