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山下,土家新苗在发芽

2019-10-09 09:07:0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龙文泱 肖正湖 丁贵英] [编辑:潘华]
字体:【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肖正湖 丁贵英

9月的张家界天门山,秋高气爽。27日上午,山脚下的天门小学飘出阵阵欢快的土家族音乐,学生们穿着土家族服饰,跳起摆手舞,做起武术操、花灯操……这是每天的大课间活动,他们做完全国广播体操后的必备活动。

将非遗项目融入课堂、课间、课后,全校师生人人会唱土家山歌、做土家手工、玩土家游戏、了解土家族历史。近日,张家界天门小学的“张家界非遗项目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由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指导、中国青年网主办的2018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

土家族的孩子,不能忘记民族的歌谣

天门小学有两个特点:一是学生大多来自张家界的边远大山,父母多数在外地打工。二是八成师生是土家族,此外还有白族、苗族和汉族等。

湘西一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民族特色浓郁,在张家界市和自治州,仅国家级非遗项目就有32项,包括桑植民歌、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咚咚喹、土家族摆手舞、湘西土家族茅古斯舞、仗鼓舞、土家族织锦技艺、张家界阳戏等。

“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喜欢的文化项目和体育活动,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了。国家也在倡导‘非遗进校园’,为什么不让他们感受我们的快乐,从当地的民族文化中找到自信呢?”于是,天门小学的老师们开始尝试,以土家族文化为主,兼顾其他民族和本土民俗文化,在校本课程和课间、课外活动上做文章。

9月27日下午,洒满阳光的天门小学操场上,土家族体育教师石成正在教六年级3班的孩子骑高脚马。同学们4个一组,在石成的指导下,从单脚开始练习,玩得不亦乐乎。

高脚马类似于高跷,为一根1.5米长的竹竿或者木棍,在距离地面30厘米至40厘米处安装短竹(木)片踏板制成。

石成说:“过去,高脚马是我们在雨天走村访友的工具。它讲究手脚协调配合,力量、耐力、灵敏性和柔韧性都能得到锻炼。”

2014年,石成研发的《民族传统体育:高脚马》课程在省第12届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评优活动中,获评二等优质课。

音体美创新课,皆有土家乐

高脚马课程的获奖,让天门小学大受鼓舞。同年,学校制定了《非遗传承五年规划》,成立了非遗进校园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全方位挖掘土家族文化。

学校成立了土家族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团队,收集整理土家族民谣、故事、舞蹈、诗歌、花灯戏等,编辑成校本教材《张家界土家文化》,包括土家族音乐、体育游戏、手工3个部分。

“学校根据不同的传承项目成立了课程资源开发小组,开发过程中注重与现代社会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天门小学校长楚任杰介绍,该校通过聘请民间老艺人和本土文化人士,与长沙师范学院、怀化学院体育学院合作开展民族舞蹈、民族体育培训,每个年级分类培训2到3名教师,保障非遗传承师资队伍的同时,向学生教授非遗项目。

每天下午放学后,做完功课后的课后服务时间,充满土家族特色的活动中心热闹极了。近30个文体项目在这里开展,砂石画、土家刺绣、簸箕画、仗鼓舞、铜铃舞……非遗有关的项目占了一大半。

“叔叔阿姨远方来,哎嗬嗬嗬耶,欢迎你们来到土家寨……”中高年级孩子唱着《土家儿童迎客歌》,欢乐又喜庆。低、中、高年级组建了3个土家族民歌合唱团队,每个学期,每个孩子都会学会2首以上当地民歌。

五年级11班朱泓宇的父亲说:“我的妻子是土家族,我们都是80后,平时接触非遗项目的机会比较少。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学,经常和我们一起唱土家族的歌曲、跳茅古斯、做花灯操,我们都很喜欢。”

以土家族日常使用的簸箕为“画布”,用石头、稻草、彩纸做成“簸箕画”。艺术实践工作坊《簸箕画制作》在湖南省第6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同获一等奖的还有合唱《咚咚奎》《欢乐的那达慕》等。

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近年来,天门小学在省、市、区的“三独”(独唱、独舞、独奏)比赛中,学生获奖级别、等次和人数逐年上升,2018年获奖人数达85人次。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