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童年故事

2019-09-06 08:03:2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汤素兰] [编辑:印奕帆]
字体:【

汤素兰

未来,传播方式会变,媒介手段会变,但是,文学的本质不会变。

面对未来,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有自己的写作姿态。

笔者曾经写过一篇童话《故事长生不老》,写的是三个姐妹寻找长生不老之术,大姐相信生命在于运动,于是她变成了风和水,二姐相信生命在于静止,于是她变成化石和尘土,最小的妹妹在家里等待着姐姐们的归来,她一边等待一边生活,她恋爱,结婚,她衰老,死去。但在死之前,她把自己和姐姐们的故事讲给孙女听,她的孙女又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孙女听。于是,通过故事,她和她的姐姐们得以真正长生不老。

这是笔者写作儿童文学之后的感悟,也是笔者对自己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自豪,更是对优秀儿童文学的期许。

作家都是讲故事的人。儿童文学作家尤其如此。作家们继承的是最古老的讲故事传统。最早的儿童文学应该就是原始人在山洞里篝火旁给部族的孩子们讲的故事,正是通过这些故事,让部族的英雄得以不朽,让部族的历史和经验得以传承。在今天,承载故事的媒介正在发生变化,但故事的本质依然是不变的——它依然需要故事以及讲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艺术。

什么是优秀的儿童文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2002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英国作家艾顿·钱伯斯认为,15岁的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用她的《安妮日记》对“任何一位以儿童代言人身份写作的成年作家”提供了一个衡量作品的标准:

第一,他必须是一位出色的讲故事的人;

第二,他以自己为标本来研究生命;

第三,他热爱写作,写起来什么都忘了。

要做一位出色的讲故事人是极不容易的。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视、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用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游戏、综艺节目、电视剧和电影已经把人的时间和空间、视觉和听觉塞得满满的。作为作家,如何凭借一个故事就把孩子吸引过来?但儿童文学作家也应该有一种责任感——生活不是游戏,人怎么能天天玩乐还有花不完的钱?人怎么能单凭炫漂亮、炫丑或者炫富就可以一夜成名?真正的生活是和屏幕上的“跑男”“花样姐姐”“快乐大本营”完全不是一样的。所以,作家需要给孩子们讲平凡生活中的美好故事、生命成长中的感人故事、先辈们的创业奋斗故事……作家要把故事当成魔法,当成力量,通过自己的故事,让孩子有批判性思维,有独立思考,有热爱生活并创造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中国社会正处在飞速变革的时期,作家写出这个时代的真实历史,要勇于回答这个时代提出来的课题。这是一个有好故事的时代,但是作家要有能写出好故事的本领。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因为读者的特殊性,作品好看、好玩、对读者有吸引力,是作家首先考虑的问题,在写作中往往流于浅表的生活、浅层次的表达。儿童文学需要“浅语的艺术”,同样需要思想的深度、历史的厚度和人性的温度。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巧、精致的形式下,同样应该有深邃的思想内涵。

中国有将近四亿少年儿童。在中国当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是非常幸运的。这么庞大的读者人群和持续升温的市场需求,带给儿童文学写作者荣誉感和成就感。然而,儿童文学作家不能只消费童年而不关注童年。当代的孩子不全是幸福的。有生活在蜜罐里的孩子,也有贫穷的孩子;有被溺爱的孩子,也有得不到关爱的留守儿童;有掌上明珠般的孩子,也有饱受凌虐暴力的孩子。这就是孩子生存的现状。许多儿童文学创作对当代儿童真实的生存状态关注得不够。有的作品为了儿童阅读的快感甚至有意屏蔽了现实的残酷。儿童并不是孤立的社会存在,处在激剧变革、矛盾不断的大社会中,他们甚至比成人承受了更多的压力。但儿童很少能够表达他们自己,他们是一些不能歌唱的花。只有深入到现实的生活中,作家才能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与成长环境。深入儿童的生活,绝不是表面的浮光掠影。只有带着自己的真情和关爱,带着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深入过的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写作素材。这也就是作家的“在场”。正是这真实的生活体验,让作家无论写自己的故事还是别人的故事,都能如同安妮·弗兰克那样,做到“以自己为标本研究生命”。也正是通过生命的体验,作家的故事、作品中的人物才能和读者心灵相通。

梅子涵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儿童文学的《近点和远点》,他认为“近点”的意义是让作品切合儿童的阅读需求,让孩子喜欢,而“远点”的意义是儿童文学内涵的丰富性,只有具有远点的作品,在人们长大和成年以后仍然会喜欢。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具有这样的“远点和近点”的作品,比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小王子》《夏洛的网》。寻找儿童文学的近点是容易的,写一写孩子们感兴趣的校园生活,或者将他们带入一个奇幻的童话世界去历险,让他们开心快乐,这样的作品孩子们都会喜欢读。但仅仅喜欢读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些东西能让孩子们留下来,像一粒健康的种子,会发芽,或者一滴新鲜的露珠,会滋润,或者一缕温暖的风,轻拂过面颊、柳林和湖面时会留下感觉和痕迹。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们只有提供了大量“近点和远点”同样丰富的作品,儿童文学才能摆脱“小儿科”的魔咒,在中国文学的格局中赢得应有的地位。

(节选自汤素兰《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趋势研究》 浙江少儿出版社出版)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