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聊天室】让养老幸福感在家门口落地

2020-01-17 06:26:2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孙敏坚 施泉江] [编辑:欧小雷]
字体:【

让养老幸福感在家门口落地

1月15日晚,黄向红委员(左一)、胡小明代表(左二)、柳树立嘉宾(左三)做客“两会聊天室”,讨论养老话题。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傅聪 摄

主持人:孙敏坚 文稿撰写: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孙敏坚 施泉江

【嘉宾名单】

胡小明 省人大代表,常德市武陵区芷兰街道沙河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黄向红 省政协委员、湘潭市中心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副主任

柳树立 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报告亮点】

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新改扩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机构50所以上,新增床位不少于5000张。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你是希望在家中由儿女照顾,还是选择进养老院?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总数已达2.49亿人。而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90%的老年人采取以家庭为基础的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获得日间照料,只有3%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

其中,“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模式,既可以减轻家庭照料的负担,又顺了老人不愿离家的心愿,还能弥补养老院资源的不足,被社会普遍看好。目前“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得怎么样?如何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安享幸福晚年?1月15日,三位嘉宾做客“两会聊天室”,一起展开讨论。

1.养老走进社区、走进家庭目前仍是主流模式

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养老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养老走进社区、走进家庭目前仍是主流模式。

2019年,常德市成为全国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胡小明所在的沙河社区在常德先行先试,利用闲置社会资源开展养老服务。

“我们将社区闲置的办公楼拿出来,免费提供给专业家政服务公司开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专业人员为困难老人提供上门保洁服务,为空巢老人提供‘三餐食堂’,为孤独老人提供心理辅导等等。”胡小明介绍,常德一些地方还探索建设了城市宜老自助屋、城乡医养健康屋、农村互助幸福屋的“三屋”模式,因地制宜为老人们提供家门口的养老服务。

望月湖街道是长沙的老旧城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37%左右,养老服务需求很旺盛。柳树立介绍,这些年来,街道逐渐形成“街道主导、社会参与、社区承载、市场运作”的养老服务格局,为老人们提供“乐养、文养、心养”服务。

“这‘三养’,顾名思义就是为老人们提供丰富的娱乐、文化和心理服务。”柳树立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望月湖街道还探索了“老小结合”的养老模式,把小学生的“四点半课堂”放在日间照料中心,由有能力、有意愿的老教师、老干部等辅导孩子,既让老人们发挥了余热,又培养了孩子尊老敬老的好习惯。

辖区内的相关资源、力量也被充分调动。柳树立介绍,街道发动辖区内一批有公益心的家政服务店、餐饮店、维修店等为老人提供服务,老人有送餐、维修、采购等需求,只需拨打街道统一的公共服务电话,就有爱心企业和门店免费上门服务。

2.供需错位难以满足“银发族”多元需求,既缺资金又缺人才

三位嘉宾都谈到,虽然各级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高度重视,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从现状来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仍存在资金缺口大、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等问题,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发展迫在眉睫。

“坦白说,还是缺钱。”胡小明坦言,社区养老的很多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但自己又没有自我造血功能,缺乏活动经费和设施建设费用。同时,现在社区的涉老服务人员以网格员和民政专干为主要力量,他们虽然热心,但不够专业。“因此,有必要让更多的专业服务队伍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着供需结构错位的问题,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黄向红举例说,60岁左右刚退休的老人对体育娱乐、文化学习的需求相对较高;70岁以上的老人对上门看病和助餐服务的需求更多,对体育娱乐和文化学习的需求则减少。然而,目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供给数量、质量或结构上较为趋同,多以提供日常生活服务为主,缺少专业化的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服务。

“现在‘为老服务’的资源还是太匮乏。”柳树立认为,仅凭某些爱心群体的志愿服务或义务劳动,不足以撑起“银发族”的巨大需求。要实现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统筹好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资源,按照“政府支持、社会运营、合理定价”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放宽行业准入,吸引社会组织和企业来参与,扩大普惠性养老的服务供给。

“但是,放宽行业准入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柳树立补充道,不少养老机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3.多点“智慧因素”和“情感关怀”,让养老幸福感在家门口落地

如何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安享幸福晚年?柳树立认为,首先要从家门口的小区改起,让老人能舒适地走出家门。

他建议,应加快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步伐。比如,在老小区楼道门口加装适合老人行走的无障碍坡道,增设楼道扶手、休息座椅,中间楼层的楼道墙壁上安装折叠式休息椅,老人爬楼累了,可放下椅子坐一会儿。在有条件的小区,可以在外部加装电梯或者内部增设扶梯,对老人尤其是空巢独居老人的房间进行适老化改造,增加防滑垫、感应夜灯、洗澡椅等贴心设备,方便老人自理。

“别小看这一条坡道、一张椅子、一排扶手,虽然改动不大,却能切切实实地解决老人生活的痛点。”柳树立还建议,可以加入更多的“智慧因素”,比如通过引进一些智能监控的“黑科技”,对老人就寝、如厕、洗浴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如有异常,医护人员和亲属均可第一时间获悉。

黄向红则给出了更具科幻色彩的解决方案——“时间银行”。她解释说,“时间银行”是一种互助养老新模式,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后,服务时间可存入“银行”,未来为自己或亲人兑换相同时长的养老服务,可以“零存整取”或者“随要随取”。这种创新的方式,目前已在北京、南宁、南京、重庆、成都、遵义等多地试水。这种模式,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惠互利理念,可以弥补当前养老资源的不足。

不过,这种模式要落地实施,许多问题还需要解决。黄向红认为,首先要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通俗来讲,就是打造一个类似大众点评、滴滴打车那样的应用软件,将“为老服务”的内容菜单化,当老年人不方便走出家门时,只需要按自己的需求“下单”,志愿者就能“接单”,提供上门助餐、助洁、家政、购物等服务。其次,还要通过法律赋权和技术赋能,划定红线、明晰权责,保障“服务时间”的存储和兑换公开透明、精准到位。

“养老服务什么最重要?人才。”胡小明建议,一方面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等服务人员,以及涉老社会工作、养老服务机构经营管理等人才,同时增加养老从业人员收入,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技术岗位,政府可给予适当补贴。另一方面,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社区养老打造成“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最大效率地提供老人需求的服务。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