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新画卷——来自株洲·中国动力谷的系列报道之五

2019-10-22 08:24:41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美丽乡村新画卷

——来自株洲·中国动力谷的系列报道之五

茶陵乡村美景。

吴勇淮 摄

茶陵县年出栏15万头生猪育肥基地。

白鹅起舞,舞动炎陵特产业。

天元区响水村入口。

醴陵万亩油茶基地。

彭雪飞 摄

渌口区青龙湾乡村。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株洲市委宣传部提供)

清晨,阳光冲破云层,为连绵的罗霄山脉镀上一层金黄。巍巍高山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稻菽千重浪,山村欢歌扬。

这幅壮丽的湘东画卷向人们生动展示了株洲农业农村70年来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株洲市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搭上转型升级快车;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鼓起“腰包”奔小康,日子一天好过一天。

70年历史跨越,“翻身得解放”到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再到现在基本实现小康,因工业闻名的株洲在广袤的农村交上了一份高分答卷。

农业强 产业升级,神农福地深耕大品牌

今年7月初,6万枚株洲产“肖运忠”皮蛋顺利在广州黄埔港码头登上远洋货轮,发往马来西亚吉隆坡。

这并非“肖运忠”蛋品第一次远行。就在不久前,4万枚咸蛋北上俄罗斯、朝鲜,抢滩远东市场。

肖运忠,株洲市渌口区朱亭镇杉桥村人。1995年春,他跋山涉水从家里挑着一担鸭蛋到株洲江南商城贩卖,赚下人生的“第一桶金”20元。24年过去,他创立株洲银丹农产品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蛋鸭养殖、蛋品加工等相关产业,“肖运忠”成为蛋中名品,今年的营业额有望破亿。

“蛋贩子”升级“湘东蛋王”,一个农家子弟从野蛮生长到品质追求的过程,折射了株洲市农业产业发展的蜕变之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株洲立足市情农情,抢先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

产业强,则农业强。改革开放一声春雷,市场大门已启,农业迎来春天,历届株洲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持续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1991年,茶陵县虎踞镇办起株洲市第一个千亩名特优水果示范场,规模生产初具雏形。随后,各类经济联合体和生产基地如雨后春笋涌现。到2013年,一批种植过千亩、养殖过万头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相继出现。

发展至今,株洲市家庭农场已发展到1923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5238个,入社农户10.06万户,带动农户18.93万户,经营收入达35.12亿元。

期间,全市4099个乡村集体企业通过改制,迸发出超强活力。株洲市因势利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实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寻找和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一县一特,一乡一品”格局。

由此一来,株洲农产品加工业由弱到强,从无人问津到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经济支柱。2018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920家,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602.2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96.66亿元。

作为一个诞生过中国工业史上290多项第一的工业重镇,株洲市深知品牌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该市对照省农业千亿产业,着力培育畜禽、蔬菜、粮食、油料4个百亿产业,水果、竹木、茶叶3个50亿产业。把农业园区作为农业品牌创建的重要载体,以园区品牌创建带动周边甚至整个县域内产品、产业的品牌创建。先后培育省、市级特色产业园60多个,园区面积近20万亩,产值近15亿元。炎陵黄桃、株洲红茶、攸县豆腐、白关丝瓜等已成为响当当的区域公用农业品牌,产品远销新加坡、阿联酋、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助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2018年,县域经济总量达1376亿元,占全市GDP总产值比重达51.8%。醴陵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醴陵、攸县连续多年稳居全省县域经济“十强”。株洲县、茶陵县、炎陵县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行列。

农村美 环境整治,山村巨变秀出高“颜值”

今天的湘东大地,无论是城市近郊,还是罗霄山脉深处,曾经的贫穷小山村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从“灰姑娘”变成了“白雪公主”。

在天元区三门镇响水村,“百花园”游人如织,鸿雁公园百雁齐飞,休闲农业、高效现代农业、健康养老养生业办得风生水起。

一江之隔的石峰区,斜阳为九郎山脚的9个村落镀上一层金黄,青山绿水、白墙黛瓦,屋舍井然,鸡犬相闻,宛如世外桃源。谁曾想得到,这个距离清水塘老工业区2公里的村落群,以前因为环境差、贫穷,大半村民背井离乡讨生活。

往南200公里外的炎陵县十都镇,沿杨木江畔前行,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映入眼帘:村道平坦宽敞,两旁青山掩映,山花烂漫,独具特色的客家民宿错落有致。

“鱼在水中游,人在画中秀。”茶陵水源村村民罗建军自豪地将家乡美照发到微信朋友圈,引来无数点赞。

站在村口回望,这场山村巨变跨越70年,艰辛困苦、波澜壮阔——

1951年冬,株洲市政府编制第一个计划——《株洲市冬耕生产计划》,农业农村工作由此白手起家;至1999年,株洲市消灭无路村、无电村;2006年,株洲市启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交通网络逐步健全,县域1小时、市域2小时通勤圈初见雏形,完成两轮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农村通讯实现全覆盖;2010年,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户户饮清洁水”目标;2012年,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攸县城乡同治经验得到推广;2014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现了村庄规划全覆盖,完成了550个村人居环境整治,34个村旧貌换新颜,被授牌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18年,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个,总数达38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5个,总数达50个。

近6年来,株洲市完成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717公里,25户及100人以上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720个,基本完成799处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整治,建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23座,82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管控,拆除“四类房”3.7万余栋、面积258.92万平方米。

变美的不只是外在,还有“内涵”。

近年来,株洲市突出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已建成农家书屋1561个,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农民离开牌桌走近书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300多个门口小广场丰富农村生活。280多个村镇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和村规民约,引领乡村新风尚。

农村广阔,大有作为。按照最新的株洲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到2020年,该市所有村庄将基本建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农村垃圾、污水、卫生厕所、村容村貌治理体系,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农民环境意识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农民富 多措并举,“鼓起腰包”争当新农民

株洲的经济社会发展一直省内领先,但即便如此,在上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民还是要勒紧裤带过日子。

在希望的田野上,怎么才能“鼓起腰包”过上好日子?

70年来,株洲市一手抓减负惠农,一手抓产业增收,多措并举,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自2006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废止,农业进入零税时代。2008年,株洲建立涉农补贴“一卡通”信息化发放方式,39项惠农补贴全部纳入卡中。近年来,该市开展“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全面清理整顿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极大维护。

在产业增收方面,株洲市加强对农村的政策倾斜,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到农村,推动要素向农村流动,催生了休闲养生、观光创意农业等农村新产业,一批风情小镇、特色村落吸引八方来客,逐渐趟出一条农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石峰区九郎山休闲开发核心区域的大冲村已尝到甜头。近年来,该村以生态修复为抓手,合理布局观光农业,将九郎山片区的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陆续启动四季花海、游园步道景观等工程,引来大量游客。仅今年7月,该村境内的秋瑾故居旅游景点就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

“目前,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体验农业带动九郎山片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石峰区农业农村工作局局长李阳说,越来越多的村民目睹家乡巨变返乡归田。

从洗脚上岸进城务工,到返乡参与新农村建设,支撑这一变化的是农民的“腰包”真的鼓了起来。

党的十八大后,各种帮扶措施让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直线上升。2018年,株洲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89元,较1949年的49元增长406倍,年均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969元,较1949年的35元增长427倍,年均增长9.2%。

目前,株洲市的贫困人口已由2010年的30.05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2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下降到0.43%,1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炎陵县、茶陵县成功脱贫摘帽,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了整体脱贫和全面小康,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事实上,今天的株洲农民不仅“腰包鼓了”,生活条件好了,各项社会保障也不断加强。

近十年来,农村基本医疗、农村大病医疗的报销额度和比例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水涨船高”,农村的医疗保障网基本建成。株洲市农村低保平均标准线已提高至4860元/年。在全省率先对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农村学校“全面改薄”任务全面完成。全市108个乡镇(街道)、1379个村(社区)已全面建成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建成1065个驻村警务室、配备1065名驻村辅警。启动“城乡统筹、幸福株洲”社会治理创新系列行动。

进入新时代,株洲市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紧盯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目标,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今年8月30日,《株洲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发布,一幅更为壮丽的新农村画卷在神农福地徐徐展开——未来3年,株洲市将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突出规划引领、产业支撑、环境整治、示范带动,致力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把株洲市建设成为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区、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幸福区。 (李永亮)

株洲农业农村大事记

1951年冬,株洲市政府编制第一个计划——《株洲市冬耕生产计划》,农业农村工作由此白手起家。

1991年,株洲市被列为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连片试验区。

1995年,株洲市开发吨粮田,创建吨粮市,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双季稻成建制亩产过吨粮的地(市),树起了我国粮食生产的里程碑。

2009年起,攸县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2011年10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攸县城乡同治的经验值得重视。”此后,攸县经验成为省内外争相学习的样本。

2013年2月,国家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印发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通知》,株洲市炎陵县、茶陵县位列其中。

2016年12月,茶陵洮水水库顺利通过湖南省水利厅竣工验收。该项目是我国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功实施项目法人招标的第一家。

2018年,茶陵、炎陵县成功脱贫摘帽,全市实现整体脱贫、同步全面小康,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