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坑!湘西北发现天坑群

2019-07-21 10:49:51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唐兵兵 通讯员万年钺] [编辑:刘茜]
字体:【


湘西北天坑地河鬼斧神工,为何仍在深闺无人知

广济天坑青龙洞洞口,布满坍塌的碎石。组图/卢七星

江垭广济天坑青龙洞,洞内地下河奔腾,广济天坑是一个地下河的通道尚未关闭,且地下河仍在奔涌塑造着洞穴系统的天坑。

慈利高峰乡大象坑,是一个发育成熟并在走向退化的常规天坑。

大象坑天坑口。图/税晓洁

从广济天坑坑底进入青龙洞。

锅灶天坑天生桥。图/税晓洁

探险队摄影阿布。

羊落坑洞穴。图/船长野鹤

羊落坑洞穴西侧洞道。图/税晓洁

▼湘西北天坑群分布图。底图由万年钺制作

7月,湘西北并不十分炎热,清晨和傍晚,甚至有些凉意。

我们沿着娄水河寻访天坑,娄水河蜿蜒前行,两旁是峭立近乎笔直的峭壁,像行走在画中,当地人把张家界慈利往江垭镇一段称作“小三峡”,这是属于湘西的独特魅力。这处景观是湘西岩溶地貌的最佳诠释,水对碳酸盐岩的切割溶蚀,岩溶区被切割得支离破碎,也造就了石林、峰林、峡谷、洞穴等神奇、壮观的地质景观。

寻找天坑,远比寻觅一个未知的洞穴容易。经验丰富的探险者,能够凭借谷歌地球软件确定天坑的位置,地龙探险队就是凭借着遥感卫星地图,在湘西北发现各类型天坑、塌陷漏斗可能达55个以上。现代交通已经延伸到各个村落,天坑并不像想象中的难以到达,甚至不少天坑就在马路边,只是,更多的游人选择呼啸而过。

在许多岩溶地质学家眼中,天坑是最为壮观的喀斯特地貌。只是,这种景观更适合于高空俯视,或者在坑底“坐井观天”,才能领略它的美,普通视角的天坑则有点其貌不扬,容易被忽视。撰文/本报记者唐兵兵通讯员万年钺

[大象坑]坑底是一片原始森林

地图上轻易找到的天坑,在现实中寻找并不那么容易。失去了高空俯视的上帝视角,近在咫尺的天坑也不容易被发现。7月6日,我们前往张家界慈利高峰乡双星村探访两个天坑。虽然先前到过此处的探险队员告诉我们天坑就在村部后面,但是,当我们到达双星村村部时,依旧无法发现天坑在哪里。无奈,启用无人机,一个巨大的天坑才呈现出来,原来就在距离村部不到50米的地方,一个土坡遮挡了我们的视线。这50米的距离,也成了我们难以逾越的屏障,处处荆棘丛生,无法接近天坑。

在村民殷军的带领下,我们才一路“披荆斩棘”到达天坑边上。“以前围绕着天坑有条大路,那时候种地的人多,往来的人多。”殷军已经多年未到天坑来,土地荒废,路也重新被植物占领。

天坑四周植物茂盛,遮挡了视线,透过树叶的间隙,我们能看到对面陡峭的白色岩壁。根据探险队上次的测量数据,天坑的最大直径达到168米,平均深度超过150米。天坑的一面峭壁已经开始退化,形成了坡度较大的碎石堆积裙,通过这段陡坡,可以直接走到坑底。

“小时候经常在这里玩,好多年不来了。”殷军在前面领路,用一根棍子在前方敲打着试探,他怕蛇,村里的老人说,天坑里有胳膊粗的五步蛇,被五步蛇咬伤,人走上五步就会死去。“有人亲眼见过的。”他回头强调,似乎试图劝我们放弃下坑的打算,却又热情在前引路。

我们不得不在一段陡坡前停下脚步,原路返回,殷军像松了一口气。“天坑里,抛过尸。”到达坑口,殷军小声地对我们说,似乎这个故事在我们下天坑之前,已经酝酿良久,只是为了让我们不至于恐惧,才一直藏在心里,阴森的天坑里,实在不忍心让恐怖加码了。“20多年前的事了,村里的一个妇女把自己丈夫杀了,丢在了坑里,十几天以后,警察才通过石头上的血迹找到线索。”从此以后,村里人对这个天坑敬而远之,很少有人再下到坑底了。

坑底是一片原始森林,曾经长着很多大树,在燃料缺乏的年代里,村民们用麻绳下到坑底,砍树烧成炭,再挑上来。“坑底有一个大洞,有地下河,连通着娄水河。”殷军从来没有进过那个幽深的洞穴,村里也没有人走到过那个洞的尽头,却一致确信那条地下河连通着娄水河,“下大雨的时候,天坑里的一个大木桩被冲到了娄水河里”。殷军不知道的是,那个他童年记忆里的洞穴,已经被淤泥堵塞,无法进入了。

地龙探险队队员万年钺去年到过大象坑坑底,在东南角发现一条南北走向的巨大地下河裂缝,只是已经被淤泥堵塞,无法进入洞穴。“可能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严重,加上砍伐造成水土流失,所以天坑里才会有那么多淤泥。”对于探险者来说,在天坑底部发现相连的洞穴是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村民们说不清楚这个坑为什么叫作大象坑,在离大象坑不到五百米的地方,还有一个小象坑。小象坑口径其实比大象坑更大,有两百多米,深度却不及大象坑,通过坍塌的自生桥可以轻易到达。严重退化的天坑在喀斯特地区是难得的土地,能够聚水,小象坑坑底被勤劳的农人开垦围农田,身处其中,已经难以感受到天坑的壮观了。

[广济天坑]与地下河通道尚未关闭

暴雨将至的消息,让我们第二天的慈利江垭广济天坑之旅变得有些不确定。在暴雨天气里进入天坑和溶洞,是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庆幸的是,天气预报中说的暴雨并没有到来。7月7日一大早,队员们便携带了绳索、挂片,前往广济天坑。

广济天坑位于湘西北地区岩溶发育最精彩的娄水河边,在慈利县峰丛洼地地貌面积最大的岩溶台地上,应该算是湘西北最有名的天坑,有过短暂的简单开发,也有过短暂的热闹。当我们进入广济村,依旧引起了村民的好奇和热情。“天坑里那个洞太漂亮了,我觉得比黄龙洞还好看。”我们打听天坑的位置,一个中年汉子索性停下摩托车,绘声绘色地描述起来,“去年,我们几个人带了三条皮划艇,顺着地下河走了18个小时都没有走到头,船都划破两条,钟乳石、流石坝、水潭,太好看了,真是进去都不想出来呢。”中年汉子的描述,在探险队队员看来有夸张的成分。不过,中年汉子的陶醉,无疑增加了我们对于广济天坑的好奇与兴趣。

从村子到达天坑需要走上一段山间小路,到达天坑口,却竖着一张“景区未开发,严禁进入”的警示牌,一条简陋的石头游步道直通坑底,树枝搭建的护栏显得不那么可靠。进入坑底的道路陡峭,久无人至,石头上生起青苔,滑得厉害,不少地方几乎是手脚并用才能通过。到达坑底,难免汗流浃背。

坑底变得凉爽起来,岩洞吹出的凉风,让人有阵阵寒意。天坑有自己的小气候,也有自己的生物系统,双盖蕨、蕺菜、赤车、冷水花等喜阴植物占据了这方并不宽广的土地,茂盛滋长。坑底有简易的房屋,一大片一年蓬的小白花正好占据了天坑底部中心位置,是曾经的舞台。人们曾在此举行音乐露营大会,在夜里燃起篝火,唱歌、跳舞,像一群来自远古的人类,在夜里从坑底仰望星空。只是,这种粗放的开发很快落下帷幕,天坑重回寂静。

休息之后,我们开始陆续进洞。洞口在东南角,洞口规模宏大,进入洞口是一段坍塌形成的碎石坡,布满苔藓和喜阴的草本植物,顶部吊着藤蔓,说明离上次崩塌的时间已经过去很久。手脚并用经过一段湿滑的黏土路,已经能听到巨大水声,再穿过一片坍塌的碎石,就到了地下河旁。水流清澈湍急,说出的话很快被淹没在巨大的水声里,交流完全靠喊叫。流石、钙化池、石珊瑚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壮观,沉积的流石瀑布长达数十米,犬牙交错的流石幔在地下河洞口聚集,像一张血盆大口。顺着流石瀑布,通过绳索可以进入上层的一个洞厅,而其中的支洞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据探险队的考察,广济天坑位于地下河系统的最下游,再往下游走是一个巨大的泌水潭,然后地下水就通过虹吸管出露地表,变成渔泉溪,注入娄水河。这是探险队在湘西北发现的唯一一个与地下河的通道尚未关闭,且地下河仍在奔涌塑造着洞穴系统的天坑。

[锅灶天坑]能够窥见天坑形成的演化过程

槟榔谷是湘西一条户外徒步经典路线,处于其中的锅灶天坑,自然成为户外者经常光临的天坑。在探险队看来,锅灶天坑是岩溶系统保存最为完整的天坑。

锅灶天坑处于澧水河畔,更像一个长方形,长轴约330米,短轴约120米,深度达到200多米,是一个成熟期的常规天坑。

天坑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罗塔坪乡槟榔谷,名字取得随意而贴切。从空中俯视,锅灶天坑突兀耸立在石林之间,内部四面岩壁陡峭,一边有一个岩壁被地下河贯穿,而顶部尚未崩塌的天生桥,天空俯瞰,像极了农家的灶台,天生桥是放置柴火的灶门。

不过,在旅游逐渐侵入这片无人之地后,锅灶天坑又有了新的名字,被称作天使之城,而天生桥也相应被叫作“天堂门”,固然诗意、大气,却总也没有锅灶天坑来得贴切自然,充满烟火气。

如果按照经典的徒步路线,探寻锅灶天坑应该从槟榔孔开始,顺着这条徒步路线,几乎可以理清锅灶天坑的形成机理和过程。

槟榔孔因为洞口石壁上刻着“槟榔王”三个字而得名。据说,这个穿孔洞,曾经是古苗瑶的分界线。分界线,意味着和解,也意味着是冲突的前线。

穿过槟榔孔,进入一片干涸的河床,雨水少的季节里,河床裸露,雨季时依旧有水路经过。河床两岸是一片开阔地,是露营的绝佳处。户外爱好者们星夜里在此露营,仰望星空,给这个古老的河床取了一个浪漫的名字,叫作“星之谷”。干涸的古老地下河往下游约700米,重新进入地下洞穴,洞内因地下水下切改道变得错综复杂,走在其中像迷宫一般,是一个迷洞。迷洞不长,走上一公里,就出了洞,进入锅灶天坑。坑底是一片茂盛的原始森林。穿过原始森林,从天生桥出天坑,右侧是澧水河。在久远的过去,这一段路,曾是地下河流的路径,地下河水经过星之谷、迷洞,穿过锅灶天坑由天生桥注入澧水。但是随着锅灶天坑的崩塌堆积和地下河搬运泥沙的堵塞,地下河已经改道。现代地下河从天生桥左侧一个叫夹儿沟的地缝中流出,随着澧水流向远方。

这是一场穿越千万年的沧海桑田,地下洞厅变成天坑,地下河床裸露,地下河水改道,石头依旧记住了水的足迹,残留的天生桥和地下河道记住了锅灶天坑的演化过程。地质的意义大约就在于此,即使山水无言,依旧讲述着真实而久远的故事。

[野人井]野人出没的地方?

深邃的天坑,总给人以神秘感。神秘感也增加了天坑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探个究竟。

张家界武陵源区的野人井,如果从尺寸和体量来考量,算不上是一个天坑。坑口呈梯形的野人井,长轴80米,短轴45米,与天坑定义的尺寸和体量相差甚远。不过,其他天坑的特征野人井完全具备,明显由洞厅塌陷形成、四周或大部分周壁陡崖环绕。野人井是个刚刚成熟的天坑,周壁完整,四周没有退化坡,深入天坑也就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地龙探险队曾经去野人井考察,一个队员未带装备去探路,想要通过崖壁上的树枝攀援上下,却被困住,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危难之际,用手机微弱的信号发出求救才得以脱险。在当地的传说中,野人井危险的不仅仅是峭立的绝壁,还有关于野人的传说。当地传说,在野人井中生存着一群野人,先辈们在绝壁之上采药时就曾经看到过坑底人形的黑影,还在坑底发现了灶台,偶然冒起白烟。

野人的传说让当地村民对于这个深邃的天坑敬而远之,却成了探险者喜爱的探秘之处,甚至吸引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曾经有栏目组到此做过一期探秘节目,他们在当地探险队的帮助下到达坑底,发现了村民所说的灶台,旁边还有几个人为搭成的石堆,灶台青苔丛生,没有发现人的踪迹。当地文史研究者的科学解释,认为村民发现的身影是生活在西南地区古老僰人后裔。因为战乱四处离散的一部分僰人,选择了武陵山区的深山密林避难,就藏于深邃的野人井中,他们的依据是周边存在悬棺的丧葬方式。探秘节目一般不会给出答案,节目的播出只是打破了当地关于野人的传说,究竟是何人冒险进入深井,艰难孤寂谋取生计,不得而知。

“我们也找到了灶台和周围的遗迹,却发现灶台周围大型的石堆和土堆与之前在洞里经常出现的硝池如出一辙,所以基本可以断定这里曾经有人熬硝,灶台可能是他们熬硝期间维持生活所用,到底是何人何时在此熬硝还不知道。至于白烟,也可能和我们刚进洞时遇到的一样,是洞穴系统内外温差所引起的一种云雾现象。总之,不管是僰人还是当地先民曾经到访,野人都是不存在的,它代表了人们对未知的一种恐惧和解释未知的模式。”地龙探险队队员万年钺深入坑底,在考察之后,认为是当地的熬硝人在此熬硝,被视作野人。在湘西众多的洞穴中,都能找到这些最初洞穴探险者的踪迹。

[退化天坑]

“争水”的天坑完全退化后成为天然蓄水池

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样,天坑也会经历成长、成熟和退化阶段。天坑老去的标志是坑壁持续风化、剥蚀、崩塌、后退,地下河无力搬运这些坍塌碎石,像一个无力整理自己的老人,无力而无奈。四面陡峭的天坑景观注定会渐渐退化、甚至消失,但是对于当地农人来说,完全退化的天坑变得平易近人,是他们理想的土地。

完全退化后的天坑仍然保持了最初宏大的规模,却失去了周边的陡壁,成为一个开口大、底部小的漏斗形状,是一个天然的蓄水池,这对于喀斯特地区的农人来说,实在太过于珍贵了。缺水,一直是喀斯特地区面临的生存难题,尽管降水量不小,但是却因为碳酸盐岩易受腐蚀,水从地下走,渗入地下成为暗河,参与塑造溶洞、天坑,却难以在地表保存,玉米、马铃薯、烟叶就成了这一区域首选的农作物。曾经与土地“争水”的天坑,在完全退化之后,却成为农人的天然蓄水池,实在是件值得玩味的事情。

位于江垭镇佛塔坪村的羊落坑就是一个完全退化的天坑,长轴215米,短轴90米,最深处在西南侧有138米,形态类似一个长方形,一面崖壁完全退化,能够轻易抵达坑底。

羊落坑底部平坦,没有植被覆盖,曾经有人在此开荒种地,或许是因为路途太过遥远,已经荒废。西南侧有一个洞穴,洞穴口是碎堆积坡,十分低矮的洞道仅容一人通过,需要爬行才能前行。前行数米,出现一个洞厅,洞厅穹顶的塌陷仍在继续,不过少了地下河的运力,几乎很难再次形成天坑。在洞的尽头有个低矮的洞道,却已经完全被泥土堵塞,通道外是几个巨大的硝池,它是洞里最常见的人类遗迹,历史可能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时期,当地的山民或者土匪经常在山洞里熬硝炼制火药。硝粉被雨水带入岩石裂隙并在洞壁上析出,只需要把洞里的石头放在土灶台中加水用大火煮,水蒸干后剩下的粉末就可以制作黑火药。可能也正因为如此,熬硝后大量的渣子顺着流水慢慢把位于下方的洞口堵住,这个天坑的地下系统也就只能长时间地被埋藏在地下了。

坑口处有一堵人工堆砌的墙和门,据说这里曾经是当地农人用来放羊的牧场,三面绝壁,坑底灌木杂草丛生,显然是一个优良的牧场。不过已经很久没有人来此放牧和耕种了,周边村庄的劳力多在外打工,退化天坑的偶然馈赠,实在难以留住农人。

而江垭双星村那个退化的小象坑,被勤劳的农人开了荒,种起了蔬菜和烟叶,牛羊在一旁吃草,一幅祥和的乡村图景。也有不少在家有商业头脑的农人,开始考虑天坑的开发,倒不是旅游,而是农人更为擅长的养殖。“有个杨姓的老板就想用大象坑来养殖野猪、山羊。”殷军告诉我们,据说那个老板在其他地方天坑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

在探险队的愿景里,天坑的这种开发有些大材小用,他们认为天坑群与武陵源的结合,可以打造成观光游览、地质科普、户外探险等功能的深度体验产品,能够吸引国际岩溶探险家、学者、游客前来观赏与交流。

提醒

探洞须知

岩洞与天坑充满着无穷的魅力,但是,探洞有一定危险性,主要表现在地下水暴涨、毒气、迷路、野生动物以及洞口落石等,所以,每一次探洞,都需要做足安全保障。

1.季节:不要在雨季探洞,特别是有地下河的洞穴。

2.光源:带足三种光源,包括一个乙炔灯,两个电池灯。

3.行进:干洞行进要注意平衡,避免高处摔倒跌落。注意清理线路上的浮石,处于其他人高处要避免踩落石块。

4.迷路:洞穴空间的复杂不是能用单一的标准来概括的,黑暗的环境、雷同的场景往往使人难以辨别方向。因此一定要有准备,一边测量一边设立标志。

5.岩石崩塌:应注意观察洞壁、洞顶是否有不稳定的局部岩块,尽量避开。

6.缺氧窒息:如遇通风不良,甚至空气闭塞的洞室,特别是低处常常有二氧化碳沉积,进入时如发现呼吸困难应该立即出洞。但有地下河的洞穴一般通风都较好。

7.其他:洞穴充满了未知,一切行动都应小心,行动前应进行实地调查访问,并充分准备所需器材;宜三人以上行动,单人决不进洞;队员间需要互相照应;最好有当地向导同往;要有应急预案,一旦发生问题可及时处理。

鸣谢:张家界地龙探险队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唐兵兵通讯员万年钺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