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城市70年|从32米到452米,长沙“长高”了14倍

2019-10-12 11:50:55 [来源:红网] [作者:戴丹] [编辑:潘华]
字体:【

编者按:每座城市,都有它想讲述的故事。

在这里,盛满居住者的过往,现今,以至未来。

从1949年到201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古城长沙,在时代的洗礼中,迸发全新的生命张力。

70年,长沙城市“长大”近85倍;70年,长沙城市高度突破432米;70年,长沙从曾经偏居一隅的中部省会,一跃成为极具城市竞争力的中部交通枢纽……

每一处建筑肌理,每一条城市街区,藏着的不只是回忆,还镌刻着一个城市数十年的发展与变化,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变迁。

记者 戴丹 长沙报道

美丽的天际线,是城市靓丽的名片,亦是城市发展的写照。

当我们行走在黄浦江边,或驻足于维多利亚港,眺望城市上空的天际线,扑面而来的是带有强烈辨识度的城市风情。

在长沙,从32米的国货陈列馆,到126米的中山商业大厦,再到260米的北辰三角洲A1写字楼、452米的九龙仓国际金融中心……过往70年的峥嵘岁月,不仅给予了人们创造经济奇迹的时间尺度,也足以拔高一座城市的空间高度。

70年的光阴,从32米到452米,长沙城的“身高”已是建国之初的14倍;昔日匍匐的城市天际线,现如今张扬跳脱、充满活力。

事实上,当我们扫描世界各大知名城市,无论是纽约或东京,都有一条被世人称道的天际线,也都拥有丰富而多元的城市空间。这些城市天际线绝非千篇一律,更不是建筑与天空交接的生硬墨线,而是接纳了建筑之上、空间之中的人文、历史与商业痕迹。

一条城市天际线的背后,藏着一部城市的生长史。

长沙一江两岸美丽的城市风光。 秦楼/摄

一幢地标建筑,一段鲜活的城市发展史

年逾七旬的王学军老人,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在他的印象中,“解放之初城里基本上没有很好的房子,要么就是公家修的筒子楼,私房很多是木板竹板搭架子,石灰黄泥和着草砌的墙,水泥都没有。”在他的童年时代,中山路上32米的国货陈列馆,曾经是长沙城里的“第一高楼”,也是当年长沙商业文化的象征。

这栋建成于1932年的老建筑,内部主体采用钢筋水泥结构,主体为三层大楼,门廊并列16根罗马圆柱,三楼顶部正中再增加四层,顶上构成尖形塔楼,立钢管旗杆,气势雄伟壮观。它曾是中国最好的主题性国货陈列博物馆,文夕大火一度使得其前栋门窗货架柜台陈列柜被破坏,塔顶及旗杆被焚烧倒塌,但钢筋水泥建筑部分未遭破坏,幸运地得以留存。

1949年后,国货陈列馆改名为“中山路百货大楼”,依然独领风骚,成为当时长沙人的时尚指南。“第一高”的记录一直保持到1962年,被35米高的湖南宾馆所取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城市建筑也在不断长高。”在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室主任甘露向记者出示了一长串曾经刷新过“长沙最高”记录的现代建筑物名单:

1962年,湖南宾馆,35米;

1976年,麓山宾馆,40米;

1977年,长沙火车站,63米;

1987年,蝴蝶大厦,76米;

1992年,中山商业大厦,126米;

1997年,湖南省国贸金融中心,150米;

2004年,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大楼,218米;

2014年,北辰三角洲A1写字楼,260米;

2015年,长沙华创国际广场,300米;

2018年,九龙仓国际金融中心,452米。

比对这些历任长沙“第一高”保持记录的时长不难发现,在过去70年间,城市拔高的速度正变得越来越快: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32米的高度开始起步,长沙城市建筑高度突破100米的关口,足足用了43年时间;继续向上生长到突破200米,用了12年;再到突破300米高度,用了11年;而突破400米大关,则仅仅只用了3年。

上世纪60年代的长沙,现湘江大道南段火车头广场。图片来源:长沙市城建档案馆

美好70年,长沙辉煌的城市变迁史,其实也是一部城市地标的发展史。回顾这些“第一高”的地标建筑,无一不留存着老长沙人鲜活的记忆:

1976年麓山宾馆的建成,是长沙第一幢真正意义上的高层建筑,也因此轰动一时。不少市民从河东赶过河,为的就是看一眼这座12层的高楼。

1977年7月1日,长沙火车站在一片欢庆声中建成通车,此后,火车站高耸的钟楼、钟楼上像辣椒的红色火炬,就成了长沙城最鲜明的标志之一。当年长沙火车站地处城郊,周边还是一片荒芜,如今,这里早已是流金淌银的城央黄金码头。

五一路上的蝴蝶大厦,外形像一只张开翅膀的蝴蝶,21层的现代高层建筑,于1987年底正式竣工。当时长沙人第一次看见这样高的建筑,啧啧称奇,甚至很多周边县市的居民,专程跑到长沙的五一路仰望这座“三湘第一高楼”。蝴蝶大厦开业后,在大厦中开办的航空歌厅,开启了闻名全国的“长沙歌厅文化”。

高度为126米,共33层的中山商业大厦于1992年初竣工,大厦楼顶的旋转餐厅距地120余米的高度,可360度全方位俯瞰长沙城,餐厅也因能在“长沙第一高楼上看风景”而名噪一时。

1978年10月航拍的长沙市劳动人民体育场,后改名为贺龙体育场。它的东南边都是菜地和农舍。图片来源:长沙市城建档案馆

时间跳转到2018年,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的长沙国金中心(简称长沙IFS)于5月7日正式开业。主塔楼达95层,副楼63层,主楼建筑高达452米的IFS比岳麓山还高出近200米。这栋汇聚全城焦点的超高层建筑不止高,内部还很有料:开业之初即集结了约400家商户品牌,有约70家是首次入湘的品牌,吃喝玩乐购配套齐全,其在零售业的影响力的辐射范围已不止于一城一隅,而是当之无愧的华中商业新地标。

城镇化步伐加快,催生超高层建筑四处开花

来自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资料显示:在我国,建筑高度大于27.0m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0m的非单层公共建筑,且高度不大于100.0m的,为高层民用建筑; 建筑高度大于100.0m为超高层建筑。

“尤其在近10年,超高层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于建筑的防火要求和结构安全要求也更高了。”甘露告诉记者,除了城市中心区的超高层地标综合体,近几年来,长沙的超高层住宅建筑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从片区来看,主要集中在北辰三角洲、梅溪湖、滨江等城市新城新区。

麓山脚下、湘江两岸的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拉高了城市天际线的整体高度,它们静默地陪伴着昼夜奔流的湘江水,在“一江两岸”的开发中,侧耳聆听着城与江的对话。

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静默地聆听着城与江的对话。 图片来源:长沙规划展示馆

城市为什么会越变越高?在规划专家看来,受到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源集约开发、科学规划的需求日趋明显。来自长沙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长沙,城市破烂不堪,市区面积狭小,仅有6.70平方公里。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长沙城市空间大幅拓展,城市功能不断丰富。全市建成区面积从1949年的不到7平方公里增加到2018年的567.32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城市集聚程度不断提高:2018年末,长沙城镇人口达到645.20万人,比2002年增加351.22万人;城镇化达率79.12%,比2002年提高32.22百分点。

“当越来越多的人集聚到城市里居住,而城市的土地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土地上要容纳更多的人,就要增加建筑面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建筑的高度。”甘露表示。

其次,经济的发展、财富的累积,也为城市修建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提供了物质基础。事实上,在过去,低多层与高层建筑的建安成本差距相对于房价而言是很大的,但是摆在今天来看,这个差距完全可以接受。

再次,科技的进步也为城市建筑的不断“长高”提供了技术支撑。过去一个城市要修一栋或者几栋超高层建筑,需要集中最精良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而现在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兴起,BIM(建筑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普及,不仅修建超高层的速度大大加快,并且建筑内部也变得更加绿色和智能。采用建筑信息化管理系统之后,一旦建筑在后期运营过程中有哪个部位出现问题,也能快速追溯、快速化解。

TOD模式之下,新地标将向轨道站点周边集结

于整座城市而言,城市天际线既是装饰性的,也是叙事性的,透过城市的天际线,我们亦能够触摸到一个城市的人文风情和历史故事。

一座城市有多少座地标建筑,地标建筑的高度、建筑立面的独特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的财富值和活力值,天际线持续长高的背后,是经济的腾飞、技术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这并不意味着越发达的城市天际线就越高,两者之间并不能完全画等号。

长沙正在探索将高层、超高层建筑引导向轨道站点周边。张必闻/摄

“世界许多著名的城市,出于保持历史风貌的需要,或者土地所有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建筑并非高楼林立。我们解读长沙天际线背后的故事,或许,低矮处反而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甘露说。

如何既保留城市文脉的经典之美,又体现城市发展的现代之美,并且在两者之间找到一条两全其美的道路,事实上,这一直是长沙规划人在反复思考的城市命题。

早在2003年11月,长沙市召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1—2020)和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评审会,两个规划都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提到,要“保护城市的基本形态格局,保护控制好主要景观视线走廊、旧城格局”;对岳麓山(含橘子洲)、小西门、潮宗门、天心阁、开福寺5片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容积率、建筑高度、视线走廊等进行规划调整和控制。

“保护并发扬长沙山、水、洲、城的城市特色,保护控制主要景观视线走廊,并对古城风貌区内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直接影响到城市天际线的呈现。”甘露说,正因为有了前瞻性的保护规划,今时今日,当我们站在湘江东岸的天心阁向西眺望,还能看到较为完整的岳麓山山脊线。通过规划控制手段,从空间上保证了历史城区内建筑形态的连续和城市肌理的协调,“岳麓山-湘江-橘子洲-天心阁”这一最为经典的城市风貌格局得以留存。

2015年4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湖南湘江新区,成为中国第12个、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就在这一年,长沙市规划部门加紧编制了《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总体城市设计》《湘江洲岛概念规划》等一批总体城市设计,全面启动岳麓区9个片区的控规层次城市设计。

规划重点保护了天心阁眺望岳麓山、市政府眺望岳麓山等多条视域通廊,有效控制滨江天际线、市府中轴线、岳麓山三角视线通廊和谷山-乌山等生态廊道。

2016年4月8日,80多名设计师精心编制的控规层面城市设计送审成果在长沙规划展示馆集体亮相,湘江东岸24公里长滨江城市天际线优化方案设计特别引人注目。方案一方面对于部分区域的建筑高度进行合理控制,包括重要的山体周边、古城风貌区、视线通廊区域,主要体现湘江两岸山水相依、人文荟萃的特色;另一方面也对部分区域的建筑高度进行适当引导,突出城市滨水区标志性和现代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美丽的城市天际后背后,凝聚了无数长沙建设者的心血。

未来几年,身边的这座城市还将涌现哪些令人惊艳的地标建筑?它们又将分布在哪些区域呢?

“未来长沙的超高层地标建筑,基本上都会分布于新城新区的核心区。”甘露表示,目前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正探索将高层、超高层建筑引导向轨道站点周边,尤其是换乘站点周边区域聚集。

这正是引领国际潮流的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之下,城市有机更新发展的一种探索和实践。事实上,TOD模式已经在长沙多个新开发的地产项目中得到运用,并且倍受市民青睐,如:长沙高新区的万科金色梦想、地铁2号线长沙大道站上盖的运达中央广场、洋湖生态新城的龙湖·新壹城等等。

“引导人们在轨道站点周边生活、居住、工作,更多地采用公交方式出行,城市朝着资源更节约、环境更绿色的方向更新发展,城市的明天也将会更加美好。”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