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垃圾分类全民动员、全力推进、全域覆盖 城乡品位全面提升

2019-07-29 09:11:25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李鹏飞 刘韶林 姜国​] [编辑:刘畅畅]
字体:【

长沙县垃圾分类全民动员、全力推进、全域覆盖,城乡品位全面提升——

“分”景这边独好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鹏飞 刘韶林 姜国


“办完酒席一会工夫,竟然可以收拾得这样干净整洁!”近日,长沙县春华镇大鱼塘村村民彭坤玉,在家给儿子办了场热热闹闹的婚宴,亲朋好友不仅夸奖宴席的美味佳肴,还大赞餐后的垃圾处理方式。

从平江县过来参加婚宴的佘旭辉告诉记者,他参加过的宴席不下百场,给他的印象是:宾客散去,现场总是一片狼藉。而在大鱼塘村,他所看到的是,不到20来分钟,20张餐桌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各种垃圾被分门别类打包,很快被保洁员装车运走,他活了几十年算头回见到。

垃圾要运到哪去?好奇的佘旭辉一路跟随发现,保洁员将打包的垃圾送到了村级资源分拣中心,交由工作人员再次进行分类整理、存放。保洁员告诉佘旭辉,分拣中心的所有垃圾都有专业公司回收。佘旭辉回到家里即向村干部建议到长沙县看看。

据说全国已有29个省市的客人前往长沙县参观考察垃圾分类,来访者纷纷赞誉长沙县的农村之美。近日,记者到长沙县春华镇作了一次探访,惊讶地发现,大街小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酷暑天看不到丁点垃圾,只闻到乡间独有的瓜果飘香。镇干部颜中秋告诉记者,长沙县农村环境卫生近几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都是垃圾分类带来的魔力。垃圾分类,不仅“分”出了居民好习惯,也“分”出了好环境好风景。

“垃圾分类习惯就好”

记者走进春华山村一座农户院子。一栋白墙红瓦的村墅掩映在树荫里,房前屋后花环绿绕。院子里的石榴树下,摆着两个垃圾桶,分别写着“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记者采访了女主人寻芳华。

“您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吗?”记者问。

“果皮、杂草堆沤处理;菜叶、剩饭喂鸡鸭;塑料、一次性茶杯等进‘其他’垃圾桶;玻璃、橡胶、废纸等进‘可回收’垃圾桶;电池是有毒有害垃圾,要用塑料袋装好……”寻芳华如数家珍。

每天花多久时间进行垃圾分类?

“家里3个人,垃圾量不多,几分钟就够了。”

会觉得麻烦吗?

“天天这么做,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习惯了!”

在春华镇,绝大多数农户都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垃圾随手分。分拣后的垃圾,由保洁员上门收取,送至村级资源分拣中心完成二次分拣。

和想象中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垃圾站不同,在春华山村资源分拣中心,记者闻不到任何异味。眼前这个占地约100平方米的村级垃圾分拣中心,墙上分区域写着“有毒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提醒分拣人员将不同种类垃圾各就各位。

“以前每个月的垃圾要运送100多吨,现在只有2吨。”颜中秋是春华镇生态办主任,他告诉记者,在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前,该镇九木村每月送镇垃圾中转站的生活垃圾达100吨,2017年启动垃圾分类减量示范村建设以后,每月送镇垃圾中转站的生活垃圾减量至20吨;自2018年开展其他垃圾二次分类后,进入中转站的垃圾减至每月2吨。

垃圾分类并非一帆风顺。颜中秋告诉记者,一开始,村民要么不配合,要么不懂分类,村干部只好自己拿着火钳,挨家挨户上门帮忙分垃圾。同时,给积极参与分类的农户家门口贴上“最清洁”,不愿参与的农户贴上“待改进”。一段时间过去,“后进”农户脸上挂不住了,纷纷主动参与到分类中来。

春华镇探索出了“四专”分类模式——专职保洁(每120户至150户安排一名专职保洁员)、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专项垃圾分类经费)、专门通道(打通垃圾处置渠道)、专业指导。几年下来,春华镇彻底告别了垃圾填埋、焚烧等“粗放式疗法”,真正实现了生活垃圾减量和再利用。

“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客人来过我们这里考察学习垃圾分类。”颜中秋自豪地说。

春华镇农村垃圾分类,只是长沙县农村垃圾分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长沙县按照“全民动员、全力推进、全域覆盖”的思路,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逐步探索出一条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之路。数据显示,全县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村比例达到88.4%。“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漫步长沙县农村,风景这边独好。

“城乡都将成为垃圾分类减量示范区”

长沙县农村垃圾分类起步早,成效足,反过来成为推动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的强动力。2018年是长沙县垃圾分类试点年,从年初起,县内的机关单位、学校、社区等先后开展垃圾分类。

7月28日下午,家住三一街区的62岁居民李美莲将一袋废纸盒和塑料瓶送到楼下的小蓝屋,然后打开手机上的“一起分类”公众号,请工作人员点击完成积分录入。

和李娭毑一样,三一街区业主们每天都会将自家垃圾送到楼下小蓝屋分类处理。小蓝屋内设计了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两大门类。可回收物进行了细化——金属类、塑料类、纸类等。屋内安排了专人称重,按照重量给居民登记积分,积分录入配套的“一起分类”公众号,市民可用积分在网上兑换物品。

市民家门口的小蓝屋,成为城区垃圾分类的桥头堡。记者从长沙县环卫局获悉,目前,长沙县城区5个街道共有90处小蓝屋挂牌。 部分小蓝屋还纳入“一起分类”大数据平台,可实现线上预约、计量及数据统计。

随着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城市餐饮门店也在探索垃圾分类新招。在星沙街道望仙桥社区的七分醉饭店,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将门店剩余的瓜果蔬菜等植物类垃圾剁碎,装进一个个空桶中,按照“5公斤水、0.5公斤红糖、1.5公斤厨余垃圾”的配比,剩余的植物类垃圾将用来制作环保酵素。

“每桶15公斤,发酵后有12.5公斤酵素可以使用,另外2.5公斤残渣可运到乡下菜地做肥料。”店长李志发介绍,如今店里每天洗碗、擦桌、拖地都是用环保酵素调配的清洁剂。这种环保清洁剂除污效果更好,不伤手。同时,“吃”酵素残渣生长的蔬菜,口感特别好,卖得俏。如今,城区十多家饭店、水果店也在效仿自制酵素实现垃圾分类减量。

生活中还有大件垃圾,如废旧家具、绿化修剪产生的枯枝等怎么办? 记者在位于星沙产业基地的大件垃圾处置中心看到,废铁经过搓揉、回炉,可制作成钢厂的再生原料;木制垃圾经过粉碎和压缩,可制成燃料棒提供给锅炉厂,成为新型环保燃料。

“长沙县垃圾分类,乡里起步早、效果好,水平不输发达国家乡村。城里起步晚但进步快,很快会成为新时尚。”方建武是长沙县“两治”办主任,去过不少欧美城市,专程考察垃圾分类。在他看来,长沙县不少农村的垃圾分类与发达国家的美丽乡村不相上下。城区的垃圾分类刚启动一年多,目前还在攻坚阶段。

攻坚意味着要啃硬骨头。长沙县应势而动,握指成拳打响了垃圾分类攻坚战:党员干部下沉到社区,抓实“敲门行动”和“桶边指导”;完善“区块链+垃圾分类”蓝色体系,打通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理渠道;对城区55个社区分别投入30万元,用于垃圾分类宣传发动、设施配备等,形成垃圾分类的长效动力。

“垃圾分类难,难在观念。”长沙县环卫局局长张栋材说,垃圾不分类的积习,延续了数千年,要彻底改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农民兄弟能改,城市居民更应不甘落后。他有信心:“用不了多久,长沙县城乡都会成为垃圾分类减量的示范区!”

相关专题:“分”景这边独好——聚焦垃圾分类“长沙模式”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