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梦呓:我们如何读残雪?

2019-10-10 19:49:0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廖慧文 刘瀚潞 周林熙 王锐] [编辑:周泽中]
字体:【

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记者廖慧文 刘瀚潞 视频 周林熙 实习生 王锐 朱格林 彭璇

10月10日北京时间19:00,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机构瑞典学院公布了2018年、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作家奥尔嘉·朵卡萩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获奖。而几天前,湖南籍女作家残雪(原名邓小华)因上榜博彩网站NicerOdds的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而备受关注。虽然此次并未获奖,这些奖项仍然说明了,残雪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作家。

2015年,残雪同时获得三个国际文学奖提名:誉为美国“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纽斯塔特文学奖,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英国伦敦的独立外国小说奖。同年5月,残雪与翻译安娜莉丝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今年,她的作品《新世纪爱情故事》被选入布克国际奖长名单。

纵然蜚声海内外,残雪还是大众眼中最难以接触的那一类作家——作品晦涩难懂、难以捉摸;她本人也较少在公开场合露面。面对这位先锋派作家,我们应该如何走近她?如何阅读她的作品?

走近残雪

成长道路与巫楚之风:孤僻女孩构筑想象世界

(1956年全家在湖南日报花园 前排左二为残雪)

1953年,残雪出生于长沙新湖南报报社宿舍里。残雪出生的第二年,她的父亲就任新湖南报社长。5岁时,她的父亲被打成右派,举家搬去荒凉的河西岳麓山居住,家庭条件变得很艰苦。但她也得以与山林亲近,大自然给她日后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0月8日,已定居在四季温润的西双版纳的残雪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那时候岳麓山人很少。走在那里,路上有很多植物,院子里面有那些树,还有很多小小的昆虫。那是很好的。”

残雪经常在树丛里穿来穿去,看树看虫,幻想自己拥有一对透明的翅膀,日复一日地幻想。

来自湘西南地区的外婆则是对残雪的童年影响最大的人。外婆传承了神秘的巫楚之风,敬畏巫神鬼怪,给残雪讲离奇古怪的故事,残雪的想象世界增添了奇诡精怪的色彩。

残雪写过外婆的神秘“驱鬼”仪式:“天井里传来‘呼呼’的闷响,是外婆手执木棒在那里赶鬼,月光照在她那苍老而刚毅的脸部,很迷人……月光下,她全身毛茸茸的,有细细的几缕白烟从她头发里飘出,我认定这烟是从她肚子里钻出来的。”

日本作家日野启三曾说,残雪的写作中,有一种“地方性遗传”。这种地方性遗传,是一种风俗上的东西。在湘楚之地,人们自古就喜欢用一种‘非现实’的东西来表达自由的想法。巫楚文化属于“连续的世界观”。意味着人和外在环境之间,没有一道明确的区隔。世界万物和我没有绝对的差别,世界上有各种中介使者,能够促成变异的力量。在残雪的幻想世界中,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她坚信祖先的某些遗传一代代传给了她。

沉浸于想象世界的残雪,在一般人看来孤僻内向。读小学时,她常一个人孤单地站在操场边,不同人嬉戏。上课时,也从不主动回答课堂提问。回忆童年,她曾说:“写作是什么呢?写作不就是脑海空空,摒除了表层的欲望,让深层的本质崭露吗?童年或青少年时那种一段一段的‘挨’,可能正是一种写作前的准备、预习吧。”

高小没有读完,残雪就因严重肺病辍学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学校。年纪稍长,她当赤脚医生、当工人、当个体裁缝……在生活和工作中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积累了许多阅历。同时,她也获得了一种可以与现实世界好好相处,又能随时抽离,到幻想世界中遨游、冒险的能力,她的精神触角始终是向内的。

西方文学与哲学:对潜意识空间的探索

想象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阅读文学和哲学作品帮助残雪系统地训练了想象力。残雪的父亲被打成右派后,在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打杂。每天回来,偷偷把书夹在腋下带回家借阅。残雪和兄弟姐妹们养成了爱阅读的习惯。读童话故事,读中西方古典文学作品。

在父亲的书柜里,则排列着大部头的哲学典籍,《辩证唯物论》、《资本论》……残雪15、16岁时,跟着父亲阅读,听父亲一句句讲解。在浓厚的哲学学习氛围中,残雪学会了哲学的思考方式,在后来的创作道路上,她的作品也有西方古典哲学的意味。她的哥哥邓晓芒更是成为了著名哲学家。

80年代初期,残雪开始了创作,同时阅读了大量西方现代派的文学作品,怀特、卡夫卡……她在《卡夫卡的事业》一文中回忆了自己读到卡夫卡的情景:“全身心的如痴如醉,恶意的复仇的快感,隐秘的、平息不了的情感激流……如果我们还想在铁一样的桎梏中表演异想天开的舞蹈,卡夫卡的作品会给我们带来力量。”这些西方文学作品让她从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中跳出,现代主义与巫楚风格达成了心灵默契,残雪成为了一位现代主义先锋派作家:“我学习西方文化传统,并不是学那些表层的东西,而是学习人类共有的精神的东西,学习那个文化中的人性内核。我学会了他们的方法之后,运用到我的创作实践中来,一头扎进潜意识这个人性的深层海洋,从那个地方发动我的创造力。所以我相信我这类文学是最站得住脚,并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残雪曾表示,她的文学,要描绘的不是人某一方面的情感,而是人的本质、人的原始冲动的形式。残雪作品中的人物,被命运捉弄,被外力所裹挟,对人类生存方式怀疑,对自身无情剖析。主人公则有着对自我内在无尽的探索和叩问。这些剖析和叩问则隐藏在残雪天马行空的想象、梦呓一般的叙述文字当中。故事常常支离破碎,缺乏一般的逻辑性。这也是为什么残雪的作品常被读者认为难读。

如何阅读残雪?

残雪:读我的小说是需要有一些准备的

读我的小说是需要有一些准备的,或者说需要经过训练。他(她)必须读过一些现代艺术的东西,懂一点绘画、音乐,具有敏锐的感觉。还需要接触过西方的经典文学,从古典的到现代的一路看下来,最终就能到达我这里了。

读我的小说需要读者有自己的故事,调动自己的想像力。他(她)必须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具有自审精神。需要扭转传统的、被动的阅读欣赏方式,调动起内部的潜力,加入作者的创造。要用“心”而不是光用眼来阅读,全心投入小说的世界。

(节选自《为了报仇写小说——残雪访谈录》)

卓今:丢掉你阅读现实主义作品的习惯

(残雪作品研究者、湖南社科院文学所所长)

残雪是一个“艺术实践者”。小说并不是一个固定套路,从早期的文人笔记小说、到章回小说、再到现代小说,小说一直在发展,它的创作有无限可能性,需要小说家不断探索。残雪就是这样的一个探索者。她从一开始就是反类型化的,她要写的不是市场受欢迎、可以批量生产的类型化小说。她处在一个无人区,不走别人走过的路,不断探索小说的可能性。

残雪在生活上又极度清苦。我曾经去她家里拜访过,她家中的陈设非常简单,书柜是她家庭中的主要陈设。她也不太关注吃穿用度,厨房里也是清汤寡水。她的时间非常宝贵,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写作上面,对其他的事物都不太关注,几乎是过着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

残雪的作品结构复杂,信息密度大,内涵丰富,读者面对这种"向内"的思维模式,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那些晦涩难懂的意象,迷宫式的结构,加上诡谲的情节,阴冷的基调,变形夸张的人物形象和"梦魇""荒谬"的环境,让人感觉到人都在悲伤而亢奋地度过每一天,而生命的价值就体现在永无休止的追求和奋斗之中。

普通读者读残雪的作品,要抛弃原来读现实主义作品的那种习惯。现实主义作品中有完整的情节、人物形象,塑造得有悬念,还让人产生对作品中人物命运的担心。阅读残雪的作品时,读者要把这些东西排除掉,用一种对应自己的灵魂结构的心态去阅读,每一个读者都会从她的作品中看到不同的风景。比如,残雪的小说中存在着感性、知性、理性、自我意识这些层次,读者自己关注哪个层次,就看到哪个层次的东西。这就与读者自身的知识修养文化背景和阅读这种类型的悟性有关。

读懂残雪的作品的确需要比较深厚的基础。中国古代有一个说法叫“言意之辨”,意思是语言呈现出来的东西和想表达的东西,不是完全一致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后的东西,在读者接受这一方,也有信息的添加和丢失。所以阅读时,也不要在意一定要完全理解作者的意图,不要有这种负担。

陈小真:不妨从《赤脚医生》开始

(湖南文艺出版社 残雪作品责任编辑)

我是大二的时候开始接触残雪的书籍,当时看的是《黄泥街》以及她的一些访谈。在阅读她的作品前后,我刚好看过很多西方绘画作品,就很自然地把残雪的作品和西方的绘画的思想契合起来。那时候,我读她的作品,我就隐约感觉到她是一个很纯粹的、很单纯的,对自己的艺术追求很认真的人。

残雪其实挺有风格和个性的,她虽然是湖南省作协的作家,但是她不喜欢参加作协的会议和活动。这并不是说她和作协关系不好,而是她有意地跟文坛保持一些距离。她为人挺谦虚的,对这些奖项也看得很淡,不太愿意参加外面的活动、接受媒体的采访。

根据我阅读和编辑残雪作品的经验,如果是刚刚接触残雪的作品的读者,我推荐大家先从《赤脚医生》和《趋光运动》开始阅读。

《赤脚医生》是残雪今年新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跟她以前的作品不太一样,它稍好读一点,不会那么晦涩。这本书里有让人容易接受的一些情节,有很多对自然界的花草的生动描写,非常诗意。比如,故事中的人物深夜上山采药,那些药草也通人性,可以跟人进行对话。我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是,残雪告诉我们心中要有梦想,要自己脚踏实地地去做一些尝试和实践。《趋光运动》是残雪的散文集,讲述了残雪从小到大的一些经历。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残雪这位作家。了解残雪的人生经历,对理解她的小说作品会大有益处。

作为残雪作品的责编,我在阅读她的书籍时,如果遇到了一些特别的表达,我也会做一些读书笔记。我觉得,读残雪的书,如果从头到尾,不动一支笔,去记录当时的阅读感受,读完之后可能会觉得连整本书的故事梗概都很难表述出来。所以,我建议读者在阅读残雪的作品时,如果被某个点触发到了,就及时记录下来。读完整本书之后,可能笔记也有几千字。那么,这样的阅读其实是跟残雪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内心交流。

参考资料:

卓今.残雪评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

卓今.残雪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残雪.趋光运动:回溯童年的精神图景,2017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