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巨碑名志拓片,展中原书道圭臬

2020-01-06 06:53:3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龙文泱 管震 王雅新] [编辑:欧小雷]字体:【  
1月3日,由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长沙简牍博物馆和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承办的“书道圭臬——中原巨碑名志拓片展”在长沙简牍博物馆开幕,196件上自史前、历经商周、下至明清的金石拓片,包含仰韶文化刻符、甲骨、青铜器、碑碣、墓志、画像石和摩崖刻石等多个种类,向人们展示了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中原地区书法的传承变迁。

西周毛公鼎全形拓、秦相李斯撰书所作《峄山碑》、武则天撰文并书丹的《升仙太子碑》、唐颜真卿撰书之《勤礼碑》……

巨碑名志拓片,展中原书道圭臬

1月3日,市民在观赏拓片展览并用手机拍摄拓片。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郭立亮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管震 王雅新

西周毛公鼎全形拓、秦相李斯撰书所作《峄山碑》、武则天撰文并书丹的《升仙太子碑》、唐颜真卿撰书之《勤礼碑》……1月3日,由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长沙简牍博物馆和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承办的“书道圭臬——中原巨碑名志拓片展”在长沙简牍博物馆开幕,196件上自史前、历经商周、下至明清的金石拓片,包含仰韶文化刻符、甲骨、青铜器、碑碣、墓志、画像石和摩崖刻石等多个种类,向人们展示了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中原地区书法的传承变迁。

青铜器上,最早的中原书风

“拓片,是使用宣纸和墨汁等工具,从碑刻、砖石、青铜器等文物上拓印下其形状、文字或图画的纸片。金石传拓肇始于东汉熹平年间,盛于隋唐,成熟于两宋。清代,随着全形拓技艺的发明,传拓技艺走向了高峰。”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李鄂权介绍,本次展览展出的碑刻的所在地90%为河南,兼及山东、山西和陕西,充分体现了中原大地深厚的人文底蕴。

西周毛公鼎全形拓、朱拓大盂鼎铭文、朱拓铭文散氏盘、墨拓《虢季子白盘》铭文……

“这是展览的第三章,叫《‘宅兹中国’钟鼎铭》,别看作品数量不多,分量却极重。”导览到此处,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执行馆长李宝宗声调提高了不少。

他说,从西周至东周长达800多年的历史时期内,代表统治者身份地位的钟鼎礼器被大量制作,这些礼器上的记事勒功铭文,形成了最早的中原书风,也代表了金文书法的最高水平。

如毛公鼎,是西周晚期毛公所铸的青铜器。鼎内铭文长达499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

大盂鼎是西周的炊器,其上铭文书法体势严谨,结字、章节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布局整饬中又见灵动,是西周早期金文的代表作。

鲜卑风,魏碑风骨来处

“近代以来,人们学习书法,先学魏碑。魏碑以北魏最精,尽展中国书法之风骨。”李宝宗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时推行改革,主要是汉化运动,包括迁都洛阳,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等。鲜卑劲健雄强、崚嶒峻拔的民族风也给汉族文化带来了影响,魏碑即是其中一个代表。

“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 李宝宗说,《龙门二十品》、元氏皇室的众多墓志书法,都被历代书法家视作书道圭臬。

“本次展览中的铭文青铜器全形拓,许多是张廷济、吴大澂、罗振玉、容庚、吴湖帆、张伯驹等名家的旧藏。其中,我要向大家特别推荐的是《四州刺史寇治墓志》的拓片。”李宝宗介绍,《四州刺史寇治墓志》拓片由民国金石大家李根源收藏,原石1919年出土于洛阳,后被侵华日军的飞机炸毁。

“这是日寇侵略中国,给中华瑰宝造成毁灭性破坏的证据。” 李宝宗指着《四州刺史寇治墓志》拓片上拓的碑身裂缝说,民国时期,李根源在洛阳收藏了一批北魏墓志,将原石藏于南京。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担心原石落入日军之手,于是将其运到苏州,还是难逃一劫。

历史名家名人作品云集

碑帖拓片是研究文字演变的可贵资料,更是研习书法的宝贵范本。本次展览展出的碑帖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且篆、隶、行、楷、草各种书体齐备,名家名人作品众多,风格各异。

“秦相李斯以政治才能闻名天下,现代许多人还不知道,他是‘小篆之祖’。” 李宝宗说,李斯精大篆并“删其繁冗,取其合宜,创为小篆”。

本次展览展出的李斯代表作之一《峄山碑》的拓片,是元代的人们根据拓本复刻的。李宝宗认为:“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是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之一。”

唐颜真卿撰书之《勤礼碑》是颜真卿70岁时所作。“这是颜真卿成熟时期的作品。”李宝宗评价,“每个字都非常有气势,个个都像一个大将军。”

“北宋名相富弼墓志铭”,为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篆盖。“北宋范仲淹神道碑”则由欧阳修撰文、王洙书丹,宋仁宗篆写“褒贤之碑”四字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则是一代女皇武则天撰文并书丹的。

碑中故事多。北宋永泰陵采石记碑,记录了为修筑宋哲宗陵墓采石的经过。李宝宗说,缑山石材质细腻,易雕刻,不易风化,从汉代开始,帝王贵族都喜欢从缑山采集石头制作墓碑或墓志。“汉代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则记录了,一个叫侍廷里的村子,大家集资买地出租,租金用于修路、救困济贫等公益事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