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彭际淼: 扎根湘西播撒甜蜜

2019-09-12 11:05:3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陈大勇] [编辑:潘华]
字体:【

2017年6月16日,彭际淼在基地进行科学试验。(资料图片) 通讯员 摄

陈大勇

路过凤凰古镇,沿着湘西的峻峭山峰一路向北10余公里,便是吉信镇。路边随处可见的柑橘园里,虽不到丰收的季节,但已是青青的果实缀满枝头。在吉信镇都良田村的柑橘苗培育基地里,30多个大棚在蜿蜒的山脚下一字展开,初秋的阳光洒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灿烂又不失柔和。

彭际淼每天都会带领着技术人员来到大棚里,细心地检查着每一株橘苗的生长状态。这在他从事果树技术研究与推广的30余年生涯里,已经成了常态。

“一个大棚就是一万多株苗。这个大棚里都是橘柚,3年可挂果,每棵树可挂果35公斤到40公斤,多的可以达到50公斤以上。”彭际淼算着经济账。

柑橘栽种,是一个甜蜜的事业

初次见到彭际淼,是在他的办公室里。如果不是随同人员介绍,很难让人相信这个面色黝黑、朴实憨厚的土家族汉子,就是国家柑橘体系湘西椪柑综合试验站站长、中国柑橘学会理事彭际淼。

在彭际淼办公室的书桌里,放着几个皱巴巴的黑色塑料袋,与办公室里堆积如山的专业技术书籍极不相称。面对记者的询问,彭际淼羞涩地打开了塑料袋,竟是四五十本各类荣誉证书和获奖证书。“证书太多了,书柜里放不下,实在没地方放,只能这样了。”彭际淼有点难为情地说。

彭际淼1985年从湖南农学院毕业以来,便与果树技术研究推广结下了不解之缘。30余年间,他走遍了湘西的山山水水,为自治州柑橘产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是2002年调到自治州柑橘研究所专门从事柑橘技术研究的。当时,柑橘栽培技术存在很大的问题。”彭际淼告诉记者,自治州是传统的柑橘生产大区,但品种老化、挂果率低、糖分不高等品质问题一直阻碍着柑橘生产的良性发展,种柑橘的效益低,老百姓的积极性也不高。

面对困境,他先后引进各类柑橘品种80余个进行培育,并诱导变异,从变异苗中选出适合当地栽种的柑橘苗。

在新品种选育过程中,彭际淼带领团队每天在基地和实验室之间“两点一线”穿梭,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把关,严格要求。最终筛选出适合自治州种植的优良新品种10余个,并成功选育出早熟、质优、糖分高、少籽椪柑新品种“早蜜椪柑”与甜橙优良品种“晚香蜜橙”。

杨灿,既是彭际淼的同事,也是他的学生。她说:“一个新品种的选育,往往需要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彭站长最满意的‘早蜜椪柑’品种,从选育到最后的推广经历了12年之久。”

目前“早蜜椪柑”推广面积达3万亩,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不能让老百姓流汗又流泪”

张全贵是吉信镇都良田柑橘苗圃基地里的管理员。今年75岁的他,与柑橘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一家四口都在这个柑橘苗圃里做事。

说起彭际淼,张全贵开心地笑了。张全贵每个月可以拿到1200元的工资,而老伴和儿子、儿媳农闲时节也在苗圃基地做些除草灌溉、苗木护理工作,每人每天可以拿到80元钱,全家因这一项每月增收5000元左右。

当然,让老人如此高兴的不仅仅是增加了收入。作为老果农,他更清楚彭际淼给整个自治州柑橘生产带来的变化,给广大果农带来的实惠。

在老百姓眼里,彭际淼更像一位相识多年的老朋友。每次来到各县的果园里,果农们都喜欢和他拉拉家常,交流经验,请教技术难题。他先后开展现场培训指导共计200余次,培训柑农10000余人次,并与柑橘种植大户形成了长期的扶持合作关系。

以杨勇为头的永顺县果王合作社在彭际淼倾力扶持下,种植柑橘达10000多亩,涉及果农300多户,900多人受益,拥有了集管理、生产、营销为一体的网络化服务体系。

原先,果农们从市场上选购果苗。这些果苗良莠不齐,且都是露蒂苗,根部大都裸露在外,根系不多,成活率不高,极易携带病害,损害了果农的利益。面对这种情况,彭际淼从基地免费送出容器苗,即根部护理在容器土壤里,品种纯度高,根系发达,成活率高,基本能做到一星期发芽、3年挂果。仅去年,就送出价值100多万元的柑橘苗给柑橘合作社和柑橘种植户。

“农业科技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直接关系到果农的‘钱袋子’,不能让老百姓流汗又流泪。”彭际淼说。

自治州目前有柑橘100万亩,其中椪柑75万亩、脐橙15万亩,柑橘已经成为自治州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湘西柑橘产业能有今天的收成,与彭站长多年的科研、推广和指导是分不开的。”杨灿告诉记者。

陪同彭际淼走在柑橘基地里,能充分感受到他眉宇间透露出来的那份自信与自豪。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家族汉子,他把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时间献给了湘西这片神秘的土地,也献给了柑橘栽培技术这一甜蜜的事业。

相关专题:最美科技工作者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