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儿的风景是天上的风景

2019-10-11 08:42:4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郑宪春] [编辑:潘华]
字体:【

郑宪春

近百年来,各种版本的近现代文学艺术史,可谓层出不穷,这自然是一个好现象。但好现象背后的隐忧,是我们的文学艺术史写人记事时,大都背离了司马迁《史记》的传统,故其记人志事,变成了一个背影,一叶浮萍,一个概念,一个符号。

甘建华先生这部笔记体书稿《盆地风雅》,既是青海文坛的一声羌笛,也是中国文坛的一幅油画,正好可以为当下近现代文学艺术史的研究,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再过一些时候,说不定可以正是非而明事理,还原真相,存史资政,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反映中国西部柴达木及其成效卓著的开发史。

中国是一个重视编修史志家乘的国度,自古修史编志续谱,都离不开文化人的笔记。从《史记》《汉书》直至《清史稿》,其所采录摘引者,除了所谓正史,还有一大批野史笔记。正史与野史,也是一种对立与统一的关系。通读十五六万字的《盆地风雅》,可见甘建华先生的文笔清新,情绪饱满,叙述生动,见识通达,回眸往事时声情并茂,爬梳历史后事实丰盈,有一种独特迥异的文字魅力。他对天下寒士有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对前辈作家、诗人、艺术家有着充分的尊重,对高原生活有着细腻的体察和理解,对世道人心有着哲学思考与思想启迪,这些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甘建华弱冠之年追随父亲甘琳先生的足迹,奔赴八千里外的青海,读书、工作、生活、恋爱,前后待了11年时光。1983年春天,他创办了青藏高原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文学社团湟水河文学社,并创办了同名社刊,汇入了当时大学生文学创作的汹涌浪潮。临近毕业,主编印行了青藏高原第一本大学生文学作品选集《这里也是一片沃土》。之后,放弃留在省城工作的机会,志愿奔赴柴达木油田,从事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成为一个知名记者、副刊编辑和青年作家,1992年秋天才离开那儿。尽管已经回到家乡衡阳多年,但他依然情系青海,梦回青海,描写青海,赞颂青海——“那儿的风景,是天上的风景”。

我与甘建华先生素未谋面,他是通过拙著《中国笔记文史》知道我的,至今也只通过电话,借助邮箱信函往来。相识即索序,盛情难却。因为我的大学老师中,马积高先生、吴容甫先生等都是衡阳人。还有大学毕业前的实习,我就在衡阳市八中,实习同学中就有著名作家韩少功。当然,衡阳还有南岳衡山,有回雁峰,有东洲岛,有来雁塔,有石鼓书院,有岳屏公园,那儿有我的许多青春记忆。这也算是与雁城衡阳有缘,与甘建华这位著名作家、文化学者有缘,故乐而为之序:

盆地风雅,大漠深深,亦歌,亦颂,亦叹;

高原文坛,群峰莽莽,曰赋,曰比,曰兴。

(《盆地风雅》 甘建华著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