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前往刘少奇同志的家乡宁乡花明楼镇,探访一代伟人的红色事迹,感受红色文化的传承
一句“不能退回来”激励人心

在刘少奇名言“立大志 攀高峰”的石刻前,宁乡花明楼中学的师生们正在畅谈“中国梦”。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飞 张禹 摄影报道

少奇故里风景秀丽,每年都有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 长沙晚报通讯员 罗雄 摄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禹 通讯员 吴静波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从西柏坡出发,向北平挺进。
途中,毛泽东把此行比作“进京赶考”。周恩来说:“我们应当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刘少奇说:“对,不能退回来。”
不能退回来!如今,新中国成立已经70周年,中国共产党就是凭着“不能退回来”的坚韧,带领全国人民奋勇前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作为开国元勋的刘少奇,这句斩钉截铁的话语一直激励人心。
国庆假期,记者前往刘少奇同志的家乡——长沙宁乡花明楼镇,走进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刘少奇故里管理局),来到积极传承红色文化的花明楼中学,探访一代伟人刘少奇的红色事迹。
红色故事
一本载入党史的好书,至今依然值得读
去年是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重新布展。在第5展厅,有一面墙壁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修养墙”。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放慢脚步仔细参观,墙上展示了不同时代、各种版本、多国文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些文物柜里陈列有珍贵的实物,还有铜雕等艺术表现形式,凸显了这本书的重要地位。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外联网信部部长袁有为介绍,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研究党的建设工作的专家型领导人,这既得益于他丰富的地方实践工作经验,又源自于他高度的党建理论自觉。1936年4月的《肃清空谈的领导作风》、1939年7月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1941年7月的《论党内斗争》、1943年7月的《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等,记录了他在党建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独特贡献。
其中,《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刘少奇论述共产党员党性锻炼和修养的经典著作。1939年7月,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作公开演讲。同年8月,在延安《解放》周刊上连载。该书第一次系统地阐明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的问题,明确地提出了共产党员增强党性的基本要求,指明了共产党员在思想上入党的必由之路。
虽然《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面世已经整整80年,但依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这对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的重要论述,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有效抵制和认真克服“四风”问题,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作风建设的决策部署,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红色人物
一生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可敬的伟人
刘少奇同志于1898年11月24日出生于宁乡,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刘少奇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了一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
1949年9月30日,刘少奇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刘少奇等及全体委员宣布就职,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作为开国元勋的刘少奇,开国大典之前为筹建新中国承担繁重任务,开国大典之后则为巩固新生政权而日夜操劳。1954年,刘少奇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9年4月,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
“刘少奇是一位可敬的伟人,他的事迹、言论的育人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代代传承。”在花明楼中学,周亚平老师告诉记者,该校地处少奇故里,深受少奇精神的滋润,在红色文化教育传播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届师生都以“学习少奇精神、传承伟人风范、弘扬红色文化”为己任。
在花明楼中学的校门口,一方巨石上刻录了刘少奇所书“立大志 攀高峰”六个大字,这也是该校的校训。伟人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希望,升腾为师生们奋发图强的动力,更将红色文化的基因刻录入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将红色文化的种子深耕厚植于丰沃的群众土壤。
责编:印奕帆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