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程”70年①】从“凭票购”到“扫码购”,方寸天地演绎消费美好变迁

2019-09-26 12:05:1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昆励] [编辑:印奕帆]
字体:【

编者按:

70年风雨兼程,城市向上生长,每一步都见证着岁月变迁。适逢新中国70华诞,华声在线推出“‘星程’70年”系列报道,关注长沙老百姓70年来在消费、住房、教育、交通、医疗、饮食和文化等7个方面经历的变化和不断增强的获得感,记录时代印记,讴歌奋斗年华。

华声在线9月26日讯(记者 李昆励)粮票、油票、布票、电视机票、手表票……这些年轻人听起来“陌生”的票证,是老一辈长沙人不能忘怀的记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凭票换购”是长沙人日常生活购物的常态。70年悠悠岁月,如今粮票几乎绝迹,正在加快建设“移动支付第三城”的长沙,大街小巷遍地扫码支付。

从粮票、邮票到现金,从现金到二维码,方寸天地的变化背后,一代代星城老百姓从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寻。

五六十年代,“要是没粮票,连饭都没得吃”

(李国柱家收藏的老粮票)

“这是全国粮票,这是湖南粮票,还有一些云南粮票。”在长沙市民李国柱家里,记者看到了厚厚一叠老粮票。年近七旬的李老对那个“凭票换购”的年代记忆深刻:“那时候你要是没粮票,连饭都没得吃!”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比较匮乏,生活必需品都是统购统销,粮食、食用油、布匹这些生活必需品都是按人头分配的。

“那时候每个人每月可以分到大概10公斤左右的粮票,可以用来买米、买面。”李老回忆,白糖、大豆都是当时的稀缺物资,饼干、糕点更是属于难得一见的“奢侈品”,“那时候中秋节想吃个月饼,去供销社要用一两粮票才能用5分钱买一个月饼嘞!”

李国柱说,当时的粮票分为全国通用和地方流通两种类型,只有全国粮票才能“全国通用”,出差外地的人必须持单位介绍信才能去粮店换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

“每次去探亲,都要部队开证明回来。”李老年轻时是一名军人,老伴邓阿姨每次去部队探亲前,都要提前打报告开证明,才能把家里的湖南粮票换成全国粮票。

由于粮票每月是固定配额,一家人必须省着用,如果粮票用完了,就只能去特定地方购买高价的议价商品。“我当时一个月工资是20块,老伴是医生,一个月工资15块,算是当时的中等水平,也只能省着用。”李国柱说。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物资逐渐丰富,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家家户户粮票都有所盈余。1993年全国取消粮食定量供应,长沙市民人人离不开的粮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现金结算时代,带钱出门各有“绝招”

上世纪90年代初,各种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老百姓可以直接用现金购买物品,且没有数量限制,人们出门、购物都不忘在钱包里多放点现金。

今年65岁的郑春桃在湖南省肿瘤医院门口做水果杂货生意已有30多年,她对90年代的现金支付印象深刻:“都是把钱捆了又捆,放在贴身的衣兜里。买东西的时候,要掏半天,再一张一张地数……”

现金结算的年代,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带钱出门的“绝招”。“我缝了条有兜的腰带,每次老头子去进货,钱都缝在腰带里面,让他贴身系好。”郑春桃笑着告诉记者,夏天的时候,就在内裤上缝个小兜,要拿钱,先去洗手间。

事实上,“人见人爱”的人民币比新中国还“年长”一岁。从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至今,我国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钱币收藏爱好者邓先生告诉记者,上个世纪90年代,市面上流通得较多的是第四套人民币,如今已经全部停止流通。“1990年版的一百元和五十元人民币,现在都成收藏品了。”

现金时代,存折的使用也越来越普及,为了适应电脑操作,此时的存折已由过去手工填写改为电脑打印,银行卡也在逐渐普及。1993年6月国务院启动了以发展我国电子货币为目的、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的各类卡基应用系统工程——金卡工程,全国银行卡联合组织也应运而生。

2002年3月,中国银联在上海成立,银行卡得以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79.78亿张,全国人均持有银行卡5.72张。

二维码扫一扫,长沙打造“移动支付第三城”

2003年,为增强网络购物的便利性,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平台逐渐兴起。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从最初的网上支付,到二维码扫一扫,再到刷脸支付,移动支付成为消费结算主流。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9年3月公布的数据,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超81万亿元,位居全球之首。

“以前出门必带四样东西——身份证、手机、钥匙和钱包。现在,出门不带钱包可以,但不带手机就万万不行。”80后市民刘晓娟表示,现在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移动支付了。“如今大家抢着买单时,都不再是拿钱包了,而是争着掏手机。”

2006年,中国移动成立电子商务产品创新基地并落户长沙,承载和包支付业务。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和包支付成为业内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同样获得全业务支付牌照的支付品牌。

在打造“移动支付第三城”的长沙,和包支付已经涵盖通信、金服、商城、缴费、出行、社交等六大板块。“和包”,已成为长沙人自己的移动支付方式。

“不光可以坐公交,还可以搭地铁,太方便了!”在湖南师大读大三的杨同学每天都要搭乘公交往返学校和实习单位,手机扫码乘车是她每天必须使用的支付方式。“以前用公交卡容易弄丢,一个学期最多办过四次卡,现在一个手机全搞定。”

据悉,目前长沙和中国移动正联手打造“和包支付示范城”,双方已经明确了“产业聚集样板工程”“名片示范样板工程”“创新发展样板工程”等3大类、12个具体项目的落地实施。未来,在长沙市内将完成商业街、示范街道、校园企业园区、农贸市场等各类应用场景的“移动支付全覆盖”。

相关专题:“星程”70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