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境外媒体眼中的湖南:创新 开放 传承 合作

2019-09-11 13:13:02 [来源:中新网湖南] [编辑:刘茜]字体:【
立足“一带一部”,对接“一带一路”,融入长江经济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推进“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中部省份湖南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打开大门拥抱世界。

中新网湖南新闻9月11日电 题:境外媒体眼中的湖南:创新 开放 传承 合作

立足“一带一部”,对接“一带一路”,融入长江经济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推进“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中部省份湖南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打开大门拥抱世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境外媒体也将镜头聚焦在这片享有“洞庭鱼米之乡”美誉的热土上,挖掘和传播湖南经济、文化和旅游等领域的独特魅力,对外讲述他们眼中的“湖南故事”。

创新

“以前就知道湖南的旅游业发达,张家界、韶山知名度都很高,没想到湖南的高科技企业也这么厉害。”2016年10月16日至21日,新加坡亚洲新闻电视台记者陈玉樱参加了境外主流媒体聚焦湖南智造采访活动后表示,此次湖南之行让她收获颇丰。

作为财经记者,陈玉樱将镜头聚焦在磁悬浮高铁、3D打印等前沿技术,并特意体验了往返于长沙火车南站和长沙黄花机场之间的长沙磁浮快线。“它非常平稳,而且噪音很小。”车厢里,陈玉樱对着镜头向新加坡民众推荐了这条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悬浮列车。

境外媒体参观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杨华峰 摄

境外媒体参观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杨华峰 摄

在位于长沙麓谷产业园的中联重科工业园,一排排整齐的工程车,“直冲云霄”长达上百米的机械手,充满“魔幻色彩”的数字虚拟……每一项展示都让各国媒体记者们叹为观止。《24小时太阳报》记者西蒙尼·马丁表示:“中联重科在意大利的并购项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主要是做好宣传,让更多的意大利人认识湖南。”

中联重科4.0全系列产品。

中联重科4.0全系列产品。

“今天实地采访发现,湖南工程机械在种类研发和产业开拓方面,已经超越了很多发达国家,令人惊叹。”意大利《24小时太阳报》记者丽塔·弗朗西斯卡·法蒂古索说,近年来一直关注湖南工程机械的创新发展,“在湖南,我们看到了一些世界上最先进的智能制造产品和技术,期待我国企业向这些先进企业学习,并获得与其合作的机会。”

开放

2017年11月13日至19日,由迪拜中阿卫视,菲律宾马来亚商业观察报、每日论坛报,柬埔寨高棉日报,老挝国家电视台,马来西亚星报,泰国国家电视台、INFOQUEST通讯社,印度尼西亚安塔拉通讯社和罗盘报等主流媒体组成的“‘一带一路’主流媒体聚焦锦绣潇湘”采访团,深入长沙、常德、张家界、湘西凤凰等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实地采访,挖掘和传播湖南文化和旅游的独特魅力。

外媒记者采访非物质文化“长沙铜官窑烧制技艺”传承人。 刘着之 摄

外媒记者采访非物质文化“长沙铜官窑烧制技艺”传承人。 刘着之 摄

“这是一个令人惋惜的故事,却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千年前湖南和世界交往的繁盛景象。”说起在印度尼西亚海域被打捞起的“黑石号”沉船,来自印尼罗盘报的记者约翰纳斯打开了话匣子。

这艘曾满载五万余件湖南长沙窑瓷器精品的阿拉伯商船,折射了中国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活动的盛况。长沙窑出产的陶瓷器具经由此路远销29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各国文化交融碰撞。

走进长沙铜官镇,外媒记者得以一窥千年窑火蕴含的文化密码。“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发明漂亮的铜红釉,将表达爱情的诗句和商品广告印在瓷器上。”在约翰纳斯看来,这些当年“高新技术”中体现的创新和创意精神,与如今长沙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建设思路一脉相承。

传承

2018年10月17至21日,“德国媒体湖湘文化行”采访活动邀请了来自德国广播协会、德国电视二台、《世界报》《纽伦堡报》《莱茵内卡报》等10家德国媒体的记者。他们通过实地采访体验,记录下湖湘大地上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生动故事。

神秘的“赶尸”、浪漫的“女儿会”、土家族茅古斯舞、苗族“哭嫁”……湘西地区绚丽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德国记者们好奇的目光。“能一次欣赏到这么多不同民族独特的习俗和艺术形式,恐怕只有在中国才能实现。”在观赏完《魅力湘西》表演后,《度假和健康旅行》杂志记者马吕斯·勒维克恋恋不舍地说。

德媒记者体验土家族“拦门酒”。杨华峰 摄

德媒记者体验土家族“拦门酒”。杨华峰 摄

行程中,媒体记者们见证了张家界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在雨雾缭绕的大峡谷玻璃桥、乾坤柱、百龙天梯等景点,说着各国语言的游客们游兴不减,不时摆出各种造型拍照。

《世界报》记者Kerstin说,湖南是一方奇妙的土地,张家界风光享誉德国,希望通过亲身感受向更多人分享湖南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创意。

合作

2019年6月26日至30日,“第一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非洲媒体团大型采访活动”在湖南长沙举行。采访期间,来自33个非洲国家的媒体记者深入中非经贸博览会的各大会场、展馆和湖南的科研机构及企业,聚焦湖南与非洲的历史情缘和合作成果,为两地寻觅互利共赢的新机遇。

非洲媒体团参观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展馆。 刘双双 摄

非洲媒体团参观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展馆。 刘双双 摄

“中非经贸博览会为非洲国家和中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搭建了一个及时高效的平台,双方可以更进一步地加深了解,寻找互利共赢的合作商机。今后,越来越多的非洲商品在中国也会有广阔市场。”采访展会期间,南苏丹《朱巴观察家报》记者部主任莫里斯·多加·鲁沃·戈多为中国消费者关注、喜爱本国商品而高兴,并表示要通过自己的报道将这一信心传递给南苏丹的企业和人民。

“非洲与湖南是永远的朋友,这一点从过去到现在从未改变。”埃塞通讯社高级记者阿威凯介绍,湖南在埃塞俄比亚奥罗米亚州投资兴建了埃塞俄比亚·湖南工业园,入驻园区的湘企为当地创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大大提升了该国的出口创汇能力。

非洲媒体团采访三一重工。

非洲媒体团采访三一重工。

在长沙三一重工“18号厂房”内,非洲媒体团对装点着棕榈树和喷泉的智能化车间感到惊叹,在这座被他们誉为“中国最聪明的工厂”内,每五分钟就有一台挖掘机下线。赞比亚时报首席记者齐拉·纳迈科感慨到,驰援非洲大地的“中国制造”是如此高效、可靠,希望未来湖南能将这样的工厂引入赞比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