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红九军团警卫连留给张明勇的借条。城步县委宣传部提供。
华声在线6月26日讯(记者 邓拓平)6月的南山牧场,铺开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阳光和煦,微风拂过,奶牛正在悠闲地吃草。而时光回到85年前,遍布在南山的是红军扎下的营房,紧张的战斗气氛在空气中蔓延。
1934年12月中央主力红军血战湘江,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后,于12月5日从广西资源进入城步境内。8日,红一、三、五、九军团经江头司,翻越老山界,到达八十里大南山。
“第一次见到这张借条,张明勇已经把它保存了二十余年。”26日上午,南山牧场原党委书记、石崇斌向记者介绍道。1934年12月9日,红一方面军九军团在八十里大南山宿营,警卫连一百多名战士在张明勇大伯家里住了一晚。这些警卫连的战士有些是伤病员,在张明勇家住下来后,由于饥饿难忍,便向南山人民借食物。
据了解,红军途经南山时,在当地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工作,宣讲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民族政策,播下革命的火种,尊重少数民族,严守群众纪律。“南山人民被红军深深感动,纷纷为红军带路、报信、挑担、送菜,热心支持红军过境。”石崇斌说道。张明勇也是其中的一员。他主动借给红军两百斤玉米、两只山羊和一些辣椒、蔬菜。在当时,这些对他来说是很大一笔财产。
第二天,警卫连的战士就要随大部队出发,大家决定要按照市价把玉米、山羊、蔬菜以及辣椒的钱补给张明勇,但掏出了身上最后一分钱仍不能付足。于是警卫连指导员李湘南就写下一张借条:“我们经过南山,已身无半文,借了张明勇大伯的山羊二只、玉米二百斤,待革命胜利后,请当地政府照数归还。”
这张借条随后成为张明勇的独家“记忆”。1956年初,石崇斌来到南山牧场工作时,张明勇仍然没有拿上借条去兑现,石崇斌被军民间的情感打动了,“我还将借条照抄了一份,保留下来了。”同年10月,因为张明勇居住的茅草屋起火,借条原件被烧毁,红军战士们也已离开南山22年。但一段军民鱼水情的佳话流传下来,逐渐广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