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文学地方志书写——评长篇小说《故人庄》

2019-09-18 09:14:17 [来源:红网] [作者:罗宗宇] [编辑:欧小雷]
字体:【


成功的文学地方志书写

——评长篇小说《故人庄》

文/罗宗宇

讲好中国故事是当前文学的一种叙事价值担当,乡土中国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何讲述乡土中国故事时,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出现了一种以地方或村落为切入点的创作路径,其中既有《中国在梁庄》这样的非虚构文本,也有《山本》这样以虚构形式进行的地方志写作。文学与地方志的结合,兼具纪实与虚构的特点,在讲述乡土中国故事时,呈现出一种优势。长篇小说《故人庄》(李梦昭、李凌洁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年版)提取这一叙事经验,以中国南方的一个山村为叙事对象,开掘乡土中国的审美资源,是一次成功的“文学地方志”书写。

《故人庄》讲述了石桥铺村的村庄史和地方史,在乡土中国的大背景舞台上,小说为一个乡村立传,描绘了它的历史变迁图景。从引子中的村庄开辟传说起笔,经由抗日战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直至新世纪的当下,小说重点写的是石桥铺村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变迁史。

石桥铺村位于群山围绕中的一个盆地,一条大青石板街道,一条赧水河,两排黑黑的木头房子,代代乡民在此生生不息,木匠、铁匠、石匠与篾匠实现自在的家族传承,是一个典型的南中国乡村。该乡村的历史由一代代木匠、铁匠、石匠与篾匠等小人物活动所构成,多少年来自在地成为了乡土传统,小说真实地再现了这种历史的轨迹及传统的变化。小说既展现了由老一辈人物诸如刘木匠、陈篾匠等所代表的历史,更展现了由年轻一代大斧头和桃花等所代表的现实。在传统转向现代的过程中,随着陈篾匠的老去而日渐式微的传统工艺成为乡土嬗变的一个符号,而老一辈中最早走出山村的彭石匠转向开采金矿,则直接意味着历史的变化,大斧头不做木匠却变成了房地产开发商,刘二妹在命运的偶然中由村入城都显示了历史的蜕变。至于小说前面写出村子里过年的热闹,而后来写到山村中过年几乎闻不到多少年味,更用一种互为比较的叙事,客观显现了历史的变化。

小说对乡村历史变迁的书写,不只是停留在具象层面,它还进入了更为深层的精神心理和人性层面,写出了人物精神和人性的蜕变。菊花是出走的山村子民,她的逃离无疑是自觉割断乡土精神的脐带。年轻的乡村姑娘荷花由村入城,从纯朴的乡村姑娘变成了一个受娱乐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影响的交际花女性,她的转变是自觉不自觉的心理欲望化过程,其被玩弄的人生悲剧实乃精神和人性的悲剧。这种悲剧,还体现在乡村基层政权领导黄桂生的身上,不同于荷花的物质化和金钱化,他是一个被权力欲异化的人性标本。黄桂生的婚姻与个人的职位升迁相关,他后来进行买官,更是赤裸裸的权钱交易。

当然,作为一部严格遵守现实主义法则的小说,《故人庄》的村庄史叙述也展现了历史的静水流深,还表现了坚硬的传统。如大斧头说:“人这一辈子哪,别的啥都能丢,唯有‘情’和‘义’这两个字咱可丢不起。”他与桃花的纯真乡土爱情,在矿难发生后的勇于担当,生意发达后的捐建学校,多次在危急时刻的救人,身上所呈现出的正是湘中汉子的有情义、有情怀和有坚守,是泥土里生长出的坚守传统的精灵。刘四娘店子里的泥鳅煮豆腐也是仍在延续的传统生活的符号象征,至于能干勤奋的黄牛牯对传统乡土生产方式的坚守,乡村中人与人之间的传统温情,作为传统的梅山文化的传承都显示了乡村史中那比较坚固的那一部分。正是在这样一种乡村历史“常与变”的书写中,《故人庄》实现了对地方史的真实把握,这一部村庄史,无疑也是乡土中国现代转型的历史缩影。

《故人庄》的“地方志”书写还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的还原。文学地方志的写作方式为有效记录呈现日常生活提供了可能,小说中有诸多日常生活内容的还原,自然风光是日常生活场景中的诗意画面。作者不断用一支乡土抒情的笔写出了赧水河的美丽,不管是傍晚的还是清晨的,是冬天的还是秋天的。秋收后的田野,劳作的稻田,秀丽的山庄,波浪起伏的山峦,弯弯曲曲的石板街,篱笆围着的菜园子,村口神奇的银杏树,都作为一种乡土生活的诗性景观被反复呈现。

小说也还原了这片湘中大地上所具有的独特生活风貌和生命精神,它散发着浓浓的南方乡土气息。如孙瞎子与邹癞子一见面就有的乡村斗嘴与幽默,黄牛牯的抓泥鳅生活,刘四娘的乡村馆子,喝不完的红薯烧酒外加豆腐煮泥鳅的美食,村民说着一口家乡话,有各自的悲欢,常常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这些都在舒缓的笔下娓娓道来。小说中人物的名字多用动物和植物命名,山川草木、禽鸟鱼虫,自然景观转化为生命和情感的符号,人物的活动、命运与原生态的乡村日常生活图景恰如其分的融为了一体。

再有就是小说中不断呈现的古梅山地区的民俗风情,如耍炭花舞、唱呜哇山歌、哼梅山小调、梅山神信仰中的喊魂与落水鬼的传说、饮食民俗中的吃“爬界肉”、卤豆腐和猪血丸子。也有日常民间生活的仪式与节日,如建新屋的上梁,过三月三、春节、尝新节等,通过精心还原石桥铺村的民俗风情,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展现了一幅地道的乡间风俗画。另外就是语言的民间味和乡土味,众多比喻喻体的乡土取象,如乡村传闻“有如山坡上的青茅草,一夜之间就长得密密实实的”“日子过起来比刨木头的刨花翻卷得还快”等,都浸透着乡土文化原味,日常语言生活的呈现与表达具有素朴的真实感。

???_??.jpg

罗宗宇,文学博士,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文学评论学会副会长。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