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童年》,可借鉴的教育

2020-01-03 09:33:4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易禹琳] [编辑:夏博]
字体:【

□易禹琳

一株植物都有最好的栽培时间,而人世间对孩子的“栽培”,父母却都是“无证上岗”。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电视里、电台里身边的虎妈猫爸们,无不透露出中国家长的焦虑,严重到一部分人都不敢生娃了。当然也有部分不作为的家长,振振有辞地说:我们那时候父母啥都不管,不也好好长大了?!但这样依靠惯性和从众的教育真的好吗?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告诉你,世上没有完美的教育,但有可借鉴的教育。

周轶君,两个孩子的妈妈,曾是新华社驻巴以地区的记者,后任职于凤凰卫视。一个妈妈的焦虑(奇怪,中国的家庭教育中,似乎焦虑的永远是孩子他妈)和一个记者的视野,让她以制作人和主持人的身份,克服重重困难远赴日本、芬兰、印度、以色列、英国去解答她关于教育的疑惑。你很容易被片名《他乡的童年》误解,其实6集纪录片涉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并非只讲童年。周轶君关注的重点,也不是父母,而是学校的教育。

很多中国父母假期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走进森林。但你会像芬兰的老师一样,拿一块色板让孩子去寻找森林中匹配的色彩,去闻各种植物的气味,去给每一棵树取名字吗?如何让小小孩童理解时间?芬兰在小学有一门现象教学课,横跨数学、语文、美术等多门学科,让孩子看钟表上的数字、画出人脸、去康复中心与老人交流……在英国,重视体育和戏剧课,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团队合作、学会沟通和自信。小学的分组讨论里让孩子为残疾人提供出行措施,因为不幸的人需要更多关注。从小教育孩子:你为他人做了什么?在创业之国以色列,一所学校里有13所创业公司,13岁的孩子就是CEO了,但创业和上学并行,96%的公司会失败,但他们的英雄是那些失败了很多次依然去尝试的人。很多去过印度的人,对其交通的混乱和不守时印象深刻,但在世界500强企业中,30%是由印度人担任CEO的。在印度的大学里,老师会用哈利·波特的故事来讲法律,学生会不断地提些怪问题来挑战老师。他们认为大学的目的就是把马带到水边,让它觉得口渴,自己要去学习。在日本,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就处处要遵守并维护团体的秩序和规则,但这些规则是从如关门、摆放鞋子等小处让你体会到要为他人着想。在东京藤幼儿园,孩子可自由出入各个教室,随时观察到动植物的生长。

没有可完全复制的教育,我们暂时做不到像芬兰那样没有任何考试,避免任何竞争,教育资源完全均等,也无法像英国人一样把体育课放在第一,把戏剧课放到剧院里去上。没有完美的教育,像日本,全是母亲在亲力亲为,父亲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而印度,女孩很早就辍学;在以色列,擅长创业研发,却不擅长管理。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告诉我们,对于教育这门功课,我们的探索永无止境。放宽视野,也许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