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成功

2019-09-20 09:05:3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抱朴] [编辑:夏博]
字体:【

张抱朴

蒋勋先生《美的沉思》一书2014年9月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到现在已经印刷30余次,总发行量25万余册,码洋近1500万元。在美术读物中,《美的沉思》应该说在大陆市场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我常想,取得这个成功的元素到底是哪些?

首先是中国艺术之美的成功。蒋勋是著名美学家,多年来致力于美学教育推广。在本书中,作者从莹润斑驳的玉石、锈绿的青铜器、矫健蜿蜒的书法、飘渺空灵的山水画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入手,全面梳理了中国艺术的脉络,深入浅出而又艺术地诠释从上古到明清的中国艺术之美。他是要通过艺术的形式的分析,一层层到达艺术美的本质。蒋勋说:“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这种对于美的信仰,对于中国艺术美的重新认识,正是当下一个突出的社会需求。在这个领域,急于要做的事情是:擦拭掉历史的灰尘,让中国之美重新闪射出它夺目的辉光;清理出几千年中国之美承传发展之路,让这个美的历程更为清晰地展现在大众面前;整理和凸显中国之美的基本规则和观念,让更多的人仰望它的光华,接受它的熏陶,追寻它的路径,从而重新确立对于美的信仰。《美的沉思》恰好契合了社会的这种需求,找到了“隐藏在民间对美有所关心的读者”。这个读者群是巨大的,是不断被发现、不断在成长的。例如当下的年轻人,如何在价值多元、观念多元的时代,确立一个对于美的标准,确立对中国之美的感性和理性的认知体系,就是一个迫切的人生课题。

蒋勋之所以受到欢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感知美、传播美、表达美的姿态和方式。蒋勋受过严格的西方艺术理论的训练。泰纳的《艺术哲学》,保罗·克利对纯形式的考察,荣格对美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的研究,布兰登将美的形式引导到宗教仪式上等等,这些从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切入点对美的研究理论,对蒋勋都有很深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理论的本质上,而不是在感知、表达的形式上。蒋勋面对中国之美时首先是感动。艺术之美所焕发出来的“生命动人的光彩”使作者感动,作者才能够将这种感动传递给读者,从而进一步感动更多的人。然后是沉思。沉思是对美的形式背后之本质的思考和感悟,从青铜器的锈绿,思考从巫的美到理性精神的建立过程;从书法飞扬的线条谈论文化符号的意义,等等,将感动深化为沉思,在沉思中升举出美的真正的历史意义。

蒋勋先生说:“没有美,没有沉思,成就不了文明。”但是蒋勋没有将这种感动和沉思写成纯粹的、教科书式的学术著作。他的表达方式非常中国化。“蒋勋在艺术与历史之间漫步,传达给我们一种生机勃勃的大美。”王跃文的这个评价,比较准确地概括了蒋勋的风格。蒋勋是娓娓而谈的,是漫步式的,是感动着、沉思着的,文笔清丽流畅,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与读者之间是平等的、老友交谈式的,而不是冷冰冰干巴巴居高临下地谈论理论和教条。这种相对感性的方式,与中国传统艺术讲究意境、韵致,讲究悟性思维的特点,一脉相承,十分契合。熊秉明先生说:“中国传统哲学家的终极目的不在于建造一个庞大精严的思想体系,而是在思维的醒悟贯通之后返回与实践生活之中。”这种表达、呈现方式,当然也非常契合中国读者的阅读、审美和思维的习惯。我想,这是《美的沉思》之所以如此受欢迎的第二个原因。

《美的沉思》原版是大开本。新版出版时, 我们在原书基础上调整开本,增录图片,增加中国美术简表与图片索引,重新整体装帧。根据当下读者的审美习惯和需求,做成了一个全新的彩色珍藏版,为读者提供更赏心的视觉体验,更悦目的美的探索。在注重“用户体验”的时代,注重读者的审美体验,注重阅读时的愉悦感,注重读者所获得的书卷味,无疑是我们必须持续努力的。《美的沉思》在这一点上的努力,看来是得到了读者认可的。

中国传统艺术之美,作者表达感性和理性兼具之美,书装之美,应该是《美的沉思》受到读者欢迎的三个理由。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