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湖南“米王”丰收也有烦恼:有机稻政策好配套少

2019-09-23 11:34:5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周楠] [编辑:周泽中]字体:【
洞庭湖的秋风,掠过正在抽穗的晚稻田,吹起阵阵稻花香。李昌浩蹲在田埂上,托起一穗中稻,小心翼翼扯下一粒谷子,在嘴里咂摸着,“丰收在望了。”

▲2019年9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农民丰收节专版。(责任编辑:陈琰泽、赵朝文)

“米王”的有机稻面积今年减了一半。

洞庭湖的秋风,掠过正在抽穗的晚稻田,吹起阵阵稻花香。李昌浩蹲在田埂上,托起一穗中稻,小心翼翼扯下一粒谷子,在嘴里咂摸着,“丰收在望了。”

▲2019年9月20日,李昌浩蹲在田埂上,查看中稻的生长情况。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周楠摄

丰收没有带走他的心事。李昌浩是远近闻名的“米王”,他在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鹤龙湖镇南洲村种了53年田。2016年之前,他籍籍无名,一年到头扎在田里。有乡邻评价他“一根筋”:别人耕田耕两遍,他一定要耕四遍;别人施化肥,成本低,见效快,他坚持沤农家肥,成本翻两倍,还一身大粪味;别人撒除草剂,田里干干净净,他硬要人工拔草,草拔了没多久又开始长,田里青蛙泥鳅出没,偶尔还能看到蛇,整个一小动物世界。

到收割时,别人家亩产1000斤,他家只有700多斤。李昌浩不在意,1950年出生的他经历了从吃不饱穿不暖到衣食无虞,“现在吃饱不愁了,我想让家里人吃得好,吃得安全健康。”

2016年,湖南省首届“米王争霸赛”举行,女儿替他报了名,又打了一个多小时电话,说服他背了一袋米去参赛。他提早3个小时到了赛场,看别人穿得光鲜,还有政府干部带队,只有他是一个老农独行。他蹲在会场旁,用自带的酒精炉煮了一小锅饭,准备就着辣椒酱,吃了早餐就坐车回家。饭香四溢,同来参赛的人闻香而来,吃了几口,扯住他,“你别走,你这个肯定拿冠军!”

经过相关指标检测、100多名评委品尝和“盲选”,这位肤色黝黑、穿着土气、背个编织袋的老农民,举起奖杯,成了湖南首届“米王”。

回到家乡,他准备大干一场,扩面积、招帮手、树品牌、打市场。注册商标后,他想先把自家田附近的十几亩地流转过来,连接成片。考察一番,田块高低不一,灌溉不便;地力条件不一,影响米质;乡邻想法不一,流转困难。

两个女儿要接他进城住,“您马上就70岁,别折腾了。”他拒绝了,要在现有的田里种出更好的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米王”延续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写《种田笔记》的习惯,记录这些年种植的水稻品种、生长情况。选种、浸种、育苗、栽种、收割、晒谷、贮藏等30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不敢马虎。“有时候晚上12点还去田里观察,听水稻扬花的扑扑声,闻一闻稻花的香味。”

他精心打理的6亩田,每年两季产粮9000多斤,除了自家口粮,其他的都被慕名求购的人预购。

听起来顺畅,这条路走起来却不容易,哪怕他已经是“米王”。获奖当年,他的米可以卖16元一斤。这些年,国外优质大米备受消费者青睐,挤压了国产优质大米的市场空间,“米王”荣誉的效应逐年递减,他只好下调价格。有机稻的种植成本和难度却持续上涨:人工成本从过去100元/天涨到了150元/天,还很难请到人,自己一个人力不从心;电视上宣传有机种植,可市场上找不到信得过的有机肥,不是价格太贵,就是肥力太低;政策鼓励绿色有机种植,但只对规模化种植有补贴,小户享受不到专项支持。

他种的田从6亩减少到4.5亩。一人难以支撑,“米王”希望自家种植理念可以影响他人。

获奖后,有约三十批人慕名而来,要请他当顾问,要购买他的种田专利。他婉谢了所有邀请,坦言自己年事已高,无法背井离乡,欢迎大家来现场学习,他愿意提供吃住。

来现场学习的也有,他倾囊相授,不过效果不太好。同乡一位种粮大户按他的方法做了一年,亏了本,重新选择了追求产量。

“成本比别人高一倍,又没有品牌支撑,种出来的米,贵了没人买。”鹤龙湖镇农技推广服务站站长李向阳喜欢“米王”家的米,但对现实也很无奈,“对很多人来说,追求产量,薄利多销,更靠谱。”

“他的方法适合小户,只要种植规模大了,要请别人干活,就很难像他那样精细,像照顾自家孩子一样。”湘阴县有名的种粮大户陈应征敬佩“米王”,但认为在这个时代,他的方法难以大规模复制推广。

▲2019年9月20日,李昌浩蹲在田埂上,查看中稻的生长情况。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周楠摄

洞庭湖平原上,“湖广熟天下足”的传统农业荣光已经淡去,人们期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期待不同的农业生产理念相互激发和交融,诞生出更多充足、优质、绿色的农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

今年春耕,“米王”把黄历翻了又翻,眉头紧锁做了决定:把双季稻改成一季稻,种粮面积减一半。

“明年就70岁了,干不动了。”

“明年可能还会减面积,就种自家3亩田。”

“绿色种植成本高,这两年还在涨,都是熟人买,价高了承受不了,也不好调价。”

“政府鼓励种有机稻,政策好,但配套不够,支持不够。”

“米王”穿过稻浪,说了好多,像是在给我们解释,又像是在说服自己。

这些年,也有大户选择“稻虾共作”“再生稻”,这类有机种植方式便于操作和管理,尽管米质和“米王”还有差距。

金秋的阳光下,“米王”蹲下来,把田埂上刚冒头的野草扯掉,“我希望有更多人加入,不能只追求产量,也要追求质量,民以食为天,要吃得安全。”(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