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玉林站在自家的木耳种植大棚旁。图/受访者提供
潇湘晨报记者 陈张书 通讯员 徐艳丽 衡阳报道
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近年来,衡阳市推进扶贫扶志扶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帮扶干部多激励群众主动学技术、找门路,引导他们创业、兴业。目前,全市已有90个先进典型纳入脱贫攻坚宣传典型库。
曾靠吃救济的他带领20多户贫困户脱贫
衡东县新塘镇桔林村19组村民文玉林,曾经是村民眼里的“懒汉”“阿斗”。
2007年,文玉林在上海打工时手被车床碾断,无法从事重体力活,返乡后从事蘑菇种植,后改行做家具生意,每年收入达10万元。2013年3月,一场大火把他的家具厂烧个精光,所有的积蓄用于赔款不说,文玉林还负债10多万元。妻子离他而去,父亲中风瘫痪在床,母亲年老多病,儿子整天无所事事……文玉林感觉人生从巅峰坠入深渊,一下子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他整日在村里东游西逛,每天靠吃救济浑浑噩噩地过日子。2014年,文玉林评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曾经的“富翁”成了村民眼中的“懒汉”。
2017年,衡阳市纪委扶贫工作队进驻桔林村,在了解文玉林家中情况后,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迅速召开精准帮扶商讨会。时任桔林村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贺林辉,经常到文玉林家走访,与他谈心交心,激发了文玉林脱贫创业的信心。
在贺林辉牵线搭桥下,文玉林成为衡东县兆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委托帮扶对象。利用种植蘑菇的经验,他主动学习木耳种植技术,通过委托帮扶分红、劳务用工等方式,当年收入达到3万多元,并从原来的茅草棚搬入危房改造后的新房,成功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在积累一定经验后,文玉林注册成立了湖南衡东桔林药用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带领村里20多户贫困户种植木耳50余亩,2018年收入达到9万多元。
昔日贫困户成了人人称赞的发展能手
衡阳县栏垅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说起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国良这两年的变化,大家都感慨,国良变勤劳了,变得有志向了。
刘国良因脾脏问题做了两次手术,妻子患有癫痫,上有年迈的母亲,下有三个子女,是典型的因病、因学致贫。前几年,刘国良带着妻儿颠沛流离打零工,在民政部门享受低保兜底,纯靠政府救济度日,非常颓废。
2017年10月,衡阳县编办驻村工作队进驻均龙村。得知刘国良家的情况后,工作队队长李先军决定与他结对子,转变他的思想观念,帮他树立信心。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刘国良申请了3万元政府贴息扶贫贷款,承包了组里的两口鱼塘。他摸索出一套种养好方法,成了村里人人称赞的发展能手。闲不住的他,不仅种植了30亩优质水稻和油菜,还搞起了小菜园、小果园等特色种植养殖,为乡里的特色农庄、饭店提供新鲜瓜果蔬菜。
2018年3月份,刘国良在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分到了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2018年,刘国良家庭纯收入达到了24814元,人均4162元,摘掉了压在头上多年的“贫困帽”。
责编:曾晓晨
来源: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