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闪光的足迹——走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通道转兵纪念馆:一担竹皮箩 见证鱼水情

2019-09-07 08:40:3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黄晗 郑湘 黄克伟] [编辑:刘畅畅]
字体:【

通道转兵纪念馆:一担竹皮箩 见证鱼水情

图为2017年10月1日,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转兵会议旧址恭城书院。通讯员 摄

图为6月29日,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通道转兵纪念馆,展柜里的“皮箩”实物。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童迪 摄

【基地概况】

通道转兵纪念馆位于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罗蒙山下,是为了纪念1934年召开的通道会议而建设的纪念馆,馆藏珍贵革命文物1000余件。2014年12月12日,纪念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0余万人次以上。

通道转兵纪念馆先后获得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中国林业集团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十大魅力场馆”、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藏品故事】

一担竹皮箩

在通道转兵纪念馆内,收藏着一担竹皮箩,这担皮箩出自一位红军战士的手,尽管历经岁月沧桑,已经是灰黑色,还略有破损,却诉说着一段鱼水深情。

1934年冬天的一个黄昏,通道县流源村11岁的杨昌彬和父亲正在家中做饭,突然,一个拄着拐杖、穿着破烂的年轻人推开门,有气无力地说:“老乡,给点东西吃吧。”“你进来吧,我家有。”时隔85年,杨昌彬老人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他们之间的谈话情形。

原来,这位年轻战士在湘江战役中受伤,名叫邱显达,22岁,江西瑞金人。因为没有及时治疗,他被打伤的右腿小腿,已经血肉模糊、流脓生蛆。杨昌彬父子知道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于是悄悄地收留了重伤的邱显达。为防止被国民党发现,父子俩每天偷偷上山采药,给邱显达治伤。两个多月后,邱显达的伤才慢慢养好。

据杨昌彬老人回忆,临走前邱显达说:“谢谢你们的救命之恩。我是一名红军战士、一名共产党员,我的伤好了,过几天就要去追赶部队了。我没有什么报答你们的,我原来是一个篾匠,我就织一担皮箩给你们做个纪念吧。”几天后,一担皮箩就织好了。

走的那天,邱显达给杨昌彬父子连磕了三个响头,说等革命胜利了,一定回来看他们。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了消息。但在杨昌彬心里,始终坚信邱显达还活着。他常说:“留住皮箩,就留住了红军精神,留住了侗乡人民对红军的热爱,对共产党的拥护。”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见习记者 黄晗 通讯员 郑湘 黄克伟 整理)

相关专题:追寻闪光的足迹——走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