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端午时光

2019-06-07 10:23:3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禹正平] [编辑:曾晓晨]
字体:【

禹正平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粘白糖……”又是一年端午,我便回想起这首儿时熟悉的歌谣,仿佛又回到童年的时光。

我家居住在湘西南边陲的一个古镇上,一条蜿蜒的夫夷江绕城而过,宛若系在古镇上的一根腰带。那时的天是瓦蓝的,水是清澈的,每年端午前后,总要涨几次划船水,而对岸山脚下的粽叶,正长得碧绿纤长,是包粽子的天然食材。

我们古镇过端午,有大小端午之分。农历五月初五是小端午,农历五月十五是大端午。小端午是不划船的,只有到了大端午这天,江上龙舟耕波犁浪,你追我赶,锣鼓阵阵;岸上人来人往,万人喝彩,鞭炮声声。我们这群毛孩子如鱼入水,在人流中穿梭,玩得不亦乐乎。

那时候,物质没有今天这样丰富,大部分家庭只过大端午,而小端午只在正门上挂些艾草和菖蒲,至于粽子嘛,要等到大端午才能吃到。我家兄妹四人,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吃饭,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只能嗅着艾草与菖蒲的清香,掰着指头等待。

大端午前一天,母亲买来粽叶与棕树叶,将它们洗净,浸在木盆里待用。吃过晚饭,母亲先将棕树叶去梗,撕成一小片一小片,悬挂在一把老式靠椅的背面——用来捆扎粽子。然后将事先买好的糯米淘洗干净,用脸盆盛着,端到悬挂的棕树叶下。母亲做这一切的时候,我取来小矮凳,父亲拿来花生米、白糖。

接过我递来的凳子,母亲坐在脸盆前,双手灵巧地从木盆里拿出两片粽叶,夹于左手食指与中指间,在右手的帮衬下,凌空轻轻一旋,粽子的外壳瞬间便成型了。随即用右手装进糯米,中间加点白糖,上面放几颗花生米,使劲填实后,再轻轻拍几下粽身,好让米粒聚拢一些,然后把事先预留的粽叶围拢来,将开口处封严,再从悬挂的棕树叶中扯一小片棕叶,绕粽子扎两圈,使劲勒紧,捆结实后,打个活结,一只硬邦邦的三角形粽子便诞生了。母亲包的粽子,在我们镇上是出了名的好,她包粽子双手灵巧,动作优雅,轻重自如,仿佛在创作一件艺术品;她包出的粽子,棱角分明,形态娟秀,精致美观,再怎么蒸煮也不会散架。

母亲包粽子时,我便坐在她的身边,开始的时候,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一段时间后,我坐不住了,时不时帮母亲添一把米,或加几粒花生,总是越帮越忙。母亲也不骂我,只是笑着说,小家伙,你还小呢?等长大了,妈再教你。其实,我“帮忙”的目的,只是想提醒母亲,别忘了旁边还有她的儿子。

包好后,已是晚上9点来钟。母亲将粽子5只连在一起,二十只为单位,粽子的多少一目了然,蒸煮的时候也不会混乱。然后,依次将粽子放入一只大铁鼎罐内,加水至漫过鼎罐内的粽子为止。

蒸煮粽子也是一个技术活。母亲用大火将鼎罐内的粽子烧开后,再改用文火慢烧细煮。煮好一大锅粽子,母亲要反复加柴,忙碌上三四个钟头。开始的时候,我们四兄妹围坐在灶膛边兴奋地等着,一个小时后,粽香慢慢从鼎罐内溢出,厨房内弥漫着阵阵清香,最小的弟弟熬不住了,眼皮开始打架了,终于在阵阵清香中睡去,接下来,我们仨也陆续在浓浓的粽香中睡着了。

第二天清晨,我们在满屋软糯清香中醒来,一番洗漱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着粽子。记得当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粽子,一股粽叶、糯米与花生煮透的馨香扑面而来,咬一口,香甜软糯,乐口消融,刹那间全身流溢着幸福之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吃过的最好的粽子,是粽子伴随我度过了那段贫困枯燥的岁月,是父母无私的爱给清贫的日子带来了欢乐和希望。

今日热点
焦点图