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守艺人”那“柔和的美德”

2019-11-08 09:01:4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丁晓原] [编辑:潘华]
字体:【

丁晓原

湖南青年作家谢慧的新著《古丈守艺人》,主体记写的是古丈茶艺和茶人、茶事,但其意涵所及却远不止这些。这是一部意旨丰富、叙说精雅的报告文学,很值得一读。

《古丈守艺人》是一种贴近大地、接活现实的写作,在取材上自有特点。这是一部拾小取微的作品,作者以对题材的有效获取和内在意义的表达,给出了报告文学走向生活全景写作的种种可能性。谢慧所写的古丈,“藏在大山深处,全县人口目前不到15万”,所述茶人其事大多寻常,没有多少新闻性和故事的传奇性。但这样的寻常恰是更重要的日常,关联着生活中的大多数人。谢慧的写作致力于在寻常中发现意义,并赋予寻常以意义,能够唤起我们对寻常中所藏价值的留意和尊重。

谢慧笔下的“守艺”非彼手艺,但“守艺”为“手艺”而存在。这里的“守”有着特别的意义,坚守,守持,守望,守当所守,需要有一颗静安之心,有一种工匠精神和技能。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奔跑着的时代,这样的奔跑,当然能推进时代的前行,但也正因为这样,守望也许更不容易,也更有价值。现代社会之“现代”,不是要断裂过往的传统,而是要在接续传统中抵达人类理想彼岸的未来。《古丈守艺人》中的“守艺”,其艺是茶艺,是古丈毛尖制茶之艺。在中华民族的生活中,茶已不只是一种纯然的物事,而是一个浸润着人的情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文化符号。“古丈毛尖手工制作技艺”是国家认定的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远承战国时期古法,制茶包含摊青、杀青、初揉等八道工序;一斤最优质的古丈毛尖干茶,需要将近五万颗鲜嫩的茶芽,要由五个采摘技术娴熟的茶农勤劳一天才能完成。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也能体会到茶艺背后劳动的艰辛和价值。

如其书名所示,本书重点是叙写传承古丈茶茶艺的“守艺人”。这些守艺人不是个体,而是一个襟怀着共同志向的群体。作者花五年时间陆续走访了古丈县的五十多个村寨,采访了近一百位茶人。报告文学是行走者的文体。如此地投入采访,身心俱在地深扎写作对象的现场,这样的脚力和眼力,奠定了《古丈守艺人》写作的坚实基础。这一点对于年轻的写作者尤为可贵。《古丈守艺人》由28位古丈茶人的人生故事组成,其中有着他们对家乡和茶艺的挚爱,创业中的艰辛与收获,生活中的进取与困惑。这些人物各有故事,最能感动我们的,是他们守艺中的心志和精神。“茶王”是令人尊崇钦羡的称呼,作品中写到的五位“茶王”,他们独具个性的传奇故事,自然招引着读者的阅读兴味,而对“茶王”是怎样炼成的询问,更会成为阅读中的聚焦点。“六指茶王”向顺亮为炒制顶级的古丈毛尖样茶,五天五夜不睡觉。“炒茶的时候又不能过多地说话,有些扛不住,就一个人对着锅子自言自语,把烧火的伙伴吓到了,以为我得了精神病!” 这里蕴含着的恰是守艺人本真的精神。“一门好的手艺,不下苦功夫是练不出来的。古丈的山水能培养出一个个优秀的古丈茶王,除了这方土地带来的灵气和天赋,除了生活和工作给予茶王们的磨砺,还需要茶王们内心里有那股子拼劲和韧劲!”谢慧对守艺人精神的这种诠释是贴切到位的。

作为一种非虚构写作方式, 报告文学书写无疑需要强调它的真实性、客观性。但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又往往是有“我”之作。这种有“我”的主体性与作品的客观性是一种有机的辩证关系。很显然,《古丈守艺人》是一部真正的有“我”作品,作者之“我”无处不在。当然,最能体现作品“我”在的,是作者角色的自我建构。“为了寻访沉潜于民间的湘西古老技艺,我回归到一个最为普通的‘古丈看见者’,我愿意是一个传播手艺美的‘守艺人’,不惧辛劳、不畏时光。”

谢慧怀一颗“守艺人”之心,叙写一群守艺人的故事,这足以让我们向她致敬!

(《古丈守艺人》 谢慧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